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节没有朋友圈文案?看看唐朝诗人怎么说

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过节,对于现代人来说,过节不仅能放假,还能让我们看到世界温暖热闹的模样。

有人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待得久了,就会感觉到生活的单调、乏味,于是就设计出若干节日来。节日是对平常世俗生活的一种超越,是对长期以来被压抑的人性的一种解放。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可以忘乎所以,把平常不敢说、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说出来、做出来,人们的生活也就添加了很多异彩。

中国的节日历史悠久,古人过节的习俗也流传至今,不同的是,在古代的节日里,文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是一群特殊的观众。

一方面,他们和市民一样,在街上狂欢,大饱耳目之福;另一方面,节日正好是他们作诗酬唱的一个借口。于是他们一边饮酒,一边作诗,在诗酒唱和中达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比如我们刚刚过完的除夕,脍炙人口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我们熟知的宋代诗人王安石,诗句里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

但是这样一个团圆欢乐的节日,对唐朝诗人来说却也是寄托愁绪的日子。

如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如戴叔伦的“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又如白居易的“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这其中既有羁旅异乡,有家难回的孤独,又有过了一夜,空长一岁的悲伤。

而这对于疫情影响下客居异乡过年的游子来说,或许也难得有了跨时代的共鸣。

除了除夕,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唐朝诗人的身影,首先来聊聊今天我们正在欢庆的元宵节。

长安灯火闹元宵

唐代的节日非常多,其中较重大的节日有中和节、上巳节、重阳节等,但最为繁盛的,却是元宵节,从初唐到晚唐,一直长盛不衰,而以长安的过节情状最具代表性。

据《朝野佥载》卷三载: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十六的夜晚,朝廷在京城安福门设置灯轮,高二十丈,灯轮的外表用锦绣、金玉装饰。整个长安城中点燃了五万盏灯,灯光一亮,宛如火树银花一般。

此外,还选择了上千宫女,穿着罗绮、锦绣,戴着珠翠,施着香粉。她们戴的一个花冠、一个巾帔都值万钱。又从长安县、万年县选了千余名少女,戴着花钗,穿着非常靓丽的衣服,在灯轮之下歌舞三天三夜。这么多的歌儿舞女,再加上全城的游人,那真是万人空巷,通宵达旦,尽情狂欢。

长孙正隐的《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并序》,诗题即点明了写诗要用“春”字韵,是几个诗友一起参加的一项创作活动。

这些创作,可以自抒情怀,也可以描写节日景观、百姓仕女。如历史上曾以酷吏著称,但也能写几首诗的那个陈嘉言,就有一篇《上元夜效小庾体》的诗这样写道:“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重门自不掩,出向小平津。”

节日的夜晚,桥上有很多美人,道路上也有不少帅哥,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男人们在分头追逐“洛神”般的美女,饱览丽色;姑娘们则围在一起窥视貌如潘安的男神,一遂平日难以实现的心愿。这些场景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生动的长安节日风情画。

与长安城中元宵节的繁盛相比,小城镇或乡下的热闹程度就要差一些了。晚唐的李商隐写了一首《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从诗题看,就流露了因僻处外地不能到长安观赏节日盛况的遗憾。

诗是这么写的:“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赛紫姑是乡下元宵节独特的带有巫教色彩的娱乐活动,熊孺登《正月十五日》云:“深夜行歌声绝后,紫姑神下月苍苍。”

从“行歌”可知,此诗写的是乡下的元宵节。据段成式《酉阳杂俎》称:紫姑,传为小妾,遭大妇妒,怀恨死,变为厕神,能佑蚕事及预卜凶吉。赛紫姑形式对乡下人来说兴味盎然,但毕竟层次不高,对高层次的文化人来说,跟在乡下人后面去“赛紫姑”还真有些难为情;但身处乡间,无以为乐,也就聊以为之吧。

最是浪漫上巳节

除了元宵节,接下来一个大节日就是上巳节,时间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历史上有名的王羲之等四十余人在会稽山阴举办的兰亭雅集,就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实际上是个游春宴会的节日。

杜甫有一首《丽人行》,描述了节日这天的状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三月三日长安的水边,靓丽的女士非常多,她们“态浓意远”,细细看来,肌肤非常细腻,长得非常匀称。其中又以杨贵妃的两个姐姐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意气最为骄盈。这首诗一方面写游春,另一方面也暗含讽刺之意。

除了仕女游春,三月三日也是文人雅集的日子。所以初唐的好几次诗酒雅集的时间,都放在了这一天。

被淡忘的寒食节

上巳节过后,就到了寒食节和清明节了。寒食节与清明节是相邻的节日,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逐渐失去了其传统意义,而成为文人们赋诗春游的日子。

据说春秋的时候,介子推曾经随着晋文公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赏赐随从出亡的人。介子推不求做官,也不受封,最后就和他母亲跑了。跑到哪里了呢?跑到绵山,地点在山西的介休县,他跑到绵山隐居起来了。重耳找不到他,又想逼他出来,于是就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宁死不出山,抱着树被烧死了。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后的第105日禁火寒食,所以俗称寒食节。

唐人对寒食节的这样一种渊源已经不是很重视了,他们更乐于体会这一节日的禁火、颁赐新火那种颇带凄冷意味的文化气氛,所以很多文人都写有关于寒食的诗篇。

比如孟云卿有《寒食》,白居易写过《洛桥寒食日作十韵》等,但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恐怕要推韩翃的《寒食》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这天,杨花纷飞,柳枝在春风中摇摆。到了日暮时分,从宫廷里传出蜡烛,皇上要颁赐新火了。但是颁赐的新火只是给他身边的近臣,其他人是享受不到的。由此表现了一种隐含的讽刺意味。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与寒食节相比邻,清明节隔一天就到了,所以很多唐人常常把这两个节日当作一个来过。

这两个节日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多有宴会,如张籍写有《寒食内宴》,李德裕有《寒食日三殿侍宴》,这些宴会,有的是在朝廷举行的,有的是几个文人聚在一起操办的。总之,是自己给自己找一个饮酒、玩乐、作诗的机会。

二是这是春游和仕女荡秋千的日子。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年间,到了寒食节,宫中就把一架架秋千竖起来,让那些宫女们嬉笑为乐,荡秋千去。秋千在空中飘来飘去,就好像仙人在云雾中行走一样,所以又称之为“半仙之戏”。

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蹴鞠就是踢球,球踢得很高,超过了空中的飞鸟;秋千在垂杨影里荡来荡去,令人心旷神怡。

薛能也有一首《寒食日题》:“美人寒食事春风,折尽青青赏尽红。夜半无灯还不寐,秋千悬在明月中。”这首诗写夜晚的景象更引人遐思:月色皎洁,清辉普照,女子们不想早早入睡,就在明月的照耀下,在秋千上摆荡。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这种习俗,唐代已经形成。

白居易有一首《寒食野望吟》,诗这样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诗方位地反映了寒食节这天,人们在旷野之外的一座座坟墓前哭吊祖先、纸钱飘飞的情景。纸钱是表达孝意、安慰亡者的手段,直到今天,人们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也还流行着烧纸的习俗。

祭奠之外,清明节更多的内容是观赏游春。因为时当春际,“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便于人们观赏春光。因此很多人在祭奠完了之后,就开始踏青游玩了。

这方面的诗作很多,所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韦应物《寒食》),写的就是寒食、清明之际的游春活动。

晚唐杜牧有一首比较著名的《清明》,反映了清明这天的另一番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天上下着纷纷小雨,诗人独自一人在雨中慢行。碰到了牧童,想饮上一杯酒,问:酒家在什么地方?牧童遥遥一指,道:前边就是杏花村。后来,这个“杏花村”作为名酒的代名词,就一直传了下来。

登高赏菊重阳节

重阳节是唐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被称为“三令节”之一。这个节日一般要登高。据《续奇谐记》载:这天佩着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避灾。所以,在这天登高、佩戴茱萸、采摘菊花或喝菊花酒,便成了人们喜欢做的几件事情,诗人们也留下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诗篇。

王维17岁那年游长安,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名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面看来,说兄弟登高插茱萸的时候想起了他,实际上是为了突出他独在异乡对亲人的思念,虽然思念亲人,却不明说,而借着兄弟对他的思念来表现,诗意就深化了许多。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说:“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醉中拿着茱萸,仔细地观看、思考:到明年重阳节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还能像今年这样好吗?所以重阳节这一天,又是引起人们对人生、年寿反思的节日。由于和年寿有关,很多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就要饮菊花酒,以延年益寿。

在现存的有关重阳节的唐诗中,写菊花的作品有很多。而提到菊花,就容易想起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是中国文人的隐逸之祖,他好饮酒,也喜欢菊花。所以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就写道:“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王勃的《九日》说得更透彻:“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当然,也有不提陶潜,专说菊花的,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格局阔大,感慨无穷:“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武宗会昌五年的九月九日,杜牧登上齐山,放眼望去,只见秋天的山影、树影,都投射到了江中,所以说“江涵秋影”。秋际天气转凉,大雁也开始由北向南迁徙了,所以天空中出现“初飞”的雁行。

庄子曾经说过:“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人生很艰难,一月之中能够开口笑一笑就很不容易了。杜牧在此概括庄子的语意,凝练成“尘世难逢开口笑”的名句,也表现了他在现实中的苦闷。

可是,他转念一想:这么沉重的人生苦难,如果你深陷其中而不能超拔出来,不是太痛苦了吗?与其去痛苦,倒不如在九月九日这一天高兴一点,将菊花在头上插满,含笑而归。所以,一个“菊花须插满头归”,便将诗人达观、开朗的情怀表露无遗。诗的后边几句,都是沿着这个方向写的,令人读后胸襟顿开。

-End-

作者:尚永亮   编辑:江健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我国传统节日的饮酒习俗分享
(三)繁华热烈的节曰盛况
古诗中的清明节
隐士名人 —— 介子推
羊士谔《雨中寒食》:寒食时节雨纷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