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大后才明白,《家有儿女》的童年有多“壕”

中秋节这个象征幸福、团圆的节日,大家都是跟家人一起度过的吧?说到跟家人的温馨回忆,就不得不提我们童年时期的一代神剧——《家有儿女》

很难想象,这部剧已经距离我们16年了,但跟它相关的话题还是频上热搜。

就这两天,热心的福尔摩斯网友们,开始研究起了夏东海家到底多有钱▼

而在前不久的一档综艺节目里,杨紫看到老年“夏东海”泪崩,赚足了回忆的眼泪▼

每当遇到棘手的家庭教育问题,“夏东海的教育方式”就会被人们搬来学习借鉴,网友纷纷称赞“夏东海的三观超正”▼

小时候看《家有儿女》,只觉得是一部令人捧腹大笑的家庭喜剧,如今再看,却发现其中有许多让人深思的地方。

有人说,这部剧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在所有人都觉得孩子就要听话,父母就要为孩子牺牲、给孩子做榜样的时候,用喜剧的形式打破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模式。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征服,而是相处。

他们一家五口营造了一个温情的氛围,在互相学习、彼此信任中共同完成一场温柔的成长。

小时候看刘星耍宝、小雪撒娇、小雨闯祸,看个热闹;长大后,渐渐读懂热闹背后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温润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不过,尽管《家有儿女》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令人心悦诚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描述的还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抵达的“家庭乌托邦”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庭中享受如此优质的教育,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

社会阶级的差距、生活环境的差异、文化氛围的差别,使得不同的孩子站在不同的人生起跑线上,进而导致了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在其书中提及的“不平等的童年”

01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小小肩膀大大书包,上呀上学堂……”

《家有儿女》片尾的这首歌谣,相信你一定能唱上两句。随着小北渐渐长大,再次哼起这个旋律时,内心似乎没那么快乐了——我和刘星的童年,好像不太一样。

就像最近网络的热议,小时候对物质尚不敏感的我们如今终于发现,刘星家真的好有钱!

身在北京的他们,住在有四室一厅、两个独卫、一个开放式厨房的“顶配商品房”里;

家里的冰箱里永远有吃不完的哈根达斯;

梳妆台上是纪梵希等高端化妆品;

刘星生日那天,退休的姥姥送了他一台两万元的钢琴;

一家人吃饭,顿顿都是油焖大虾、红烧排骨、香辣蟹之类的菜……

有网友细致计算了当年刘星家的生活水平,他家的生活现在看来也是不得了的,中产阶级群体里也是排名中上水平的。

不同的物质条件造成了不同的家庭氛围,也对子女的性格塑造和人生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成立。

小北在上面提到的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对美国12个家庭保持多年的观察和调研,她称:

美国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也是片不平等的土地。父母的社会地位以一种无形的但又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

而她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就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02 

安妮特·拉鲁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是成年人的时间安排:

在中产阶级家庭中,成年人的闲暇时间都被孩子的活动吞噬。家长们在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之间奔忙。

因为孩子们要参加很多活动,又因为这些活动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重要性,孩子的活动就决定了全家的时间安排。

美剧《摩登家庭》里中产家庭的“全职妈妈”

在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日常生活的组织安排与中产阶级大为不同。

母亲们尽量节省以使食物可以坚持到她们有钱买菜的时候;她们长时间地等待着根本就不会来的公共汽车,把孩子们的脏衣服拿到公共洗衣房去洗,叫小孩子起床、吃饭、穿衣并准备好去上学;她们还要监督孩子每天的日常生活。孩子们也了解家里经济的拮据。钱的问题是一个经常会被讨论到的话题。

电影《佛罗里达乐园》中生活窘迫的母女俩

可以说,中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的孩子追从着一个由成年人组织的忙乱至极的活动日程;而工人阶级和贫困的孩子则生活在一个并没有多少成年人管控的可自由支配的环境中。

安妮特·拉鲁举的另一个例子是语言使用。

她说,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用语言作为管教孩子的关键机制。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大量的谈判磋商、讨价还价和牢骚抱怨。这种方式也让孩子获得了巨大的词汇量和娴熟的语言交流能力。

美剧《摩登家庭》中的家庭教育

在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语言的使用则更具有实用性。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会使用指令性的语言,而不是进行大量的磋商;必要的时候,他们还会用体罚来进行威胁。

孩子在与成年人的商谈上获得了较少的经验,而这一技能很有可能会在他们日后与公共机构打交道时派上用场。

由此可见,生活在不同家庭的孩子确实会拥有不同的生活模式,这可能会使他们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家庭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毕竟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成长成才的机会。

于是,新的较量开始了。

03 

对比不同孩子的童年生活,大家在校园里看起来可能都大同小异,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在一个操场上玩耍。

而校园之外的生活,却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各路父母铆足了劲,试图让孩子通过校园之外的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课外培训,其实在国外也很常见,通常被称为“影子教育”。它的意思是说,这是伴随着公办学校之后,为了满足公办学校的某些需要,如影随形产生的。

“影子教育”多是一种补习教育——后进生他跟不上正常的教学,需要在课外“加餐”;公办学校不可能都提供音乐和艺术的专业教育,通过课外来提供。

韩剧《天空之城》让我们见识了韩国的课外辅导

安妮特·拉鲁在书中提到,不同国家的影子教育各有差异,但主要还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美国以学校和社区为主要载体,实施“放学后计划”,解决子女放学后的安置问题。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乱塾时期”,而后对课外学习辅导班进行了严格规范管理。

新加坡补习机构的课程内容包括数学、语文、科学、绘画、音乐、体育、围棋等很多方面,提供补习的教师全来自课外机构,学校在职教师被明令禁止在补习机构授课。

我国的课外培训一开始也是满足了一部分学业困难学生的需求,但后来就逐渐偏离了这个方向,形成超前教育和竞争性发展的模式,通过向家长传递焦虑然后满足焦虑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最后课外培训教育不再是“影子”,而是对公办教育形成一种反噬、绑架和改变。

04 

课外培训野蛮生长的土壤,是家长们普遍的教育焦虑,而这其实是成年人焦虑的延伸。

欧美国家,潜在的阶层滑落可能性驱动家长更加重视教育。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家长也会防止阶层滑落,投入大量的资源,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继承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

而在中国近20年兴起的,但地位还很脆弱的中产阶级家庭中,“阶级滑落”的焦虑愈发强烈。

与此同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影响深远;部分家长一味从功利的角度看待教育的功能,忽视教育对于人格塑造与养成的意义。

也有不少家庭,出于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看到其他人都在“鸡娃”,觉得自己也不能落后,而没有结合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

《不平等的童年》中描绘了在那个“过分忙碌”的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家庭是如何“集体抵制鸡娃”的。

比如发挥“家庭生活第一”这样的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不在星期天安排活动,或不惩罚因和全家人一起出去度假而错过活动的孩子,来确保全家在一起的时间获得优先权;或设立“家庭之夜”,在这一晚安排取消孩子的有组织活动和家庭作业。

欧美的教育专业人士,也鼓励家长减少孩子参加活动的数量,安排全家在一起的时间,优先考虑家庭活动而不是孩子的课外活动,并在总体上把群体的需要放在个人需要之上。

简而言之,就是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但就像我们前文所说的,有的父母有底气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庇护伞。

有的家庭,能让孩子能够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童年,和无忧无虑的一生。

而对于那些没有“更多选择”、必须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序列中出人头地的孩子来说,他们距离“快乐童年”这个乌托邦,还有多远的距离要走呢?

-End-

编辑:马国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美)安妮特·拉鲁  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努力跑好你这一棒
#心理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不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走偏,其实那是家长自己的焦虑! #家庭教育 #焦虑
开学季:不要教孩子成为谋生的工具,不要忘了教育的初衷
高考一千二百万遇到出生人口一千一百万,试试教育资金均衡分配吧
未成年人阅读率下滑 问题出在家庭教育
父母十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