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祖宗告诫我们:“富不添丁,穷不添女”,有何道理,是否可靠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当中,民间曾流传下无数谚语,这些话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是如果它能够被口耳相传很久,那么至少说明其中蕴含的某些道理在当时是适用的。

在古人眼中看来,成家立业、传宗接代都是人生数一数二的大事。

孩子不仅可以延续香火,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还能在自己老去失去生活能力的时候赡养自己。

因此,选择在什么样的时机生育,要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古人都留下了很多事例或是经验之谈。

“富不添丁,穷不添女”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这句话和古时的社会情况有很大关系,追溯这句话的来源,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古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01 富不添丁

封建社会也是父权社会,男子好像承担着社会上更多的责任,他们需要沿袭家族的姓氏,光耀祖宗的门楣。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常常见到,有的家庭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断生育,即使违反国家规定被罚款也在所不惜。

按照这样来看,如果是富裕的家庭似乎就更有理由去这么做,因为他们有经济能力承担,即使抚养下一代花费众多,也无需为此担忧。

而古人却说“富不添丁”,也就是富裕的家庭不要再生男孩,不要去追求男孩的数量。

其中原因和我国古时的宗法制度紧密相关,从战国时代起,我国便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流派纷争。

如我们今天历史课本上主要介绍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的创始人及后来代表人物都在不断丰富本家精神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一些学术流派因为和当时社会生产状况不太相符,所以逐渐被淘汰掉;而有些却因为得到了皇室的青睐而越发壮大。

其中最典型的、影响最深远的无疑就是儒家,在《论语/颜渊》中,孔子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好像为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定位。

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下去,每个人都要安于自己的位置,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尊卑有别、长幼有别,某些阶级存在即有道理,不能轻易地跨越,更不能目无尊长。

即使出生在同一个家庭中,每个人的身份也是不一样的,将来在这个家庭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也几乎清晰可见。

为了适应皇权的需要,为了巩固对国家的统治,“嫡长子继承制”在商周时期便应运而生。

这是宗法制度当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封建时期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妾室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庶子。

由于古时妾室大多出身卑微,即使嫁给了达官贵人,在家中的地位也不高,在当家主母面前和一般的奴婢差不太多。

她们大多承担着为家族开枝散叶的责任,没有和家主平起平坐的权利,因此她们所生的后代在嫡子面前地位也要低一些。

由嫡子所传下来的这支血脉通常被称为大宗,大宗会世世代代留守在自己的封地内,例如周王室的天子就永远镇守王位,而他的兄弟则要被分配到其他封地。

王室和士族们的做法对普通百姓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些富庶家庭的家主也会按照这个思路处置自己的财产,从众多子女当中选择一个去继承自己的家业。

如果儿子数量太多,那么就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家产会被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瓜分掉太多。

人毕竟都是有私心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就算生下来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明白自己与其他兄弟之间地位有差别,可能也不会永远甘心落于人后。

而且古时嫡长子继承制并不算绝对,因为可能会出现正室无所出的情况,也就是没有嫡子的存在,那么此时庶子之间谁来继承家产都是有可能的。

也许父亲会选择更具备贤能的人,也许会选择年龄更大的人,谁都想为自己拼一把。

如果成为下一任家主的话,那连着自己的后代,自己的生母,和从前都不可同日而语。

在巨大的诱惑力面前,人们采取点什么非常手段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以理解,如果只是兄弟之间关系不和倒也无所谓,万一发生什么败坏名声的丑闻,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影响就非常重大了。

此时儿子多反而成了一件坏事,父亲不仅需要想办法平衡在所有儿子身上花费的资源,把他们教养成合格的人;还得时刻督促敲打,防止兄弟阋墙。

现今一些家庭伦理剧或者是古装剧中也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桥段,兄弟为了争夺家产面和心不和,他们的生母也会在背后挑拨或者是教唆。

寻常的家庭温情在表面也很难看到,所有人心都迷失在钱财和权力的漩涡中,无论最终谁输谁赢,都是以悲剧收场。

相反如果家中只有一两个男孩,那么父亲“端水”就要容易许多,就算是把家产平分掉可能影响也不大,反而兄弟都有相对比较稳固的基础去发展,说不定家族企业会越发壮大。

02 穷不添女

这句话看字面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贫困的家庭尽量不要再生女孩,主要原因就在于古时女孩子地位比较低。

“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句话最早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用寥寥十二个字就概括了一个女孩子的一生。

这句话本意是说女孩要为父亲守孝服丧,后来逐渐引申成为听从父亲、丈夫或者儿子的安排,不能有为自己做主的时候。

很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幼时无法读书习字,而且要遵从父母亲的命令,平日里不能与外姓男子私自见面,更不可能像我们如今一样随便出门。

到了及笄的年龄后,父母亲就要开始为女孩子张罗婚事,其中女孩自己是不能发表任何意见的,甚至她可能在成婚当天才能知道自己的丈夫长什么样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于出嫁后女孩过得是否幸福,都不在父母的掌控范围内,因为女儿嫁入别人的家门,从此就是另一家人了。

早期封建社会中女孩子很多都没有自己的名字,父母可能随便用一个称谓来称呼她,等到她出嫁之后会被冠以夫姓。

她所谓的名字,就是两个姓氏的结合,彰显着她这一辈子都在安排中度过,随着既定命运沉浮。

所以越是穷困的家庭,可能越不注重对女孩子的培养,无非就是给她一口饭吃,因为血脉原因抚养她长大。

在有些父亲的眼中,自己就是在替别人养女儿,不但要耗费钱财而且最终也得不到什么,家境不好的话会越发显得这是一桩“赔本买卖”。

辛辛苦苦把几个女儿拉扯大,将来她们却帮不了自己什么,生的孩子也不能延续自己的姓氏,就算生活过得不好自己也没有权利去指责。

如果是达官贵人家的女儿,情况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夫妻在为女儿挑选夫婿时,因为家庭本身有一定资本,所以可选择的范围就比较广,如果是嫡女的话,到了年纪求亲的人反而要踏破门槛。

门当户对是个亘古不变的成亲准则,千金小姐要嫁的对象基本也是非富即贵,而且父亲有地位,女儿嫁过去受苦的可能性就比较低。

她们从小养尊处优,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成亲之后虽然也是夫家的人,但是多少还有一些话语权。

她们作为当家主母,会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可以亲自培养自己的孩子,不必像妾室一般,连听孩子叫自己母亲的资格都没有。

就算没有当家的权利,不能处置夫家的财产,自己的父母也可以私下接济,给女儿一些零用钱。

万一受了委屈的话,她们还可以“回娘家”寻求父母的庇护,但是穷人家的女儿只能自己默默忍受,甚至不敢让自己的父母招惹上麻烦。

夫家对娶来的媳妇态度如何,也不仅仅是慑于对方父亲的社会地位,还有可能会看重继承权利。

自唐朝开始,由于时代多变,所以女子在特殊情况下也享有部分继承权。

但是在室女,也就是还未出嫁的女儿和已嫁女之间财产继承的规定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已嫁女要更为严苛一点。

因为女儿未出阁就失去父亲的话,相当于没了最大的依靠,如果有兄弟帮扶还能好一些,如果没有的话就好像无根的浮萍一般,只能随处漂泊。

所以父亲的遗产中必须要分给在室女一部分,一般是留作她将来的嫁妆,不至于让她一点傍身的财物都没有,连成婚都困难。

在宋朝出嫁女能够继承遗产多半是在“绝户”的情况下,也就是她没有其他兄弟,父亲的家业无人打理,那么她就可以继承父亲部分遗产,一般是三分之一。

从《名公书判清明集》来看,南宋出嫁女继承户绝财产甚至包括田产,这对夫家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助力。

出嫁女被休后回到娘家被称为归宗女,唐律并未对归宗女的继承权加以规定,而宋代的归宗女若没有分得前夫家之财产,仍有权继承娘家财产,等同于在室女。

因此女孩的家中若是相对富裕的话,无论她出嫁与否日子都会好过许多。

而穷人家的女孩不但有可能嫁去别人家中为奴为婢,将来生的孩子也要低人一等,在整体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一件无力又悲哀的事情。

结语

如今科技发达之后,我们已经知晓生男孩还是生女孩通常是由父亲的染色体决定的,而且非人力所能更改。

而大多数文明程度更高的地区里,人们已经不再执着于一定要生男或者生女,性别相对平等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在社会上大有可为。

我们早就告别了从前那种男耕女织的日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去读书工作、为自己打拼,享受更好的人生。

而我们的父辈也逐渐开明,不再苛求男孩子要子承父业、光耀门楣;不再狭隘地认为女孩子嫁人后就是“泼出去的水”,从而不予重视。

所以这句俗话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只是通过它,我们仿佛还能窥见千年之前人们的部分生活状态,还能听见许多生命在低声哭泣。

因此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更愿意去把握住当下的每一次机会,尽力活成自己最好的模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嫡庶之别犹如天地,亲生父亲都不管不顾,奋斗也无法实现人生逆袭
古代嫡优于庶,子优于女,那么问题来了:嫡女和庶子谁的地位更高
古代嫡优于庶,子优于女,那“嫡女”和“庶子”谁的地位更高
古人有多注重嫡庶之分?看唐太宗处置两个谋反儿子的手段,就知道了!
浅谈中国古代嫡庶之分
何鸿燊家族唯一掌实权儿子,结婚19年仅生1女,不屑生孙子夺家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