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唐诗人为什么会有汉朝情结?

《礼记》中讲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这句话非常精辟,将政权与文艺在时代兴衰变幻中的关系高度总结了出来。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政通人和,那么整个时代都在迸发欢乐。汉与唐,是我国公认的在封建王朝之中不可超越的两个巅峰,以至于直到如今人们都会将其并称为“汉唐”。

汉与唐,相隔几近四百年之久,两个盛世的诗人,两种盛世之下欢快的声音,不仅没有因为时间而走远,变得陌生,反而产生了一种高度的默契,一种复杂而又十分真切的感情,唐朝的诗人们时而借汉讽刺时事,时而又用汉来赞扬唐人,更有豪放不羁者直接称唐为“汉”。想必如今,他们就站在我们中华大地之上,在遥远的时空中,举杯对饮。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大唐风华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种个体现象,它几乎贯穿整个唐诗的创作历程之中,它也并不分派别,无论是边塞诗还是宫廷诗,其都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盛世有同音,可毕竟相差四百年之久,这其中到底还有什么因素才导致唐朝诗人具有汉朝情节呢?一起来看看。

梦回大唐

一、统治阶层的“宗汉心理”,导致士人的景从

唐代的汉朝情结应始于唐太宗。“玄武门之变”落定尘埃之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大唐国本初定,他出于治国安邦的需要,对前朝历史不由得十分关注,其中尤以汉隋两代为主。

李世民

第一这表现在李世民自己精读《汉史》,将自己对于汉朝的看法全情的表达在了诗歌之中。例如在《春日望海》之中,李世民严苛的批判了对于汉武帝晚年炼丹求长生的行为。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节选《春日望海》

又如在《咏司马彪续汉志》之中,李世民对于汉朝盛象给予肯定的基础之上,表示自己定会“开新意”的伟大抱负。

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节选《咏司马彪续汉志》

其次李世民对于学习汉史的大臣还多有褒奖,并钦定《汉书》为弘文馆学生的必学科目,这样,唐太宗个人对汉朝历史的偏爱与行为,加之功利性的褒扬,便极大导致了唐代士人的景从。

一众大臣如王硅、魏征、长孙无忌、杨师道、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或直抒汉事或加以寓意的诗作出现,既是对唐太宗偏爱汉朝史实的回响,又对唐代诗人“汉朝情结”的彻底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深远的影响了后世。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盛唐就是在对汉朝的历史体会与效法中建立起来的。

梦回汉朝

二、儒家的“盛世理想”在汉朝得到第一次实践,汉朝便成为了后世王朝追求盛世理想所凭借的历史起点,在盛唐的自觉追求之下,两者一触即发

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极大的刺激了广大士子的进取精神,陈胜揭竿而起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实现,并在初唐以来渐渐的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价值观,这样一种“平流可望公卿”的价值观使得士人在求取功名的同时,更多了一种“使天下大定”的使命感,儒家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触手可及。

随着盛唐这颗荣耀之星冉冉升起,盛唐士人这种使命感愈发加重,他们普遍的一个特征便是将帝国命运同自身命运紧紧绑在一起,在盛唐诗人创作的诗句中,最不乏忧患苍生、安定社稷的伟大情思。

而这些伟大情思在当世的最高价值便是是否能给现实的政治实践提供明确性的指导与历史性的参考。

什么是历史性的参考?

在我看来,即共同追求盛世理想的自觉性。

唐代士人常常自比大汉,甚至认为自己的时代要超过大汉,这就是一种追求盛世理想的自觉,而这种自觉便是他们汉代情结很重的一个根本原因。

有些读者会发问,为什么不是大秦情节?

秦虽然是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并没有盛世

大秦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他的结束太过局促,天下士子还来不及缓一口气,紧接着便是烽烟再起。先秦儒家的盛世理论是一种关于王道政治的理论,在汉代大一统的格局中,这种理论其实才正式开始进行真正的政治实践与社会实践,最终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盛况,创建了许多表现盛世的制度文化与社会形态。汉朝,确定了盛世的现实意义,成为了后世历代王朝追求盛世理想所凭借的历史起点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种追求盛世理想的自觉性之中,还有一种极重要的影响因素:即民族文化认同感。华夏文化以古为鉴、遵崇先古本为传统,“不薄今人爱古人”折射的恰恰是对今人“苛薄”和对古人“崇厚”的现实风气。

杜甫《清明二首(其二)》写道:“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以“秦”、“汉”指唐代都城、河山、关隘,在描述现实的同时寄寓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蕴涵。

杜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三、上帝视角:其一汉唐具有高度的历史相似性,其二盛唐时期思想解放同时达到巅峰

大体来看,汉唐具有高度的历史相似性,正响应了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怎么个相似法呢?

且看秦汉之前,春秋战国大约四百年的战争历史,最终由分裂走向统一。

隋唐之前,南北朝大约也是四百年的战争历史,最终由分裂走向统一。

而汉唐前的秦隋虽都实现了一统,但均都二世而亡,短命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汉唐实质上都属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他们国势强盛,疆域辽阔,都是刚刚结束纷争的局面而定都长安,同时又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威胁。

由于有着很大的时代相似性,汉代又是历史中的一个强盛的帝国,必然会引起唐代人的兴趣。他们通过五德终始说、三统说等古老的学术思想,对历史、运次、历法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唐王朝的建立本身就带着历史复兴的必然性。盛唐的诗人往往喜欢用“汉”入诗,就是因为这两个朝代都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除此之外,在文化发展之中,当时六朝士族的文化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而儒学道统尚未发展成禁锢思想的教条,这又是一个思想极为自由解放的时期。文人们向儒家所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这类大原则,激发了他们远大的政治理想,同时又不妨碍他们从佛老诸子百家学说中撷取各种成分以丰富自己的幻想,陶冶自己的性情。他们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强烈信念虽然常常超越了客观的可能,却又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这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总结

大汉泱泱四百年,无数鲜活的人物事物在四百年的历史上窈窕起舞,这些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生动来源。在唐人的笔下,汉朝的回忆是独属于自己的心情,周围的事物披上汉朝的面纱会更加典雅。无论是飞腾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理想高空,还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崎岖现实,“以汉代唐”早已深入到了唐人的骨子里,他们利用此创造韵味悠长的艺术美感,打造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峰。后世常常以“汉、唐”并称,与唐诗的“汉朝情结”怎能不无关系,且经过唐诗整理的汉朝典故越来越为大家熟知,也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最终以更为艺术、更为精炼的方式传承了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盛唐时中国有多强大?突厥可汗来当“舞女”,皇宫大得超乎你想象
“不平则鸣”与“穷而后工”,元代的诗歌为何与盛唐大相径庭?
贞元诗人的书写,为何会如此多人喜爱,它究竟有何魅力?
唐朝宰相被贬后看花有感,写成一诗控诉昏君,入选唐诗三百首
李浩源笔下的十位诗人,贯穿大唐三百年兴衰
大唐兴衰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