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艳萍 ——《山海经》里的黄河

观点无论大小,价值决定高度

完整演讲稿:

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丝路大讲堂》的讲者张艳萍,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山海经》里的黄河。

提到《山海经》,很多观众朋友都非常熟悉,因为可能从小都听过山海经》里面那些神奇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该怎么来认识《山海经》这本书呢?

从内容上来说,《山海经》包罗万象,涉及到地理、历史、宗教、民俗,还有动物、植物、医药、饮食等等。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太丰富了,所以历来对《山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众说纷纭。

有的人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书,因为在《山海经》里面记载了很多的山川,也有的人认为《山海经》是一部神话集,因为《山海经》里面记录了很多神话,而鲁迅他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巫书,因为在《山海经》每一座山系的小节部分都会提到这个山系有多少神,神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祭祀神的方法又是什么?所以鲁迅认为《山海经》是由巫师所掌管的一部巫书。还有人干脆把《山海经》当作一部百科全书,以上的这些观点都具有代表性,当然也有它合理的部分,但是所有的这些观点都不能够全部涵盖《山海经》的内容。

那么我们今天怎么样来定位《山海经》这本书,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汉代著名的学者刘歆的观点需要我们去注意。刘歆在整理完《山海经》以后,他做了一个《上<山海经>表》,在这个表里面刘歆谈到了《山海经》制作的时代,以及它的作者,还有《山海经》为什么编撰的问题。刘歆认为《山海经》是大禹治水时代,由禹的得力助手益领衔编撰的,它主要记录了五方山川的地理及绝域远国的人民。因为大禹治水时代最有可能对全国的地理山川进行系统的调查,同时因为刘歆掌握了皇家图书,所以他可能掌握了关于《山海经》编纂的第一手资料,他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一位科技史专家叫李约瑟,他说《徐霞客游记》不像是一个文人的作品,倒像是一个田野调查的考察记录。我对比了《徐霞客游记》和《山海经》的文本之后,我发现《山海经》从文体上来说,可能比《徐霞客游记》更具有科学考察记录的特征。因为在《山海经》的《山经》部分,记录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的时候,作者对要报告清楚什么事项有明确的认识。当记一座山的时候,他会记录这座山与前一座山的距离,这座山的名字是什么?除此之外,他还会记录山上的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及矿物资源。除此之外,第二项还会记录哪一条水从该山发源,哪一条水流经该山,同时还会记录这条水有什么样的鱼类资源或者矿物资源。而且在每一段里头,所有报告的这些要素,它出现的顺序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从文本上来讲,《山海经》具有科考记录的显性特征。

考古发现对《山海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回溯汉代,在汉宣帝的时候,在上郡发现了一个石室,在这个石室里面发现了一个反手捆绑的人的尸体。著名学者刘向认为这是贰负之臣。汉宣帝诏问,你怎么知道的?刘向说在《山海经》里面记录了贰负之臣被杀的事情,群臣听后大惊,从此以后文学大儒都开始研读《山海经》了,这样一个考古发现就引发了读《山海经》热。

最近的一次考古发现,就是2022年6月三星堆8号坑新出土的顶尊蛇身铜人像和1986年2号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被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这个神像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可能会促进我们对《山海经》里面关于众神的认识,以及《山海经》里面众多的神奇的人和动物形象的认识。

《山海经》里面记载了很多神奇的人、动物、植物和神的形象。我们从《海经》里看到《山海经》里面有三身国,三身国的人,他有三个身子,一个头,还有羽民国,羽民国的人浑身长着羽毛,还有一个国家叫毛民国,毛民国的人浑身长着毛,那么这种人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很多神奇的植物,说它神奇,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神奇的功能,比方说昆仑之丘有一种树叫沙棠,它的果实是红色的,味道像李子,但没有核,吃了这种果实之后,人的身体会变得很轻,就不容易溺水。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神奇的动物,这些动物我们之所以说它神奇,主要是因为它的形象非常的奇异。比方说有一种动物,它的总体形象看上去是一条蛇,但是这个蛇却有六只脚,四个翅膀。

《山海经》还记载了一种奇异的鸟,它长着一只眼睛,一个翅膀,飞起来的时候得两只鸟一起飞,这个就是大家知道的比翼鸟。《山海经》里面这些神奇的动物的形象,我们读者一般很难理解,那么《山海经》为什么会这样来描述这些动物?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是要考虑到《山海经》的文体,它是要记录对五方山川的这种考察结果。

面粗尾猿

远方的动物对于编纂者来说,以及编撰者他的目标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编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告诉他的读者,远方的这些陌生的动物,它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候可能就要借助于读者所熟悉的动物来对这些陌生之物进行描绘。比方我们这个图片上的白面粗尾猿,我们看到这个图片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粗尾猿的面部,它的面部和人的面部非常像。如果你是《山海经》的编纂者,你要来对它进行描述的时候,你可能要使用一个词,就是人面。

《山海经》里头经常出现这样的术语,还有霍加狓,如果你要告诉你的读者,霍加狓长得什么样子,你可能说,它是形状像一匹马,它长着斑马的腿,长着长颈鹿的头,这就是《山海经》的一种描述方式。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去看《山海经》里面所描绘的那些神奇的动物,你就会发现它一点都不奇,它一点都不怪,它应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动物。

《山海经·西山经》说河水从昆仑之丘流出,对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理解呢?《山海经》里面所说的河水或河特指的都是黄河,而河从某山出,它可能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这个水是从某山发源的,还有一种就是这条水是从某山流过的。两晋著名学者郭璞做了注释,说黄河是从昆仑之丘的东北域流出的,那么这里指的可能就是黄河是从昆仑之丘发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的一些文献也提供了一些佐证。

先秦时期有部词典叫《尔雅》,《尔雅》里面就说河出昆仑虚,色白。意思就是说河水发源于昆仑虚,它的颜色是白色。而到了唐代的时候,李贤注《后汉书》,他引了《河图》,《河图》里面说昆山出五色流水,其中的白水向东南流入黄河。由这两个例子,我们至少可以推测《西山经》里面关于黄河出于昆仑丘的说法应该是有依据的。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积石山究竟指的是哪座山?

《尚书·禹贡》说:大禹导河自积石。也就是说大禹治水的时候,他是从积石山开始疏通河道的。郝懿行认为大禹导河的积石是小积石山,而《西山经》所说的积石山是大积石山,一般我们认为大积石山就是阿尼玛卿山,在青海省的东南部,而小积石山就是在甘肃临夏境内的积石山。河源问题本来就是一个难题,而对《山海经》有关河源的记载的解释也是一个难题。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些解释可能会带来一些疑问,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矛盾。

第一个问题,比方说昆仑之丘究竟在哪里?昆仑之丘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 庄子·天地篇》 里面说: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上了昆仑之丘;在《穆天子传》里面,记载了周穆王西征的全过程,其中周穆王的一个行程就是宿于昆仑之侧,赤水之北,这两个文献的说法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在《吕氏春秋》里面也提到了昆仑山的美味,说最美的菜是昆仑之蘋,最美的果实是沙棠之实。从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昆仑之丘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山海经》的编者杜撰出来的。问题是昆仑之丘究竟在哪里?从《西山经》的路线看,昆仑之丘在积石以东,两者相距2100里。如果我们把《西山经》的积石山解释为阿尼玛卿山,也就是说昆仑之丘在阿尼玛卿山以东2100里的地方,而在汉代的时候,汉武帝根据古代的图书把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这样看的话,《西山经》和汉代的这样一个观点就有矛盾了。

根据《西山经》的路线判定,泑泽在积石以东,两者相距三四千里。如果把积石山理解为阿尼玛卿山,把泑泽解释为罗布泊,那就等于说泑泽在阿尼玛卿山以东上千里的地方,但实际的情况是罗布泊在阿尼玛卿山以西,这是一个问题。根据《北山经》的路线,可以推断泑泽在敦煌以西,而根据《西山经》的相关信息,可以判断泑泽在敦煌以东,这显然也是错误的。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可以这样认为,就是《山海经》里面《西山经·北山经》对泑泽的方位的记载是错误的,我看也未必可以这样理解。

对以上这些问题,这些矛盾我们该如何解释?在研究《山海经》的时候,学者们往往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当自己无法解释清楚《山海经》里面相关问题的时候,就说这是《山海经》的编者想象编造出来的。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现在的山川的情况去套《山海经》里面的记载,如果和现实的情况不相符,那就判断《山海经》的记载是错误的。这两种做法在我看来都不可取。

我们在研究山海经》的山川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古今山川名称是有变化的,而且很多河流已经改道,而有些河水已经干涸,所以要把现在的山川名称和古代的山川一一对应,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做不到。除此之外,研究地理的时候,如果没有地图,只是从文献到文献进行一个推理,也难免会出现错误。

对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山海经》里面的这些疑问,我想我们应该不要轻易的判定说山海经》的记载就是错误的,而相反我们应该去反思后来的注释者所作出的注释是不是恰当?比方对《北山经》和《西山经》里面的泑泽的解释,泑泽也许就不是一个专名,它可能是一个泛称,因为泑就是黑色的,所谓泑泽就是说泽的水是黑色的,而积石山可能也不一定就是阿尼玛卿山。总之对山海经》里面的这样一些疑问,我们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山海经》对黄河源头的相关记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对黄河源头的探索,为后来黄河源头的探寻奠定了基础。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我们也可以了解当时黄河流域的生态,《山海经》里面记载说有四十九条水注入黄河,而且还记载了这些河出于哪座山或者流经哪座山,并对这些山上的动物、植物进行了描述。当他描述到动物的时候,会说某山多鸟兽,某山多犀、象、熊、罴等等。这里所说的多就是很多的意思。《山海经》里面所记载的这些动物及鱼类,很多是我们熟悉的,也有一些是不知名的,所以我们读到《山海经》的时候,会觉得山海经里面的世界真的太神奇了。总之从《山海经》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宜人,适合各种各样的草木生长,而且那里有很多的鸟兽和鱼类,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通过对《山海经》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山海经》记载某山之后,也往往会记载某水从某山流过,某水注于河或者注于海。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断,那就是《山海经》记载的这么多的资源,它很有可能通过水路运输到了需要的地方,尤其是可能运输到了帝都,因为城市需要这些资源,而且有很大的需求。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除了《山海经》文本之外,我们可以从其它的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比方说《尚书·禹贡》它记载了九州的贡品,每个州应该上供什么样的物产,包括了动物、矿物、植物等等。而且在《尚书·禹贡》里面,最后每个州的都会交代这些贡品的运输路线。比方说和我们西北有关的雍州,雍州的贡品,主要是球、琳、琅玕,这些都可以把它归到玉石大类里面去。那么这些玉石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运到帝都的?我们从《尚书·禹贡》可以看到是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也就是说从积石出发,这个积石应该是小积石山,从积石出发,到了龙门西河,然后汇入到这两个支流里面去,最终通过黄河运输到帝都。

我们综合《山海经》对各山川资源的记载,以及《尚书·禹贡》对九州贡品的运输路线的记载,可以推断山海经》之所以有这样的表述,它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为各山川资源如何运入到帝都,或者输送到其它需要的地方,指明了一个路线。总的来说,在《山海经》编撰的时代,黄河承担着资源运输的重要的功能。除了这样的推断之外,我们从考古发掘也可以看到夏商周时期和田玉在东部使用的情况,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和殷商墓葬都出土有大量的精美玉器,其中就使用了批量的和田玉。而在西周墓葬中,比如曲沃的晋侯墓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几乎是清一色的和田玉,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夏、商、周时期西部的玉石资源在东部使用的情况。不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我们知道黄河承担着资源运输的重要的功能,它不仅把西部的资源运往东部,而且也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的交流,为华夏文明的发展繁荣出了重要的贡献。

山海经》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为重新认识山海经提供了一个契机,希望我们借着这样一个热潮继续研究山海经》,希望山海经》研究能够获得更大的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积石山的上古之缘
昆仑与泰山
《山海经》地名考六:昆仑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
《山海经》对黄河源的准确记载说明其地理知识来源于大史前文明
水经注 卷一(1)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七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