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90多年前的湘江战役到底有多惨烈?透过这幅油画了解那段悲壮历史

“围剿”与反“围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主要斗争形式。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共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战争,闯过了一道道“真如铁”的难关,书写了大无畏的英雄凯歌。在这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前四次都取得了胜利;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本篇介绍一幅由张庆涛创作的油画作品《湘江·1934》,透过这一悲剧性史诗画面,回望中央红军突围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役,接受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湘江·1934》

张庆涛|油画

2009年

219cm×469cm

中国美术馆藏

历史背景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与敌人鏖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但中央红军也付出了极大牺牲,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致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湘江战役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广大干部、战士对中央军事指挥错误的不满达到顶点。之后,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放弃去湘西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道向敌人力量弱的贵州前进,使红军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

作品赏析

作品《湘江·1934》表现了受阻红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撕开了敌人重兵构筑的湘江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用热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架设起通往胜利的桥梁的画面。

(请把手机横过来)

作品《湘江·1934》

画面视角几乎从正面展开,在固定视域内纳入最开阔的景象与人物,突出了“铁流”的前进感、力量感和节奏感。分成数组的人物形象,与浮桥的斜线组合出一种紧张的动荡感。红军战士踉跄蹒跚的身影中,蕴藏着巨大且坚韧的力量。

作品《湘江·1934》局部

构图上,作者将中革军委七位主要领导人(博古、李德、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置身于红军队伍艰难前行的队伍中,置身于革命濒于溃退的危境下,置身于同一错落的构图里,使作品形成了一种戏剧性冲突的矛盾漩涡。

作品《湘江·1934》局部

画面中,一缕云光照在毛泽东的脸上,他手拄木棍,神情凝重,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和思索。

作品《湘江· 1934》局部

远处岸边阴影中的渡口处,延绵不断的红军队伍正在艰难渡江。整个画面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更透射出革命未来的希望之光。

作品《湘江·1934》局部

作品《湘江·1934》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再现了湘江战役这一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悲壮战役,讴歌了红军战士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红色加油站

桂北民谣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客家英雄气 凛然天地间
惨烈的湘江战役!(油画)
诗诵党史:湘江战役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与红军的困境
长征专题(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