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响中国历史的少数民族(一)匈奴

台湾著名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生态的学者王明珂说:“要画好一个圆,必须画好它的边缘。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就是它的边缘”。这话很有道理。回观中国历朝,或者花费很大精力对付少数民族,或者王朝本身就是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的入侵,往往是中华民族的转机。汉族是以文化认同为族,不以纯血统而分。从先秦到两汉时,人种比较单一,但东晋以后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近300年,加上以后元清的大一统帝国,造成民族大融合。所以汉人其实都是混血的,都混有一些其他民族的基因,这已是基因学者的共识。例如唐太宗的母亲、皇后都是鲜卑人,他的后代当然是混血的。傅斯年说,“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绝不像从河流上游驶下的一艘船,从头至尾无变化; 而是滔滔江水东流,一路上多条河流汇合,最后浩荡入海时,其流向、形貌、成分同最初远不是一回事”。现在的中国,从语言文化到人的穿着行动,同汉朝时的中国已经完全不同了。

华夏文明的发展一直都是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共存。尽管有“征服王朝”或“异族统治”时代异族文化不断地叠加进入,以汉族文化为主干的文化传统,始终在这里延续,构成明确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主流,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这是作为“中国”这个“国家”的基础。

“影响中国历史的少数民族”这个系列只选择对中国历史有较大影响的11个民族,即匈奴、契丹、鲜卑、女真、蒙古、党项、白族、突厥、濊貊、藏族、羌族。其中大部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蒙古高原曾有很多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是中国草原游牧民族兴衰的核心地区,大多数盛极一时的游牧民族曾经在这里生存,或者曾经控制这里,再向南挑战中原农耕王朝。

蒙古高原位置

匈奴是从先秦到汉朝北方少数民族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把北方少数民族统称为北狄。它们是游牧文明的草原文化,常常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彼此还经常杂处一地。一般都在长城以北。北方长城直至秦朝统一后才连接而成,是古时农耕与游牧文明碰撞的见证。夏商周到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分为两个部族:一是位于北方边境的匈奴,二是居于现今的辽宁、内蒙、北京以北一带的东胡。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而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却日益强大。匈奴的第一代雄主冒顿单于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也成为了匈奴的种族奴隶。仅有余部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皆在今内蒙古),之后各自称为乌桓族和鲜卑族。乌桓在三国时期被曹操消灭,而鲜卑却趁乱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匈奴

匈奴的历史约有七百年之久,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汉代以前。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包括东胡、丁零、匈奴部落联盟。公元前4世纪匈奴国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国。有学者称其为世界上第一个游牧王国(the worlds first nomadic empire)。据《史记》记载,匈奴为夏后氏后裔,先祖为淳维。此说有点片面。夏被商灭后,可能夏人有部分北迁,但匈奴是由许多游牧部落之间结盟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分别源自原始突厥族、原始蒙古族、斯基泰人、通古斯族、汉族等,这已为近年的基因研究证明。由於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建了長城,匈奴人很難再南下掠夺,所以他們很早就學會了種植粮食,並且建造粮倉儲藏粮食。在世代放牧的過程中,匈奴人學會了針刺放血和草藥治療牲畜生病,逐漸馴化了野馬,擴大了馬匹的養殖。匈奴人学会了採礦及煉鐵,占领河套后学会了冶炼青铜技術。戰國时期的匈奴部落已經在農業、畜牧業、冶煉業、手工業方面做了分工,建立了城邑,有了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一切也是匈奴帝國得以建立并强盛的根本原因。匈奴相信萨满教,实行一夫多妻制,而且有“继承”制度,如汉代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就先后嫁给单于及他的两个儿子。女人在匈奴社会中有很高地位,这已为近年出土的匈奴墓葬证明。

此红衣匈奴男人有三个妻子,另三个男人是客人。
匈奴女性墓出土的金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秦始皇时期“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匈奴侵扰。

中亚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复原的匈奴单于
匈奴士兵如敬神一样簇拥着的单于
匈奴的王后

第二段历史,汉朝及以后。汉朝初期,汉高祖32万大军亲征匈奴,却遭冒顿单于围困七天七夜,是为白登之围。考虑国力问题,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经过两代帝王的韬光养晦,至汉武帝时期,汉朝改变政策,在位54年的汉武帝花44年去打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势力。匈奴不敢入侵但并没有被消灭。东汉时期,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匈奴由于天灾和内乱又分为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与汉朝关系友好。公元89年,东汉第四代皇帝和帝在位期间,联合南匈奴追击北匈奴到燕然山(今杭爱山),并刻石记功,碑文是班固所写。随后公元91年,窦宪继续出征,于金微山(阿尔泰山)再次大败北匈奴,彻底解决汉朝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

东汉与匈奴

之后匈奴西迁西域(新疆),向西征服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多国以及粟特,公元前1世紀西域被納入匈奴的版圖,后在汉朝压力下退出西域,再度向西迁徙到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一带,融入中亚和东欧民族。以后在里海北岸草原上休养生息200年。

公元434年,匈奴(注意这已是融入中亚和东欧民族以后的匈奴了)由阿提拉领导深入欧洲。匈奴首领阿提拉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西方史学家对其外貌描写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身材矮小,眼睛又小又黑,鼻子扁且平,胸部宽,脑袋大。

匈奴首领阿提拉

匈奴夺取东、西哥特人多瑙河以东土地,紧接着征服了北部日耳曼部落,夺得匈牙利草原,一直把日耳曼部落驱进罗马。当时连罗马帝国都要向它进贡。但453年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很快彻底瓦解。

匈奴人在欧洲

欧洲出土的匈奴墓葬,时代大约为公元四世纪,正是匈奴西征欧洲的时期,出土文物有汉代的玉剑、绢布、弓箭等。图为汉代的铜鍑。

统万城也称白城子,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无定河北岸,是匈奴在中国境内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建立者赫连勃勃是匈奴铁弗部人。公元407年在河套地区建立大夏国,自称大单于,是五胡十六国中最晚建立的政权。

统万城遗址

总的说来,秦汉和匈奴打了400年,使匈奴没有进入中原。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匈奴单于刘渊趁机独立,建立王朝,但未自称匈奴。在此后,突厥汗国在中亚草原崛起,取代匈奴的地位。匈奴这个名称,在历史上消失。《史记·匈奴列传》可以说是世界上关于匈奴历史的较有系统、较为全面的最古的记载。

匈奴甲骑

以下这些匈奴文物,大多出土于内蒙古、蒙古及俄罗斯的匈奴墓葬。

匈奴王金鹰王冠,出土于内蒙古

俄罗斯哈卡斯共和国发掘的冻土层下古代匈奴墓中冻尸取下的面模,真实地展示了匈奴人的真容,还有面部刺青。

匈奴军队的刀

俄远东地区出土的匈奴文物,既有汉民族影响,也有西方斯基泰文化元素。

蒙古国出土匈奴阿巴坎宫殿的文物。左:汉字瓦当,右:汉族农具犁。揭示了汉人在匈奴境内的存在。

蒙古国匈奴高级贵族大墓,经基因分析,墓主父系属于印欧人后裔斯基泰人,墓中有来自罗马,中亚和汉朝的汉朝玉璧,罗马玻璃器皿和金质马具。说明匈奴有远程贸易。

考古发现的匈奴相邦的印及其他文物,匈奴没有文字,但在文书、账簿、印章和地图中使用汉字。

战国时期匈奴纯金鹰嘴鹿形怪兽
匈奴黄金饰品
镶宝石金冠饰,受到公元2世纪希腊化影响。

考古出土中国第一件青铜器“青铜刀”的马家窑就在河西走廊武威附近,这把青铜刀年代在公元前2800年,应为中亚传入的。当时是匈奴的地盘。

内蒙鄂尔多斯是青铜之路的要冲,其青铜器(最早3800年前)以装饰动物为主,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是匈奴的青铜冶炼中心。


在一些匈奴祭祀遗址中,有很多兽首或禽首祭杆首出土。从杆首下接的铜筒可知,原来都安有长木柄。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具备神权、宗族权或地位标示功能的权杖杖首。

匈奴贵族妇女头饰,汉代。这套装饰中的琉璃珠、琥珀珠等是盛产于中亚地区的物品,嵌蚌、镶嵌绿松石、包金边以及周边的联珠纹工艺等,是波斯以及地中海沿岸古希腊、罗马等西方古文明特有的作风,是研究北方草原民族与欧亚草原地区东西文化交流的极好物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匈奴、鲜卑、党项,常出现在影视剧的古代民族是怎么消失的?
匈奴、鲜卑、女真……现在全搞懂了!
简述游牧民族(二):鲜卑
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伟大王朝
世界民族之昨日荣光—蒙古族
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少数民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