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碑林与世界文化遗产失之交臂,原因竟是......

    创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最新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收藏单位名录显示,西安碑林博物馆共有包括石器、石刻、佛教造像、青铜器、古籍图书、碑帖拓本等35725件可移动文物。
    丰富的馆藏文物令人欣羡,然而,正是因为收藏着数量众多可移动文物,西安碑林与世界文化遗产失之交臂。

《开成石经》:碑林历史的源头



    说起西安碑林,就无法绕过被誉为中国文化元典的国宝《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后的石经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



    《开成石经》可谓命运多舛,自刻成至今,先后经历了五代、北宋两个朝代的三次搬移。正是随着《开成石经》一波三折的“搬家”,最终形成了碑林的格局。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因为战事原因,毁长安而迁都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以唐代皇城为基础缩建新城,原务本坊废国子监遂被隔于新城之外成为荒地,《开成石经》也“委弃于野”,处境堪忧。后来,在长安城中最有名的的儒生尹玉羽等人的建议下,韩建陆续把《开成石经》运进新的长安城内。两年后的906年,石经迁移工程可能并未完成。一直到了909年的后梁开平三年,尹玉羽向驻守长安城的另一位将军刘鄩建议,将仍留在荒野的部分石经运入城内是“急务”,否则兵临城下,石经易碎,还会被当成攻城武器的矢石。此番说辞打动了刘鄩,于是其余石经迁置城内唐尚书省之西隅(今西安北广济街一带)。



    第二次迁徙则发生在北宋元祐二年的1087年,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的吕大忠以石经在唐尚书省西南隅地势低洼,恐其毁坏,又将石经搬移至京兆府学北墉,与石经一起搬移的还有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柳公权等大唐名家的书法石碑。第三次搬迁在1103年完成,《开成石经》及其它唐宋碑刻移置“府城之东南隅”,就是今天的西安碑林现址。《开成石经》的迁置过程,就是西安碑林的形成过程,《开成石经》即是西安碑林历史的源头。

西安碑林共有35725件可移动文物 《开成石经》入列



    可移动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实物见证,也是重要的国有资产和文化财富。2017年4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经查,陕西省行政区域内,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52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为3009455套7748750件,位列全国第二。


    8月1日,记者从已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收藏单位名录上了解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共有35725件可移动文物列入名单,其中包括石器、石刻、佛教造像、青铜器、古籍图书、碑帖拓本等几大类。在查阅相关资料时记者发现,“唐开成石经”已经被收录在“陕西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入库管理系统”,其表述为收藏单位“西安碑林博物馆”、编号类型“藏品总登记号”、文物编号“606”、名称“唐开成石经”、原名“开成石经”、文物类别“石器、石刻”、文物来源“移交”、完残程度“残缺”、保存状态“部分损腐”......




    据了解,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始于2011年,于2016年底圆满结束。通过普查,全面摸清了省内收藏可移动文物的国有单位情况和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及分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藏品登录制度、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和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及国有可移动文物调查、认定、登记、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资源库,初步实现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


    此外,通过此次普查,文博系统各单位都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梳理,解决了一些账目建立不够规范、登记内容不够完整的问题,纠正了文物档案中的一些错误记录。据统计,我省在普查期间为文物收藏单位共计新建文物账目300余册(套)。在完善收藏单位纸质档案的同时,301家单位还建立了藏品电子账目和文物信息档案,为实现馆藏文物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世界文化遗产“擦肩而过”



    在碑林人心中,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有朝一日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列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委员会委托专家到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实地考察,并依据专家的报告作出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进入预备名单的项目才有资格申遗。


    从1961年起,西安碑林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国在申报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时,西安碑林名列预备名单。从进入预备名单的那一刻起,西安碑林就开始满怀激情地踏上了漫漫申遗路。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官方网站上有一个“西安碑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事记”的栏目,从这些“流水账”式的记载,可以看到碑林申遗走过的历程:


    1987年 西安碑林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预备名单。
    2000年2月24日 《三秦都市报》发表《西安碑林离“世界文化遗产”有多远》—文
    2000年3月7日 《陕西日报》发表《西安碑林要想金榜题名 治理周边环境是关键》一文
    2000年9月 受邀参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世界遗产风采展”
    2000年 入编《新千纪的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年 成建正撰文《西安碑林与世界文化遗产》(发表于《碑林集刊》(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8月 受邀参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02中外世界遗产“风情展”
    2003年6月 西安碑林重新上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资料
    2003年6月 《西安碑林保护管理条例(讨论稿)》出台
    2003年8月23日 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顾问亨利博士、世界遗产中心官员景峰、奥尔斯先生来西安碑林考察,对西安碑林独特的藏品体系及整体环境风貌给以极高评价
    2004年3月 成建正委员在西安市政治协商会议提出议案《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尽显著名古都风采》
    2004年4月26日 新华社发表《西安碑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文,各媒体争相转发
    2004年5月 受邀参加云南丽江举办的“世界遗产论坛”
    2004年6月 受邀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国)博览会”(苏州)

    这段“大事记”从1987年开始,到2004年戛然而止,再没有了下文。不懈努力了17年,申报世界遗产为何突然“断档”?当年的一则《28届世遗大会新增34个项目 西安碑林申遗难度大》的新闻报道,似乎道出了其中玄机。报道称,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意大利申报了一个博物馆项目,但遭到激烈反对,最终未获通过。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国认为,世界遗产应是不可移动的,具有原真性,而博物馆则是收藏单位,尽管它里面的宝贝可能很珍贵,但作为博物馆本身不能成为世界遗产。


    “西安碑林目前还属于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项目,根据现在的态势看,西安碑林申遗确实还存在很大的难度。”报道援引有关人士说法称,尽管西安碑林的历史已上溯到宋代,其内涵也远远超出了博物馆的范畴,但是这顶“博物馆”的帽子无形中给碑林申遗增加了不少阻力。


    “当时,中国国家文物局负责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官员就表示‘碑林里的碑石藏品都是可移动文物,按照教科文组织新的规则,碑林申遗看来是没戏了’。”据一位知情者透露,当得知西安碑林可能会被从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中取消的消息时,陕西省文物部门表示,将会继续做工作,争取将碑林留存。


    然而,希望终于在两年后彻底破灭。2006年,国家文物局重设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安碑林被从名单中取消。



    无缘世界文化遗产,但文化复兴的脚步从未停止!碑林人不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西安碑林在永不停歇的创新中将再塑丰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西安碑林与开成石经为例,探析“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
文物库房里的气味特别难闻,一进去就会咳嗽,只好含着药干活!
【魏晋南北朝】三体石经残石
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国宝,为保护它不受损伤,这位大师想出绝招!
行走西安---碑林-1
西安碑林镇馆之宝或将被搬走?四专家联名反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