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种温化寒的中药
八种温化寒痰的中药
17-01-13 一一学习 关注献花(0) 收藏
  养生之道网导读: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温化寒痰药主要是用温化的方法来把体内的痰化掉,那么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温化寒痰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
温化寒痰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痰,燥湿化痰的功效。可治寒痰,湿痰所导致的咳嗽气喘,湿痰所导致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病患。温化寒痰药包括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猫爪草等。
1、半夏
半夏,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半夏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每兼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介绍。
化痰药主治痰证。痰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的病证甚多: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眩晕;痰扰心神之睡眠不安;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 皆可用化痰药治之。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应用本章药物,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化痰药及止咳平喘药外,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再则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如外感而致者,当配解表散邪药;火热而致者,应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虚劳者,配补虚药。此外,如癫痫、惊厥、眩晕、昏迷者,则当配平肝息风、开窍、安神药;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治痰证,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应据成痰之因, 审因论治。“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归正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又因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化痰止咳平喘药一般具有祛痰、镇咳、平喘、抑菌、抗病毒、消炎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镇静、镇痛、抗痉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作用。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本节药物,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部分药物外用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温化寒痰药,主治寒痰、湿痰证,如咳嗽气喘、 痰多色白、苔腻之证;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以及疮痈肿毒。临床运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湿痰的目的。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

半夏 Banxia
《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的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
性能: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本品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壅滞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者,常配陈皮、茯苓同用,如二陈汤 (《和剂局方》);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者,则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痰饮内盛,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2.呕吐。
半夏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配黄连,则治胃热呕吐;配石斛、麦冬,则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则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近代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用治各种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治痰热阻滞致心下痞满者,常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瓜蒌、黄连,可治痰热结胸,如小陷胸汤(《伤寒论》);治梅核气,气郁痰凝者,配紫苏、厚朴、茯苓等,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治瘿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贝母等;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
2.《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3.《本经逢原》:“半夏同甘苍术、茯苓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块茎含挥发油,内含主成分为3-乙酰氨基-5-甲基异噁唑、丁基乙烯基醚、茴香脑、苯甲醛、榄香烯等,还含谷甾醇、左旋麻黄碱、胆碱等及葡萄糖苷,多种氨基酸、皂苷,及少量多糖、脂肪、直链淀粉等。
2.药理作用: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半夏的稀醇和水浸液或其多糖组分、生物碱具有较广泛的抗肿瘤作用。水浸剂对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早博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半夏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煎剂可降低兔眼内压,半夏蛋白有明显的抗早孕活性。
3.临床研究:半夏现代临床还用单用或配伍他药治诸多疾病,如半夏配生姜、茯苓煎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1例,结果临床症状均消失,10例心电图恢复正常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9:26);生半夏,加陈醋、温开水调匀,敷患处,治疗颈部淋巴结炎30例,效果满意(《时珍国药研究》,1991,1:36);制半夏加食醋浸泡,苯甲醇过滤,口服,治疗慢性咽炎564例,治愈342例,好转170例,无效52例(《现代应用药学》,1993,2:25);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乙醇中,取上清液滴耳,对急性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黑龙江中医药》,1990,4:39)。另有报道以生半夏配生姜煎液口服,预防脑CT增强扫描副作用800例,结果副作用明显减少,且止吐效果达98.7%(《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299)。
4.不良反应:生半夏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导致失音、呕吐、水泻等副反应,严重的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但这种刺激作用可能通过煎煮而除去。实验证明,半夏对动物遗传物质具有损害作用,故用于妊娠呕吐应持慎重态度。久用半夏制剂口服或肌注,少数病例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血尿。
误服生半夏中毒时,可给服姜汁、稀醋、浓茶等。必要时给氧或作气管切开。以生姜30g、防风60g、甘草15g,煎汤,先含漱一半,再内服一半,或以醋30~60ml加姜汁少许,漱口或内服。临床用生半夏时必须煎熟,以避免中毒。
附药 水半夏
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BL.)的块茎。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深秋采收,用石灰水浸泡1天,搅拌去皮后晒干或烘干。味辛,性温,有毒。功效与半夏类似,但无降逆止呕作用,兼有止血之功。临床多用于咳嗽痰多,痈疮疖肿,蛇虫咬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同半夏。
2、天南星
天南星,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为植物天南星科,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具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之功能。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痹、风痰眩晕、癫痫、惊风、破伤风、咳嗽多痰、痈肿、瘰疬、跌打麻痹、毒蛇咬伤。
治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用半夏曲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辰砂化痰丸)

天南星 Tian nan xing
《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cscens(Wall.) Schott)、异叶天南星(A. heterophyllum Bl.)或东北天南星(A.amurense Maxim.)的块茎。天南星主产于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异叶天南星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东北天南星主产于辽宁、吉林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生南星;用姜汁、明矾制过用,为制南星。
性能: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本品性温而燥,有较强的燥湿化痰之功。治湿痰阻肺,咳喘痰多,胸膈胀闷,常与半夏相须为用,并配枳实、橘红,如导痰汤(《传信适用方》);若配黄芩等,可用于热痰咳嗽,如小黄丸(张洁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
本品归肝经,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厥。治风痰眩晕,配半夏、天麻等;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喎斜等, 则配半夏,川乌、白附子等,如青州白丸子(《和剂局方》);治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则配白附子、天麻、防风等,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3.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止痛。治痈疽肿痛、痰核,可研末醋调敷;治毒蛇咬伤,可配雄黄外敷。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鉴别用药: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2.《本草纲目》:“治惊痫,口眼喎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3.《本经逢原》:“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吐、泄泻以之为向导。”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安息香酸、氨基酸、D-甘露醇等。
2.药理作用:煎剂具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水提取液对肉瘤S180、HCA(肝癌)实体型、子宫瘤U14有明显抑制作用;生物碱氯仿部位能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实验性心律失常,并能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
3.临床研究:制南星为主配决明子等制成片剂口服,治胆固醇升高者158例,甘油三酯升高者132例,β脂蛋白升高者116例。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0.5%、90.5%、83.62%(《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9:522);天南星、生蒲黄共为细末,醋调成饼,包涌泉穴,12小时易之,治疗小儿多涎症132例,痊愈118例,好转11例,无效3例(《四川中医》,1986,10:13);以天南星、三七、白附子等制成“强力消炎胶囊”口服,治急性牙龈炎、牙周脓肿等多种口腔病,总有效率为83.9%(《中成药研究》,1986,6:21)。
4.不良反应:天南星对皮肤、粘膜均有强刺激性,人口嚼生天南星,可使舌、咽、口腔麻木和肿痛,出现粘膜糜烂、音哑、张口困难,甚至呼吸缓慢、窒息等。皮肤接触可致过敏瘙痒,尚有报道长期使用天南星可引起智力发育障碍。误服本品中毒者,可服稀醋、鞣酸或浓茶等洗胃,或服鲜姜汁或鲜姜汤内服解毒。口腔糜烂者,可用双氧水和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并用龙胆紫涂口腔,必要时给以吸氧,或气管切开。皮肤中毒时,可用水或稀醋、鞣酸洗涤。
3、白附子
白附子,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唱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3、白附子
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禹白附 Yubaifu
《中药志》
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块茎。主产于河南、甘肃、湖北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外皮;用硫黄熏1~2次,晒干。或用白矾、生姜制后切片。
性能: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效: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应用:
1.中风痰壅,口眼喎斜、惊风癫痫、破伤风。
本品辛温,善祛风痰而解痉止痛,故适用于上述诸证。治风痰壅盛之惊风、癫痫,常配半夏、南星;治破伤风,配防风、天麻、南星等药用。
2.痰厥头痛、眩晕。
本品既祛风痰,又能止痛,其性上行,尤擅治头面部诸疾,治痰厥头痛、眩晕,常配半夏、天南星;治偏头风痛,可与白芷配伍。
3.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治瘰疬痰核,可鲜品捣烂外敷;治毒蛇咬伤可磨汁内服并外敷,亦可配其它解毒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5克;研末服0.5~1克,宜炮制后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燥烈,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孕妇均不宜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肌醇、胆碱、尿嘧啶、粘液质,并含白附子凝集素。
2.药理作用:有明显的镇静、抗惊厥及镇痛作用,注射液对结核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煎剂或混悬液对实验动物关节肿均表现较强的抗炎作用。
3.临床研究:有报道用本品配猫眼草、守宫等,制成膏药,外敷结核病灶对应体表部位及大椎、肺俞、膻中等穴,治肺结核355例,总有效率为96.1%。结果显示对浸润型、血行播散型疗效较好,并认为本品有促进肺部空洞闭合的作用(《山西中医》,1989,4:34)。
4.不良反应:误服、过量服用本品,可出现口舌麻辣,咽喉部灼热并有梗塞感,舌体僵硬、语言不清,继则四肢发麻、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流涎、面色苍白、神志呆滞、唇舌肿胀、口腔粘膜及咽部红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品经生姜、矾水炮制前后,毒性无显著差异,煎煮后,麻辣感消失或降低,但毒性并不降低。禹白附中毒后,除洗胃、导泻外,还可以生姜汁和白米醋含漱,然后内服适量,或以生甘草50g嚼服,20分钟后用锡类散外吹咽部,也可以黄芩、黄连、石膏等配伍煎汤内服。
附药 关白附
白附子之名,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但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载者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Levl) Raip)的块根,称关白附。至于天南星科的独角莲(禹白附)何时收载入药的尚待进一步考证。两种白附子均能祛风痰解痉,但禹白附毒性较小。又能解毒散结。现已作为白附子的正品广泛应用;而关白附毒性大,功效偏于散寒湿止痛,现已较少应用。
4、白芥子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无臭,味辛辣。可入药。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用。
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白芥子 Baijiezi
《新修本草》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能: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应用:
1.寒痰喘咳,悬饮。
本品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若冷哮日久,可配细辛、甘遂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盲等穴,或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
2.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2.《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3.《药品化义》:“白芥子……横行甚捷,……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还含脂肪油、芥子碱、芥子酶及数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而有恶心性祛痰作用,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白芥油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皮肤充血、发泡。白芥子粉能使唾液分泌,淀粉酶活性增加,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胰液的分泌,大量催吐;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白芥子,温水中泡软搅拌成泥状,外敷少腹膀胱胀满部位,治产后尿潴留22例,均自行排尿(《江苏中医》,1990,2:36);另用白芥子配延胡索、甘遂、细辛等制粉,生姜汁调敷大椎、双肺俞、双膏盲、双肾俞、膻中等穴,治变态反应性鼻炎60例,总有效率88.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6:342);此外白芥子生用,还可用于甲状腺炎、淋巴结炎、慢性深部脓肿,阑尾周围脓肿等(《新中医》,1990,11:35)。
4.不良反应:白芥子油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5、皂荚
皂荚,又名皂荚树、皂角等。皂荚树的荚果、种子、枝刺等均可入药,荚果入药可祛痰、利尿;种子入药可治癣和通便秘;皂刺入药可活血并治疮癣,皂荚树以果实、种子入药。皂荚含三萜皂甙(皂荚甙、皂荚皂甙)、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有祛痰、开窍的功能。皂荚中所含有的皂苷素是三萜烯类和低聚糖,有消炎、抗溃疡、抗病变效果,还有抗癌和提高艾滋病免疫力等功效。皂荚的根、茎、叶可生产清热解毒的中药口服液。

皂荚 Zaojia
《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实,又名皂角。形扁长者,称大皂荚;其植株受伤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弯曲成月牙形,称猪牙皂,又称小皂荚,均入药。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
性能: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应用:
1.顽痰阻肺,咳喘痰多。
本品辛能通利气道,咸能软化胶结之痰,故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宜用之,可单味研末,以蜜为丸,枣汤送服,即《金匮要略》皂荚丸。
2. 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
本品味辛而性窜,入鼻则嚏,入喉则吐,能开噤通窍,故如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等痰涎壅盛,关窍阻闭者可用之。若配细辛共研为散,吹鼻取嚏,即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或配明矾为散,温水调服,涌吐痰涎,而达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即稀涎散(《传家秘宝》)。
此外,本品熬膏外敷可治疮肿未溃者,有散结消肿之效;以陈醋浸泡后研未调涂,可治皮癣,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又本品味辛,能“通肺及大肠气”,而有通便作用,治便秘,可单用,也可配细辛研末,加蜂蜜调匀,制成栓剂用。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证实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
2.《本草纲目》:“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民疠济癣。”“其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异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3.《本经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类皂苷、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等。
2. 药理作用:皂苷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从而产生祛痰作用: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大量皂荚中所含之皂苷,不仅刺激胃肠粘膜,产生呕吐、腹泻,而且腐蚀胃粘膜,发生吸收中毒,甚至产生全身毒性,引起溶血,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先痉挛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3.临床研究:皂荚研细末吹入鼻腔,可止呃逆(《中医杂志》,1995,7:389)、治疗急性心悸(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医杂志》,1995,7:418);皂荚蜜丸服,治痰稠不易咳出之肺结核、肺脓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及肺不张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祛痰作用(《中华内科杂志》,1982,12:783);皂荚研末,用糖拌服,治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94.5%(《湖北中医杂志》,1987,1:25);大皂角炒,研末,入醋收膏,贴敷患侧口角,治面神经炎300例,痊愈250例,好转40例,无效10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皂荚与苦参煎水熏洗,治滴虫性阴道炎68例,近期治愈39例,远期治愈12例(《甘肃中医》,1996,3:36);皂荚用水、酒、醋、香油等制成浸出液或糊剂外搽或敷,可治疗疥疮(《湖北中医杂志》,1989,5:32)、带状疱疹、足癣、漆疮、丹毒、痱子(《新中医》,1995,1:45)。
4. 不良反应:皂荚所含的皂荚苷有毒,对胃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胃粘膜被破坏而吸收中毒,故用量过大,误食种子或豆荚,及注射用药均可致毒性反应。初感咽干、上腹饱胀及灼热感,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大便多呈水样,带泡沫。并有溶血现象,出现面色苍白、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及缺氧症状等。同时出现头痛、头晕、全身衰弱无力及四肢酸麻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呼吸麻痹、肾衰而致死亡。
中毒早期应立即催吐、洗胃、并口服牛乳、蛋清等以保护胃粘膜,必要时可导泻;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促进毒素排泄;有溶血征象者,应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严重者输血、给氧、酌用可的松类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并作对症处理。中药解毒:以生姜9g、香芋9g、赤芍9g、乌药9g、藿香6g、羌活6g、大腹皮12g,水煎服。或以黄柏9g,甘草6g,煎服。
附药 皂角刺
为皂荚树的棘刺,又名皂角针。性味辛温。功能消肿排脓,祛风杀虫。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以及皮癣、麻风等。煎服3~10克。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痈疽已溃者忌用。
6、旋覆花
旋覆花,中药名,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治外感风寒,内蕴痰湿,咳嗽痰多,常与半夏、麻黄等同用,如金沸草散。(《和剂局方》)

旋覆花 Xuanfuhua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 L.)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
1.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
本品苦降辛开,降气化痰而平喘咳,消痰行水而除痞满。治寒痰咳喘,常配苏子、半夏;若属痰热者,则须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胶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海浮石等以化痰软坚。
2.噫气,呕吐。
本品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胃脘痞鞕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此外,本品配香附等,还可治气血不和之胸胁痛,如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用法用量:煎服,3~10g;布包。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又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2.《药性论》:“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3.《本草汇言》:“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主心肺结气,胁下虚满,胸中结痰,呕吐,痞坚噫气,或心脾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证。大抵此剂微成以软坚散痞,性利下气行痰水,实消伐之药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均含大花旋覆花内酯、单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二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等。旋覆花另含旋覆花佛术内酯、杜鹃黄素、胡萝卜苷、肉豆蔻酸等。欧亚旋覆花另含天人菊内酯、异槲皮苷、咖啡酸、绿原酸等。
2.药理作用:旋覆花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旋覆花黄酮类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离体支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并有较弱的利尿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Ⅱa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欧亚旋覆花内酯对阴道滴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均有强大的杀原虫作用。此外,旋覆花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天人菊内酯有抗癌作用。
3.临床研究:用显脉旋覆花糊剂治疗50例早期牙髓炎患者,有效率58%。16~25岁间有效率71.4%(《昆明医学院学报》,1992,4:43);此外应用旋覆花治疗手术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中华外科杂志》,1956,12:952)。
附药 金沸草 Jinfeicao
为旋覆花的地上部分。性味功效与旋覆花相似,性善疏散。主要用于外感咳嗽痰多之证。煎服,5~10g。
7、白前
白前,中药名,为萝蘑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和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具有降气,消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阴虚火旺、肺肾气虚咳嗽者慎服。
治久嗽兼唾血:白前三两,桑白皮、桔梗各二两,甘草(炙)一两。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顿服。若重者,十数剂。忌猪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白前 Baiqian
《名医别录》
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ex Levl. )或芫花叶白前(C.glaucescens (Decne.)Hand.-Mazz.)的根茎及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
应用:
咳嗽痰多,气喘。
本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治外感风寒咳嗽,咯痰不爽者,配荆芥、桔梗等宣肺解表之品,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咳喘浮肿,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则配紫菀、半夏、大戟等以逐饮平喘,如白前汤(《深师方》);配清泻肺热之桑白皮、葶苈子等同用,可治内伤肺热咳喘,如白前丸(《圣济总录》);若与益气润肺之黄芪、沙参等配伍,可治疗久咳肺气阴两虚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2.《本草纲目》:“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
3.《本草汇言》:“白前泄肺气,定喘嗽之药也,疗喉间喘呼,为治咳之首剂;宽膈之满闷,为降气之上品。前人又主奔豚及肾气,然则性味功力,三因并施,脏腑咸入,腠里皮毛,靡不前至,盖以功力为名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柳叶白前根茎中含β-谷甾醇、高级脂肪酸及华北白前醇。芫花叶白前根中含有白前皂苷A~K,白前皂苷元A、B、白前新皂苷A、B及白前二糖。
2.药理作用:芫花叶白前各种提取物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水、醇提取物又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水提取物对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诱发的豚鼠哮喘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此外,水提取物还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炎作用。柳叶白前醇、醚提物有较明显的镇咳作用和祛痰作用,水提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和抗炎作用,还具有镇痛及抗血栓形成作用。
8、猫爪草
猫爪草,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干燥块根。具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猫爪草 Maozhaocao
《中药材手册》
为毛莨科植物小毛莨(Ru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块根。主产于长江中下游各地。秋末或早春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生用。
药性:甘、辛,微温。归肝、肺经。
功效: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应用:
1.瘰疬痰核。
本品味辛以散,能化痰浊,消郁结,宜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内服外用均可,多配伍夏枯草、玄参等药用。
2.疔疮,蛇虫咬伤。
取本品又解毒消肿之效,临床多用鲜品捣敷患处。此外,利用本品的发泡作用,还可治偏头痛、疟疾、牙痛。
用法用量: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小毛莨内酯、原白头翁素、二十烷酸、肉豆蔻酸十八烷基酯、豆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还含有油类及植物碱。
2.临床研究:口服猫爪草合剂,局部使用为喷喉、拭喉、含服三种方法,治疗咽喉炎,均有良效(《广州医药》,1993,4:43);猫爪草煎水,头汁内服,复将药渣捣绒,加小金片10~12片(研细)拌匀,分2次敷于患处,治疗36例疖病,均治愈(《新中医》,1990,11:36)。
以上就是一些温化寒痰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收藏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五十七讲 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等
【中药】化痰止咳药的核心考点总结这一篇足够了!
中药功效大全: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
又一肺癌中医成功治疗病案,中医无癌可治癌!!
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等
中药功效大全:温化寒痰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