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文推荐 | 陆燕燕:基于多源SAR数据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测绘学报》

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

基于多源SAR数据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陆燕燕1,2

     

1. 南京审计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审计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1815;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收稿日期:2018-07-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1497)

第一作者简介:陆燕燕(1987-), 女, 2018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 获理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柯长青教授), 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遥感方向。

E-mail:cdlyy52@163.com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u-Xi-Chang area based on multi-source SAR data

LU Yanyan1,2

     

1.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2.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First author: LU Yanyan(1987—), female, received his doctoral degree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on June 2018, majors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E-mail: cdlyy52@163.com.

苏锡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间地带,沉降灾害频发。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沉降灾害。2000年开始,苏锡常地区正式颁布了禁采地下水的政策。随着相关措施的实施,苏锡常地区地下水位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上升,区域地面沉降得到有效的控制,沉降趋缓。但是,该区域地面沉降并未完全停止,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威胁仍然存在。因此,在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的背景下,开展大范围沉降监测,分析沉降影响因素,可为相关部门制定的沉降灾害防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促进城市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基于多源SAR数据,结合小基线集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方法对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进行了监测。同时利用地下水位变化数据、地质资料和建筑物相关信息探究了该区域沉降的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分别基于相同时间,相同区域的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数据测算地面沉降速率,并进行交叉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数据监测结果总体差异较小,低于15 mm/a,相关性为0.89,均方根误差为5.71 mm/a。InSAR监测结果与外部水准监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7,中误差为7.11 mm/a。由此可以验证,基于多源SAR数据进行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

(2) 采用ENVISAT ASAR、ALOS PALSAR、COSMO-SkyMED和Sentinel-1A数据,对苏锡常地区2003—2017年的地面沉降进行了监测。研究表明,苏锡常地区的沉降主要集中于苏州吴江区、无锡江阴市、常州武进区。其中,苏州吴江区的年沉降速率值达-90 mm/a。无锡江阴市沉降速率最大为-56 mm/a。常州武进区出现多个沉降漏斗,形成大面积的沉降带,最大沉降速率达-60 mm/a。

(3) 采用地下水位观测数据与InSAR观测数据,研究了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面形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部分区域,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地面上升趋势明显,最大上升量可达340 mm。采用区域地面形变和地下水位数据,依据太沙基-伽克柏理论,地面上升区域的释水系数为1.05×10-3~9.30×10-5,说明该区域形变以弹性形变为主;地面沉降区域的释水系数为1.23×10-2~2.50×10-1,说明该区域形变以塑性形变为主。

(4) 基于苏锡常地区钻孔点处的InSAR监测值、第Ⅱ承压含水层上覆黏土层厚度、第Ⅱ承压含水层隔水层顶板黏土层厚度的分析表明,随着这两种黏土层厚度的增加,地面沉降值增大,最大沉降点(-17 mm/a)处这两类黏土层厚度分别为136 m、25 m;最大上升点(4 mm/a)处两类黏土层厚度为26 m、21 m。处于活动断层分布区域的InSAR监测值显示,该区域有轻微沉降,年沉降速率为(-6~4) mm/a。

(5) 利用光学影像提取了2004—2007年建筑用地面积和NDBI指数,分析了建筑用地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苏锡常地区2004—2017年建筑用地面积增长较快的区域分别为苏州吴江区、无锡江阴市及常州武进区,监测结果显示这3个地区的地面沉降也较为严重。选取了常州武进区为试验区域,结果表明荷载密度对高沉降区域的影响要大于低沉降区域,道路上车流带来的动荷载也对沉降有所贡献,受动静荷载共同作用区域的地面沉降相对较为严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地质调查局>>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成果展>>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正在沉降的城市,自1921年开始上海市已经下降了1.76米!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浙江海盐全面启动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
科普|一座城市的“慢性病”——地面沉降
【葛大庆谈“全国地面沉降InSAR调查与监测工程进展”】(二)雷达数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