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一天地】新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综合测评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完成1~3题。

1.(综合思维)监测南极极冰融化状况最为快捷有效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电子地图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实地测量

答案 C

解析 极冰融化是个动态过程,监测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

2.(综合思维)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可利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答案 B

解析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测量、勘测。

3.(综合思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考测量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NSS+GIS       B.GNSS+RS

C.GIS+RS       D.GNSS

答案 A

解析 进行科考首先要确定地理位置,需要用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测量还要进行数据分析,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GIS)。

日偏食,是指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被月球部分遮住的天文现象。2019年1月6日,中国迎来了本年第一场日偏食,右图为山东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日偏食发生过程中拍摄的一组图片,完成4~5题。

4.(综合思维)日偏食发生时,地月位置关系(白色为光照面)应为下图中的(  )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日偏食,是指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被月球部分遮住的天文现象”可知,此时日地月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中间,地月的光照面位于同侧。故A项正确。

5.(综合思维)日偏食景观图中的太阳为(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核

答案 A

解析 平常我们看到的太阳明亮的圆盘其实是太阳外部大气层的光球层,太阳发出的可见光几乎都是这一层发出的。故A项正确。

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见右图),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 000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完成6~7题。

6.(综合思维)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海王龙生活在7 000万年前,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为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C项正确。

7.(综合思维)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答案 C

解析 地球的铁矿等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盛行;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2019年1月3日8时48分,四川宜宾市珙县发生5.3级地震,宜宾地震局提前了14秒发布预警。地震预警的原理是: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与面波。纵波、横波产生于震源,面波是纵、横波相遇后产生的。相对于横波和面波,纵波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小。下图示意纵波、横波与面波的走时曲线。完成8~9题。

8.(综合思维)图中甲、乙、丙三条线分别代表(  )

A.横波、纵波、面波       B.面波、纵波、横波

C.横波、面波、纵波       D.面波、横波、纵波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纵波、横波产生于震源”,故知乙、丙应为纵波或横波,“相对于横波和面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一定时间,纵波传播距离远,故乙应为横波、丙应为纵波,故D项正确。

9.(人地协调观)利用纵波、横波和面波之间的时间差和特性,可以(  )

①在地震发生前发出预警,给当地和较远区域提前警示

②在地震发生后检测到纵波发出预警,给当地和较远区域提前警示 ③抓住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迅速逃生或躲避 ④抓住横波和面波之间的时间差迅速逃生或躲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相对于横波和面波,纵波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小”,故在地震发生后检测到纵波发出预警,给当地和较远区域提前警示;抓住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迅速逃生或躲避。故选C项。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区域认知)该地区的地貌有(  )

①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海滩和海积与河积平原之间,①正确;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地貌,图中主要是沉积地貌,②错误;图示地区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区,有三角洲平原,③正确;风蚀蘑菇是西北干旱区的风力侵蚀地貌,④错误。故D项正确。

11.(综合思维)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风力堆积作用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可知,该地区的地貌是沙丘、三角洲平原。形成沙丘、三角洲平原两种地貌的主要外力是风力堆积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

某游客的游记——广西的沌湖事件令我记忆犹新。3月5日在沌湖附近游玩,突然感觉脚底一晃,但巨响之后就再也没有动静,只是湖面开始急剧下降。第二天,湖水已经消失大半,有的地方露出了湖底。昨日被吓坏的村民又迎来了惊喜:湖水没了,留下了数不尽的鱼虾。完成12~13题。

12.(综合思维)以下最有可能导致沌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是(  )

A.附近矿山采矿引起地面沉降

B.当地地下暗河的崩塌

C.下游地区抽水和回灌

D.当地特殊的捕鱼方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和溶洞,湖面开始急剧下降,可能是地下暗河崩塌,导致湖水从暗河流走,造成湖水消失,湖底裸露,故B项正确。

13.(区域认知)下列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游记中所述现象成因类型相似的是(  )

A.广东灿若明霞的丹霞山       B.甘肃张掖的彩色丘陵

C.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峰       D.横断山区山高谷深

答案 C

解析 游记中记录的自然景观所在地的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排除A项;甘肃气候干旱,彩色丘陵主要是沉积岩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排除B项;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阿诗玛石峰主要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C项正确;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是由于内外力作用导致地壳不断抬升,流水不断下切而成,排除D项。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4~15题。

14.(区域认知)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丁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距河流较远,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D项正确;甲、乙、丙三地都位于河流谷地,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泥石流灾害,A、B、C三项错误。

15.(综合思维)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包括(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冲毁城镇       D.损坏林木

答案 C

解析 图中丙地位于河流谷地,附近有河流和铁路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和损坏林木,因丙地峡谷面积小,坡度较陡,没有城镇分布,不可能冲毁城镇。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完成16~18题。

16.(综合思维)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  )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答案 D

解析 对流层大气温度主要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故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17.(综合思维)上图中,符合“上热下冷”的大气层是(  )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③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高度,符合“上热下冷”的大气层是②。

18.(综合思维)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答案 B

解析 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当逆温出现时,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导致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

雨污分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一种排水体制(如图)。而雨污合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的一种排水体制。完成19~20题。

19.(综合思维)据图推测,城市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后(  )

A.增加了河流的年径流量        B.加快了水循环速度

C.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        D.加快了地表水的蒸发

答案 B

解析 城市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后,雨水可以直接汇流排出,污水处理量减小,处理速度加快,从而增进水循环速度;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是对城市水体的治理,不会影响到河流的年径流量,由于是管道的分流,对地表水的下渗、地表水的蒸发几乎没有影响。

20.(人地协调观)相对于雨污合流,雨污分流的好处是(  )

A.降低了水源的利用效率

B.加剧了城市内涝

C.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

D.加重了污水处理厂负担

答案 C

解析 相对于雨污合流,雨污分流只处理污水,减轻了污水处理厂负担,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水源的利用效率;该方式使水循环加速,可以减缓城市内涝。

读北印度洋水平及垂直方向洋流示意图。完成21~23题。

21.(区域认知)该上升流对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影响有(  )

①海水蒸发量增大 ②沿岸地区降水量增加 ③沿岸地区海洋生物增多 ④表层海水水温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图示上升流水温较低,使表层海水水温下降,海水蒸发量减少,①错误,④正确;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所以沿岸地区降水量减少,②错误;上升流使底层营养物质上泛,所以沿岸地区海洋生物增多,③正确。故C项正确。

22.(综合思维)图示季节,一艘货轮从红海经印度洋,到达新加坡,该货轮航行的情况是(  )

A.逆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逆水       D.顺风顺水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此时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货轮从红海经印度洋到达新加坡,基本是向东航行,故航行顺风顺水,D项正确。

23.(区域认知)图示四个海域中,海水盐度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海域为红海,盐度最高;乙、丙两个海域位于阿拉伯海,盐度较高;丁海域位于恒河入海口,盐度最低。故D项正确。

某网友在朋友圈发一张照片:某地公路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下图)。水杉属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多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温暖湿润、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气候,适生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忌积水。完成24~25题。

24.(综合思维)导致公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土壤

C.降水       D.气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不同,故导致公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两种植物分布区只有一线之隔,两侧光照、降水、气温分布差异不大。

25.(区域认知)该景观可能出现在(  )

A.天山山麓       B.长江三角洲

C.太行山山麓       D.四川盆地东部山地

答案 D

解析 柳杉属于常绿乔木,应分布在亚热带地区,两种植被均喜温暖湿润,都适合生长在山区。

下垫面的温度决定近地面空气对流的高度。卷云是由对流形成的高空云,云底一般在4 500米至10 000米。卷云薄,透光良好,色泽洁白并有冰晶的亮泽,分离散开处呈白色细丝状,高空风经常使冰尾弯曲或者卷曲,抬头望去,画面美妙。完成26~27题。

26.(区域认知)常年看,卷云分布最高的地带是(  )

A.赤道地区       B.南北纬30°地区

C.极地地区       D.南北纬60°地区

答案 A

解析 卷云是由对流形成的高空云,因此位于空气对流的上部,对流越旺盛的地方卷云分布的海拔越高,赤道地区温度最高,对流最旺盛,卷云海拔最高。

27.(综合思维)卷云具有的特征是(  )

A.水汽含量极少       B.气温高

C.气压高于地面       D.移动慢

答案 A

解析 海拔越高空气温度越低,B项错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C项错误;海拔越高,空气移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空气移动速度越快,D项错误;卷云薄,透光良好,说明水汽含量少,A项正确。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形成受地球表面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赤红壤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干热地区。下图示意海南岛土壤分布。完成28~30题。

28.(区域认知)海南岛的土壤分布(  )

A.受地形起伏影响小       B.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C.呈明显的环状分布       D.与气候类型关系密切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海南岛的土壤分布呈明显的环状分布,C项正确;土壤分布受地形起伏影响大,A项错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B项错误;与气候类型关系不大,D项错误。

29.(区域认知)推测海南岛水稻土分布区(  )

A.地形平坦,人口密集       B.河流落差大,蜿蜒曲折

C.雨热同期,温差较大       D.隧道比重大,公路较少

答案 A

解析 海南岛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北部和东部的边缘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人口密集;河流落差小,雨热同期,温差较小;沿海公路多。

30.(区域认知)海南岛燥红土分布区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硬叶林

C.稀树草原       D.常绿阔叶林

答案 C

解析 海南岛燥红土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降水相对较少,气温较高,主要形成的是稀树草原。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风能是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一情况时,应出现于图二中的________(时段)。(2分)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一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2分)

(3)试在材料二图一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4分)

答案 (1)8~16时

(2)变小

(3)如下图。

解析 第(1)题,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温度越低,气压越高。读图一可知,此时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海洋的气压高于陆地,则气温低于陆地,对比图二可知为8~16时。第(2)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故风力变小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变小,反映在材料二的图一中即a、b之间气压差变小,故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材料二中图一a处气压低,b处气压高,即可画出热力环流。

32.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过程?图示东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怎样?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6分)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⑥输水量会很大?(3分)

(3)图中,如果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3分)

答案 (1)海陆间循环。西部平原地区双向互补,东部山区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单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2)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

(3)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解析 第(1)题,读图,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海陆间循环。图示东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在西部平原地区是双向互补,东部山区是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是单向补给。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主要的具体措施是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第(2)题,读图,环节⑥是下渗,下渗量大的条件包括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第(3)题,如果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变坏。

33.下图为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据图说明Q点附近河床特征(如图二)。(2分)

(2)图示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受旱涝灾害影响较小,试分析原因。(4分)

(3)南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从工程、生物、农业等方面提出治理措施。(4分)

答案 (1)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网密布,受旱灾影响小。地处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盆地内部多冲积扇平原,排水便利,水利工程多,调节能力强,洪水威胁小。

(3)禁止陡坡开荒;保护森林,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

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判断。第(2)题,受旱灾影响小,主要是降水多、水源充足、水库的调节作用;受洪涝影响小,主要是排水条件好、水库的调节作用。第(3)题,工程措施主要是修建水库;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农业措施主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N~70°N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3分)

(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3分)

(3)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4分)

答案 (1)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

(2)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3)优势物种为灌木。原因: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解析 第(1)题,分析土壤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从土壤的温度、酸碱性质、透气透水性能、土层厚度、有机物含量、肥力高低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读图即可判断。第(3)题,北方针叶林区树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浅,受伤害大,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停课不停学】064面对“热带云林”,晕否?
【二轮专题】之四 地球上的水(试题部分)
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
【好题分享】水循环与水平衡过关训练
考点06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练习
横波和纵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