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鹦鹉螺

百科名片

鹦鹉螺

鹦鹉螺(学名:Nautilus,Pompiplius)是海洋软体动物,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达曼海,东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发现。位于鹦鹉螺主要产地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以鹦鹉螺做为国徽的主要图案。现存种群数量少。因生活环境须有数个大气压的水压,故难人工饲养。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中文学名:鹦鹉螺
拉丁学名:Nautilus,Pompiplius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头足纲
亚纲:四鳃亚纲
目:鹦鹉螺目
科:鹦鹉螺科
属:鹦鹉螺属
种:7种
命名时间:Blainville, 1825
英文名称:Ammonite

目录

  • 外形特征

  • 螺壳构造

  • 专属分类

  • 分布范围

  • 生活环境

  • 生活习性

  • 生长繁殖

  • 种群现状


    展开

外形特征

鹦鹉螺

鹦鹉螺有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柔软的身体占据壳的最后一室,其他部分则充满空气以增加浮力。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螺壳构造

鹦鹉螺(图片)(20张)
鹦鹉螺属(Nautilus)及Argonauta属头足类软体动物的统称,尤指前者。Argonauata属的种俗称纸鹦鹉螺,世界性分布,与章鱼有亲缘关系。鹦鹉螺属的种俗称珍珠鹦鹉螺或分室鹦鹉螺,壳光滑,卷曲,直径约25公分,内约分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各室间有一管相连,可调节室中气体量,使壳得以漂浮。常於近海底处游动,觅食虾类。以多达94条无吸盘、可伸缩的小触手捕食。鹦鹉螺属为古老的鹦鹉螺目(Nautiloidea)唯一的现存属,在古生物学十分重要,可藉以断定地层的年代。  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这一大门类中的头足动物纲,它们还包括了乌贼、章鱼、墨鱼等,是海洋软体动物门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当动物死亡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实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们,仅发现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而数学家们,更着迷于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优美的螺线。
鹦鹉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数列,而斐波拉契数列的两项间比值也是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数的。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马来群岛、台湾海峡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我国发现1种。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集中分布于菲律宾群岛南半部(据说是菲律宾的特产)和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海域,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斐济群岛海域也有分布;中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从台湾东部沿着琉球群岛,一直散布到日本群岛南部的相模湾;向西则从西南太平洋一直散布到印度洋。

鹦鹉螺

鹦鹉螺

鹦鹉螺

生活环境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上,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生活习性

鹦鹉螺

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  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
它出现于4.5亿年之前。

生长繁殖

鹦鹉螺的雄雌异体,交配时,雄性和雌性头部相对,腹面朝上,将触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将精子荚附于雌性漏斗后面的触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受精后短期内即产卵,仅产几枚至几十枚,但卵较大,为40×10毫米。

种群现状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鹦鹉螺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纸鹦鹉螺见於热带和亚热带海面附近,以浮游生物为食。雌体与八腕目(Octopoda)的其他种类不同,其背腕具翼状腺质膜,能分泌一个不分室的盘曲的薄壳。壳大,直径达30~40公分(12~16吋),质脆。卵产於假外壳内并在此孵化为幼体。其他特征与章鱼属(Octopus)同。雄体只及雌体的约1/20大小,无壳。以前认为雄体寄生於雌体壳内。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保护级别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Ⅰ类保育动物。属于古老的软体动物,已有上亿年的生活史,素有

鹦鹉螺

“活化石”之称,在研究动物进化上有很高价值。目前世界上仅残存四种。鹦鹉螺与乌贼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外形却与腹足纲普通的螺相似:具有单一螺旋形的外壳;它们将身体蜷曲于外壳中,通过壳室内空气的调节来控制身体的沉浮。它们昼伏夜出,在傍晚上浮于水表层觅食,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  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据了解,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根据《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规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鹦鹉螺,若需出售,每只得向国家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得经农业部批准才能经营。但非法经营鹦鹉螺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店主非法贩卖的方式非常隐秘,货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鹦鹉螺壳藏在离商店有一定距离的家里,或其他难以查到的地方,而渔业和工商部门的人店主一般都认识,查处非常难。神奇的鹦鹉螺,还能否继续美丽四亿五千万年呢?

揭示自然

1952年9月阿尔及利亚主办第十九届国际地质大会,首次为大会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邮票上出现的就是鹦鹉螺化石,它具今已有4.5亿年的历史。此后,鹦鹉螺化石图片就频频在邮票上出现。  一九九六年《中国剪报》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讲述了鹦鹉螺化石的又一作用:“最近,美国两位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见解,月亮在离我们远去,它将越来越暗。 这两位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塑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地理学家得到极大的启发。他们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食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远去。” 鹦鹉螺对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真是功不可没。

活化石

鹦鹉螺早在距今5亿多年前就出现了,在古生物学中头足纲被划分为:鹦鹉螺亚纲、杆石亚纲菊石亚纲和鞘形亚纲,人们根据壳的形状,体管内沉积物特点、体管类型等,把鹦鹉螺划分为四个超目,是:直角石超目、内角石超目、珠角石超目和鹦鹉螺超目。分布在全球范围内,有350多种,现在的菊石、震旦角等化石都是鹦鹉螺的祖先,最大的鹦鹉螺化石是在奥陶纪地层中发现的长达10多米。与它同类的章鱼、鱿鱼、乌贼等在进化发展中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身体外的壳有的转入身体里面,如乌贼。有的仅仅留下一层胶质的薄膜,如鱿鱼。还有的壳已经消失了,如章鱼。它们游泳的速度加快了,可是惟独鹦鹉螺的壳自从演变成现在的模样就没有多大变化,现在的鹦鹉螺仅生存下三种(也有说四种),所以它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有“活化石”之称。稍有变化的是生活的环境从原来的浅海移居到200—400米的深海中。白天在水下,晚间浮到浅海觅食。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弱小的鱼类和软体动物。据说在暴风雨过后的夜里,鹦鹉螺会成群结队的飘浮在海面上,被水手们称为“优雅的漂浮者”。 
6只从国外来到北京海洋馆安家的鹦鹉螺吸附在水下礁石上,有成年人拳头大小。它们的外表非常美丽,很像一个染了五颜六色的搪瓷缸。鹦鹉螺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从壳的脐部辐射出红褐色的曲折条纹,很像鹦鹉的头部。饲养员用长镊子夹着鱿鱼肉伸入水下,本来一动不动的鹦鹉螺很快行动起来,通过排出壳室内的水向前推进,可以像潜水艇一样悬浮在水中,非常神奇!  据海洋馆专家杨道明先生介绍,这些1岁大的鹦鹉螺还没有到达生儿育女的年纪,因此从外表还看不出是雄是雌。目前,这些珍稀海洋生物正在休养状态中,每天都可以吃到非常新鲜的虾肉、鱼肉,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当然,它们还肩负着科研任务,北京海洋馆将对它们进行深海鱼类养殖和动物进化上的科学研究。

文化内涵

自古,鹦鹉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美。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以海里稀有贝类动物鹦鹉螺壳为杯身,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可以储存酒,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见,但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在国外有很多利用鹦鹉螺名字或原理制作的商品,如音响、软件、沙发、玩具、酒具、宾馆等,很多艺术家也从鹦鹉螺身上获得灵感,创作出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品。在我国的贝壳市场上,鹦鹉螺的贝壳并不少见,沿海的旅游景点几乎家家都有卖,很多商贩都把鹦鹉螺列为中国的“四大名螺”,鹦鹉螺也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它的美丽花纹和独特的形态,加上传奇般的生存状态,的确是很好的收藏品,很多生物就是这样从自然界消失,在人类的壁橱里或者博物馆里见证着生态的演变呢。

仿生作用

除了外表,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据以色列国防部透露,美以联合研制的“鹦鹉螺”激光武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击落火箭的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系统。
《海底两万里》中,船长用来在海底航行两万里的船,名叫“鹦鹉螺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鹦鹉螺:穿越5亿年时光的“活化石”
比恐龙存在还早的鹦鹉螺们,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至今......
【微科普·贝言】鹦鹉螺的前世今生!
菊石是怎样一步步被“掰弯”的
海洋动物-▶鹦鹉螺
角石 || 沧海桑田的记录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