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雨沧桑《蒙城报》
2013-10-18 07:51 来源:亳州晚报 作者:刘勇
★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BZB到106586666,订阅亳州手机报。新闻、实用信息、股票等。
蒙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其道家圣贤哲学大家庄子的思想不必细说,都深知其魄力,要不古代知识分子们怎能把蒙城作为精神栖息的城郭,成为他们的“心灵老家”,可见漆园古城之浑厚。所以,在蒙城大地上一串又一串的文化之旅都值得我们去怀念,更值得去打捞记录。《蒙城日报》又称《蒙城报》,在蒙城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璀璨一笔,其艰险的创办、政治的利用、停刊复刊等,也是几经风雨,几度春秋,一路的坎坷、一路的荆棘密布都被深夜里编辑们躬耕的身影感动了,所以留下许多值得追忆的故事。
“一报百年沧桑,尽读漆园风雅”,为了忘却的记忆,为了对报业人的敬畏,我们从历史的沧海中打捞这些璀璨的明珠,让它熠熠生辉,丰富我们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建国之前
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党蒙城县党部成立。国民党党部为了对付绅派,赢得市民支持。民国24年(1935),创办《蒙城日报》,该报名为日报,其实不能正常出版,被当地人称为《蒙城报》,作为舆论宣传工具,该报把“打倒土豪劣绅”、“反对封建势力”作为斗争目标,争取更多人理解与支持。社长是县党部主任委员张振东,编辑张逸民。社址在县党部前院(今解放街)。该报为石印四开小版,每日四版,设有国内外新闻、地方新闻和副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蚌埠乡村师范就读的蒙城籍学生陈朝宾、邵光等,暑假返乡邀请杨玉琦等旅外学生组成“亲善团”,开办补习班,演文明戏,宣传普及教育,曾在明伦堂演出《不识字的痛苦》、《渔光曲》等节目,很受群众欢迎。《蒙城日报》也多次报道,反响很好。
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城沦陷,该报停刊。
日军撤离县城后,县党部书记张干主持复刊,该报名为日报实为双日报,有时仅出两版,读者极少,所以,每期仅印500份左右发行全县,每份每月收现大洋三至五角。1939年,县党部为壮大力量,以便与绅派更好地抗衡,便争取青抗会的支持,聘请马敦伍任编辑,邵光、卢锡球为记者,邵耀南为收音员,李茂修、杨玉琦等人不断为该报撰稿,解锦荣书写石印。青抗会为宣传抗日救国,便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他们做统战工作,一方面报道前线战况,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号召各行各业行动起来,参加抗日工作,为报纸输送新鲜血液。杨玉琦曾在该报上发表《起来吧!妇女同胞们》等鼓动性文章。此时,该报办得生机勃勃,拥有大量的读者,推动了本县的抗日工作,也为报纸打开了销路。该报又开辟“小评论”专栏,利用专栏不断揭露和抨击把持军政大权的绅派不思抗日、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以粮资敌的罪行和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绅派大为恼火,便由李麟阁出钱,县长葛昆山任社长,丁子秀为编辑,办起了《蒙城新报》与之对抗。“新报”因不受读者欢迎,创刊不久就夭折。县长葛昆山在一次会议上曾大言不惭地说:“官大自富。”青抗会负责人之一李茂修便在《蒙城日报》小评论专栏中发表一篇题为《官大自富》的小品文,揭露他们丑恶的嘴脸,引起了绅派的不满,也触怒了葛昆山,因此《蒙城日报》“小评论”栏目被取消,青抗会成员也被迫退出报社。另创办会刊《前锋报》,继续宣传抗日救亡。
民国三十年,《蒙城日报》改由吴凯(茂卿)任社长,王济民任编辑,任汉章任记者,收音员张德英(1946年其调走)继由张瞬英担任,缮写员王茂萱、张从山。因报纸无人订阅,只得由县政府硬性按机关、团体、学校、保里送。有钱的给钱,没钱的给粮。报社一切费用和工作人员的报酬采取自负盈亏的办法解决,每人每月薪水包干给100斤小麦,多余部分作为办报基金。当时,报纸开辟副刊《漆园》,经常刊登文艺作品。曾连载邵红鱼撰写的长篇小说《月上柳梢头》,在读者中颇有影响。到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游击战争普遍展开,印出的报纸送不出去,没有收入,报社人员便各奔前程,另谋职业了。《蒙城日报》也就停刊了,结束了长达13年的寿命。
建国之后
1956年底,经省委正式批准。当时,在蒙城县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宣传部副部长顾振远具体负责,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因此,筹备工作进行得很快很有成效。
首先是筹建了印刷厂。当时没有国营印刷厂,城里只有两家集体印刷社。经县委同意,宣传部派刘炳权去做工作,将两社合二为一,成立了国营性质的蒙城报印刷厂。接着,县委派徐九铸同志任厂长,使生产走上正轨。第二步,是建立编辑组,开始由李子良、蔡永志和刘炳权三人负责编辑工作,后又陆续充实了人员,顾振远同志任社长。
1957年2月1日,《蒙城报》正式创刊,出版试刊第1期,五天后出版试刊第2期,然后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公开出版发行的蒙城县党报,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当时,由于编辑人员少,通讯员队伍没建立起来。《蒙城报》是八开两版5日刊。随着报纸的正常出版,越来越受到关注,影响也逐渐增加。于是,报社建立一批近300人的通讯员队伍,他们分布在全县各个地方,比较及时地反映了各条战线上的情况。由于信息量增大,《蒙城报》由5日刊改为3日刊,版面也扩大到四开四版,报纸的内容增多,进一步调动了通讯员的积极性,也涌现出一批比较优秀的通讯员,当时有王学敏、吴启后、孙金华等,王学敏原是初级社会计,写稿积极性很高,几乎每天都要向报社投稿,写作水平不断提高。1959年被选拔脱产调至报社工作。当时,报社十分重视通讯员的培养。采用了信件指导,开会培训,当面传授,开展稿件评比,不定期出版《蒙城报通讯》等方法,提高通讯员写作能力,促进交流学习。
《蒙城报》是县委机关报,代表着县委说话,充分体现着县委的决策。当时提出“紧跟县委,紧跟中心”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指导下,报社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将报纸办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它的显著特点是通俗化、大众化,在内容方面,有国际要闻、国家大事、党政方针,生产、生活、文教、体育、卫生等各方面的典型介绍,有对好人好事的表扬,也有对不正之风的批评,又有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等,让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群众关心、称颂。
《蒙城报》文稿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文章都短小精悍,长文不多,做到了长短相间,互相配合,版面编排灵活,图文并茂。有时还把通讯报道改编成说唱形式,很受群众欢迎。改成四版的分工是:一版发要闻,刊登国际、国内、省内县内大事,以本县为主,必要时加一篇评论或编后话,以引起读者重视;二版反映经济工作,主要刊登工作和生产经验、人物通讯等;三版报道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科学技术等;四版宣传时事政治。编辑组的工作程序是:来搞登记,编辑组长阅后,分发各版编辑,由编辑审阅取舍,然后改编,再送编辑组长定稿,交印刷厂排版,打出清样,送交县委负责同志签审,一切妥当,方可开机印刷。
《蒙城报》改为四开四版双日刊后,组稿、编辑、排版、印刷工作任务都加重了。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尽管生活比较艰难,没一个工人叫苦发牢骚的,他们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办报上。
由于县委的重视、编辑组人员的努力,《蒙城报》越办越好,发行量逐年增大,最多达15000多份,1958年,在全省县报评比中,《蒙城报》脱颖而出,被评为“全省先进县报第一面红旗”。1959年被评为“全国地方报先进单位”,编辑李子良代表《蒙城报》社出席了全国宣教系统群英大会。
当时,全省只有两家县级报纸,另一张是《太湖报》,全国会议上得知,全省县报《蒙城报》第一,《太湖报》第二。
1962年4月,因历史因素,《蒙城报》停刊,历时五年三个月。
1997年11月1日《蒙城报》再次创刊,该报以建设先进文化和宣传蒙城为己任,由县文联主办,《中国楹联报》的一批年轻编辑参与办报,在无办报经费、无专业编辑人员、无办公场所的“三无”情况下,自加压力,无私奉献,把《蒙城报》办成社会各界人士欢迎的一张主流报。该报在内容形式上,积极响应“三贴近”的原则,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新闻通讯员和本土作家。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联主席沈培新题词:“广联内外两张报,江淮大地一面旗”,赞扬《中国楹联报》和《蒙城报》。2003年12月13日,为了顺应潮流,服从调整,自觉停刊。期间共编辑出版168期。为了忘却的纪念,该报编辑遴选175位作者269篇文章,出版了“蒙城报”文选《厚重蒙城》一书。
蒙城刘勇(文章:38 人气:583)
踏入新闻行列的一名新兵,用新的姿态,心的感悟,新的作品,为新闻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头条]阮惠珍 :报人情深 牵手前行——回眸黄石日报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
赵旭东:又是一年春风度、榜上无名感慨多
你读过《澧县报》吗?
我与《延安日报》[李全文]
档案故事│徐强:从“阅报社”到“红色悦读站”
我的朋友(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