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慰剂:包治百病的神药?

对于安慰剂(placebo)这个词,你可能并不陌生。

所谓安慰剂,通常是没有实际药效的糖片或盐水,有时也可能是其他没有实际效果的治疗工序,但只要你相信它是有效的,那么它就可能真的起效。

而这种“无中生有”的效果,就被称为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事实上,安慰剂效应无处不在。

最极端的可能是那些假的手术。比方说,给病人开个刀,什么都不做就缝上,病人的症状也往往真的会得到改善。

在2014年,一项发表在《BMJ》的综述表明,在74%的研究中,假的安慰剂手术都是有疗效的。[1]

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超过一半的研究中,安慰剂手术和真正手术的效果没有任何差别。


至于那些更常用的糖片安慰剂,则在很多疾病中都能起效。

在高血压的患者中,安慰剂能显著降低血压水平——降低收缩压的效果是降压药的34%,降低舒张压的效果是药物的47%。[2]

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安慰剂的使用能降低“丘脑底核”的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改善他们的症状。[3]

在重度抑郁症的患者中,安慰剂能对接近30%的患者起效,而药物的有效比例也只有50%。[4]

此外,在肠易激综合征、癌症患者中的疲劳、神经性疼痛、以及许多心理疾病中,安慰剂都能得到有效的应用。[5]


很多人认为,这种效果只是“心理作用”——只是患者的心理感觉变好了。

但事实是,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患者的感觉变好了,他们的生理指标也在变好。


一、感觉变好,真的也变好


经过肾脏移植的病人,常常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用来抑制身体的排异反应。

但问题是,这些免疫抑制剂往往有着较大的毒副作用。

因此,科学家们就一直在寻找这些免疫抑制剂的替代品。


在2018年,一群德国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在了“安慰剂”上。[6]

研究人员招募了30名经过了肾脏移植的病人;这些患者目前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


研究总共进行了8天的时间。

在第1天,患者正常服药,每天两次(上午9点和晚上9点各一次)。在这一天,研究人员取了患者的血液样本,了解他们在初始阶段的状况。


从第2天起,研究人员就开始播下安慰剂的种子。

实验者首先调制了一种特殊的饮品。该饮品由草莓牛奶、薰衣草油以及绿色食物的颜料组成。这种饮品不仅有独特的颜色,还有着独特的风味。

然后,在第2天到第4天,患者就被要求用这种风味饮品(50ml)送服药物。


第5天到第6天作为间隔,患者正常服药,不饮用风味饮品。


而在第7天到第8天,患者被再次要求用风味饮品送服药物。

并且,除了通常的两次服药外,患者还会在下午1点和下午5点额外增加两次“服药”。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两次额外增加的服药,都是用风味饮品送服的安慰剂。

在试验的8天时间里,研究人员每天会检测3次患者的各项指标。


结果令人诧异,和正常服药的日子相比,在增加服用安慰剂的日子里,患者身体的CD4 T细胞水平得到了显著的下降——这些T细胞的水平正是药物需要控制的。



这说明,服用的虽然是安慰剂,但却真的产生了药效——改变了生理上的指标。

而类似的研究也发现,安慰剂能够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起到类似于抗组胺药物的效果。[7]

所以,安慰剂是能够作用于免疫系统的。


事实上,安慰剂效应不止是对免疫系统会有影响。

研究发现,对于帕金森病的患者,安慰剂能够直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8]

对于睡眠失调的患者,安慰剂效应能改善他们多导睡眠图上的指标。[5]

而对于因考试而紧张的学生来说,安慰剂效应带来的正向预期也能够降低心跳速率并平稳血压。[5]


这说明,安慰剂效应不仅仅只是“心理作用”。

它不仅能让你的“感觉变好”,而且还可能真正地影响到生理健康。


二、药物有效,还可以更有效


在之前的肾病患者的例子中,安慰剂的使用并不是简单地给患者吃一些糖片,而是通过“学习”的方式,让患者把风味饮品和药效给关联起来。

这样一来,患者就有了一种预期,即“有风味饮品,意味着有药效”。

在这中间,最重要的并不是糖片,而是一种正向的预期。

那我们进一步往下想,如果一种药物本来就有效,然后我们再加入一些有效的预期,那药物的效果会不会更好?


一些科学家就用言语作为工具,运用不同的“咒语”,来测试药物的功效。

在2011年,研究人员招募了一群健康受试者,并将受试者分成了三组,并准备让他们接受疼痛刺激。[9]

在接收疼痛刺激前,这三组受试者被施加了不同的咒语。

第一组被告知:“这种止痛药有强效止痛效果”;

第二组被告知:“刺激会很痛,而且你们对痛觉会很敏感。”

第三组则被放过,没有进行任何处理。


接着,研究人员给这三组人都涂了相同的强效止痛药,然后再让他们接受高温的疼痛刺激。

结果是怎样呢?

那些被告知“止痛药有强效“的人群,止痛药的药效翻了两倍。

而那些被告知“会很痛”的人群,原本强效的止痛药变得完全无效。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背后的机制,在进行疼痛测试的同时,研究人员还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受试者的大脑。


结果发现,那些有正向预期的人,大脑中的“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的活动会增强。

而那些有负面预期的人,大脑海马体中和疼痛相关的区域则会被激活。


所以你可以看到,正向的预期可以让止痛药的药效翻倍,而负面的预期却可以让强效药变无效。

而这种结果的发生有着神经相关反应的基础。


其他研究也表明,与没有任何预期时相比,在能感知到药物的注射时,非甾体抗炎药的药效能够翻倍。[10]


如果能够推广开来,那么安慰剂效应不仅仅可以用于安慰剂的治疗,而且还可以让有效的药物更有效。


三、透明的安慰剂,也是好安慰剂


那么你可能会问,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用的是安慰剂,那么会不会就没有效果了呢?

答案是,看你是否存在正向的预期。

如果你相信安慰剂有效,那么即使你知道自己吃下的是安慰剂,它也会对你有效。


而事实上,许多研究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公开透明的安慰剂,即开放式安慰剂(open-label placebo)。


在2010年的时候,一群法国的研究人员就开始将开放式安慰剂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当中。[1]

研究招募了114名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

这些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另一组则接收安慰剂,并告诉他们正在用的就是安慰剂。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向安慰剂组的受试者们作了以下关于安慰剂的介绍:

“安慰剂的药片是由惰性物质制成的,就像糖片一样;

许多研究表明,安慰剂能够通过身心的自愈过程,来显著地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研究总共进行了21天;在干预进行的第11天和第21天,研究人员评估了患者们的症状。

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吃了安慰剂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改善,并且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在这篇研究发表后,其他研究人员也开始效仿着进行试验。

结果发现,开放式安慰剂在其他病症中也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包括能缓解慢性的下背疼痛、以及改善癌症相关的疲劳。[12] [13]


在传统的临床上,即便医生知道安慰剂有效,一般也不会给病人开出安慰剂——因为那往往意味着隐瞒和欺骗。

但当我们知道了开放式安慰剂的功效后,传统的道德困境也便不再是问题。


木森说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思是说,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会发生。


安慰剂效应似乎很像是“自证预言”的一个微观版本。

如果你相信某一种治疗有效,即便吃的只是糖片,它依然可能让你变得更好。

而且,这种“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并不局限于“感觉更好”,而是切实发生在生理层面上的“更好”。


此外,安慰剂效应不仅仅可以“无中生有”,还能够”锦上添花“。

如果一种治疗有效,并且你还相信它有效,那么它的效果也许会翻倍。


而一个更重要的发现是,即使你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剂,但只要你相信“安慰剂是有用的”,那么安慰剂依然可以起作用。

也许,你相信的一切,都可以为你所用。


当然,安慰剂是不能取代那些正规疗法的,毕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验证的疗效都是要大于安慰剂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也许都能从安慰剂效应中获得一点人生智慧,也就是:

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并且相信你做的事情是对的。


-END-


最后,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理性?

是去追求真相,还是去追求有用?


文章生产日期:2019年1月31日

预计保质期:72个月


参考文献:

[1] Wartolowska, K., Judge, A., Hopewell, S., Collins, G. S., Bjf, D., Rombach, I., ... & Carr, A. J. (2014). Use of placebo controls in the evaluation of surgery: systematic review. BMJ,.

[2] Wilhelm, M., Winkler, A., Rief, W., & Doering, B. K. (2016). Effect of placebo groups on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 of beta-blocker t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10(12), 917-929.

[3] Benedetti, F., Colloca, L., Torre, E., Lanotte, M., Melcarne, A., Pesare, M., ... & Lopiano, L. (2004). Placebo-responsive Parkinson patients show decreased activity in single neurons of subthalamic nucleus. Nature Neuroscience, 7(6), 587-588.

[4] Walsh, B. T., Seidman, S. N., Sysko, R., & Gould, M. S. (2002). Placebo Response in Studies of Major Depression: Variable, Substantial, and Growing. JAMA, 287(14), 1840-1847.  

[5] Petrie, K. J., & Rief, W. (2019). 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Placebo and Nocebo Effects: Pathways to Improve Treatments and Reduce Side Effect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0(1).

[6] Kirchhof, J. , Petrakova, L. , Brinkhoff, A. , Benson, S. , Schmidt, J. , & Unteroberd?Rster, M. , et al. (2018). Learned immunosuppressive placebo responses in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20548.

[7] Goebel, M. U., Meykadeh, N., Kou, W., Schedlowski, M., & Hengge, U. R. (2008). Behavioral Conditioning of Antihistamine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77(4), 227-234.

[8] Lidstone, S., Schulzer, M., Dinelle, K., Mak, E., Sossi, V., Ruth, T. J., ... & Stoessl, A. J. (2010). Effects of Expectation on Placebo-Induced Dopamine Release in Parkinson Diseas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7(8), 857-865.

[9] Bingel, U., Wanigasekera, V., Wiech, K., Mhuircheartaigh, R. N., Lee, M. C., Ploner, M., & Tracey, I. (2011).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Expectation on Drug Efficacy: Imaging the Analgesic Benefit of the Opioid Remifentani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70).

[10] Amanzio, M., Pollo, A., Maggi, G., & Benedetti, F. (2001). Response variability to analgesics: a role for non-specific activation of endogenous opioids.. Pain, 90(3), 205-215.

[11]Kaptchuk, T. J. , Friedlander, E. , Kelley, J. M. , Sanchez, M. N. , Kokkotou, E. , & Singer, J. P. , et al. (2010). Placebos without decep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LOS ONE**, 5.

[12] De Carvalho, C. M., Caetano, J. A., Cunha, L., Rebouta, P., Kaptchuk, T. J., & Kirsch, I. (2016). Open-label placebo treatment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in, 157(12), 2766-2772.

[13] Hoenemeyer, T. W., Kaptchuk, T. J., Mehta, T., & Fontaine, K. R. (2018). Open-Label Placebo Treatment for Cancer-Related Fatigue: A 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Scientific Reports, 8(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治愈之道:超越物质的心灵力量
神经内科随笔(46)--对药物的反思:药物和勾勒姆
胡大一:重要健康提醒——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治疗要慎重
心身密码——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和疗效的“金标准”
安慰剂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