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麦传入之初,因口感粗糙而不受人欢迎,秦汉之后为何广泛传播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一书中,曾经有过一段记载:袁术大军在徐州遭到刘、关、张3将的截击而败退,“只剩麦三十斛,分派军士。家人无食,多有饿死者。术嫌饭粗,不能下咽”。袁术虽然出身“四世三公”的贵胄之家,但到了兵败如山倒,家人多有饿死的地步,竟然还嫌小麦做的饭太粗,无法下咽,也实在令人太不可思议了。实际上,袁术当时所吃的饭被称为“麦饭”,其作出的饭食与现在的白面细粮不同,的确粗糙不堪,难以下咽。

小麦

小麦传入后人们不会脱壳

因为小麦传入中国以前,小米和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这些东西都非常适合“粒食”,即将整粒谷物置于炊器中蒸煮后食用。而与这两种作物不同的是,即使去壳后依然不适于粒食,其籽粒的表面包覆着一层坚硬的种皮,很难直接与籽实分离,不论是整粒食用、抑或是将其放入石臼中捣成碎屑,都必须连同种皮一起蒸煮,加工出的麦饭根本无法与脱壳后的小米饭、大米饭相比。也正因为如此,小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为下等人食用的“恶食”,稍微富裕之家都不屑去吃。

古代的石磨

秦汉以后发明石磨来磨面粉

秦汉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一种专门用于磨粉的工具出现改变了小麦的命运。这就是转磨,由上下两扇扁圆形石磨盘组成。下扇磨盘朝上一面的中央立有一根固定的短轴,通常为铁制;上扇磨盘朝下一面的中央凿有一圆卯,用于套合下扇之上的铁轴;上扇磨盘在铁轴附近钻有一到两个贯通的磨眼,并在一侧凿出榫孔用于安装木柄。在两扇磨盘的结合面上,以铁轴为中心凿有密集的放射状磨齿,磨齿之间相互咬合形成的空间称为“磨膛”,可以将谷物由初始的小颗粒状态进一步加工成为更精细的粉末状态。

面食在古代流行

石磨效率不高且无法随身携带

如此以来,原本口感不佳的小麦被磨成富含蛋白的面粉,能够烹调成比小米更香甜的美味。袁术所处的东汉末年,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名目繁多的面食,仅小麦面粉所做的饼子就有7种: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其中,从西域各国传来的胡饼,连汉灵帝都非常喜欢,“京师贵戚皆竞食之”。不过,即使到了东汉末年,石转磨的加工方式依然效率较低,需要人力或畜力来驱动,根本无法快速而大量地生产面粉,只能随吃随磨。

不同时期的小麦

因此,虽然东汉末年,面食已经改变了昔日粗糙不堪的面貌,但袁术身处穷途末路之时,庖厨根本找不到石磨来磨面,也难怪锦衣玉食惯了的袁术会觉得麦饭难以下咽了。

袁术咯血而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磨 坊
【往事】儿时琐忆(10) 拐磨 ||章永海
小麦的本土化为什么长达数千年之久
饮食考古|千年面食的文化基因
石磨声声话沧桑——儿时乡村田园生活追忆之三 独行陇原
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南北主食从何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