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顾毛主席对上华农业生产合作社养猪批示的那段历史

沈治林

上华位于兰溪城南,临马达溪,扬子江,由上华,上竹园背,徐车门,马达里,马达五个自然村组成,当时有三百七十户,一千五百六十六人,一千三百三十四亩耕地。

 1950年兰溪县在城南下余乡开展土地改革试点,农民翻身做主人,分到了土地,充分调动了劳动积极性,同时也出现了大部分农民没有生产农具,而有农具的农民又少耕牛,农忙时节劳动力余缺的问题。根据实际从中央到地方提出了“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方针。

19513月,上华村由应卸根等8家农户率先成立了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民主制订互助规则,如规定耕一石(2.5亩)连牛带人换劳力八工,其余一工换一工,按农活需要先后安排。

同年秋互助组改为长期互助组。

 1952年在长期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上华初级合作社。

 1954年升级办上华高级合作社。入社农户增多,社有土地扩大,但由于这一带地势低洼,沙性土质贫瘠,加上当时粮食品种单一等因素,造成种种一大畈,收收几箩担,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农民生活较解放前虽有明显改观,但仍守着大片田地过着半年野菜半年粮的日子。

培育田地肥力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出路,在当时除靠草籽绿肥还田,挖塘泥与铲草泥垫猪牛栏积肥入田,少有其它来源。虽然当地一直来都有农户养猪的习俗,但毕竟能养得起猪的仅是少数富裕人家,而多数农户別说饲料,就是柯猪仔的本钱都拿不出。

1954年春,上华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成立兰溪县第一个农村信用资金合作社,筹集农民手中的闲钱,开展互帮互助,自愿互利,自力更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难农户生活刚需以及柯猪仔的成本短缺。

为了支持鼓励农户多养猪多积肥,合作社里制订了按出栏猪数量给养猪户补贴饲料粮等一系列的措施,对个别特殊困户,社里采取垫猪本赊饲料的办法进行帮扶,第一队应阿富不幸去世,留下妻子爱莲与根土等五个孩子,社里帮她柯了二只猪仔。          

 栏肥按质论价,由社里组织壮劳力,用畚箕挑到田里,社员养猪有饲料粮,还有肥料谷,一时间家家户户壮劳力利用出工前收工后的零碎时间,孩子则是利用放学,周末从房前屋后,田塍墈沿铲草泥,晒干堆起一个个草垛。

 同时社长应卸根又大胆地提出户养和公养,两条腿走路的建议,得到了广大社员的支持。说干就干,合作社在村南池塘沿荒地搭起二间茅草铺,到金华买来4只猪仔,公推了一个饲养员,开始了养猪,没有饲料就溪里捞水肩担,田畈寻野草,加上社里办的土磨坊,加工点麸皮还有豆腐坊的下脚料。

 19556月,一连几天的强雷阵雨,洪水暴涨,社干部,冒雨涉水,用木船把集体与农户家的猪运到邻村的山头背,大水过后一边把猪暂养在村上的破祠堂,一边搭建被水冲毁的猪栏铺。

养猪赚不赚钱,回头看大田,这是当时上华人挂在嘴边的口头语,过去泥土板结,草都不长的田地,施足了肥料,当年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村上每个生产队都行动起来办集体猪场,少数利用荒废的祠堂庙屋,多数搭建茅草铺,屋墙用溪里挖出的沙石和粘土再到洞源白坑石灰窑拉些废弃的石灰渣搅拌均匀,筑三和土墙,屋顶就到山上割来茅草,有的生产队建猪栏铺没资金,就大家你一块我五毛地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社长应卸根带头卖了家里仅有的老母鸡的钱,邱六海拿出了准备用来过中秋的糕饼钱捐出来,干部带了头,社员有劲头,有的拿出家里准备造屋的木材,有的拆下门板,有的拿出猪槽,水缸。七队建猪栏铺沒地方,姚宝奶,徐志清领着大家踩水车抽干一口塘水(水车是一种利用脚踏从塘,溪,泉提水的工具),挑塘泥硬是把一块荒着的洼地填高了一米多。上竹园背第五第六两个生产队,农户多数为从温州一带逃荒落脚下来的,条件相对困难,为了合建六间猪栏铺,三人一伙,五人一帮,连日带夜,硬是用四面八方捡来的坟头砖与溪里的鹅卵石,窑上的碎陶瓷等把猪栏盖了起来。

 养猪肥了田又增加了收入,为了持续发展,社里制订了长久规划,分步实行,利用秋冬农闲参予修筑了高潮水库,马达溪倒虹吸,防洪围堤,机埠水渠等水利设施。

  土话说的好,若要牲畜的钱,就得跟牲畜眠,饲养员胡秋香虽然家里刚造了屋,但她带着儿子住在猪栏,臭味难闻不说,夏天热苍蝇蚊子多,冬天四处通风又寒又冷,但胡秋香说住在这里心里才踏实,白天劳动方便,夜里猪栏里猪的动静也看得清清楚楚,她负责二十五个猪栏,刚开始养二十来只母猪,后来猪仔自繁自养,年底肉猪达到一百六七十只,每天到塘里溪里捞水肩担,田里割“革命草"(一条从外地买回,种在难以耕种荒地上的节节生根的青饲料),每日切碎拌料喂猪三餐,还要清理猪栏屎粪二趟,最难熬的是母猪产仔一般都是夜深,给猪仔接生擦拭剪脐带,难产时还得烧热水给母猪擦身按摩,担心母猪翻身压着猪仔,时常守在母猪边一夜到天亮。实在困了就靠在猪栏墙咪会眼睛,一次一只猪仔受了伤,胡秋香轻轻地替它擦去血迹,用布条仔细包扎了起来,抱在怀里给它取暖,天一亮抱着到医疗站,赤脚医生摇了摇头:你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种样子了,还治它干嘛?胡秋香急了:丢掉一只猪仔,可是社里一个损失,救活一只猪仔,也就是为社里增加一个小型化肥厂呢。回到猪场她生起柴炉熬了一锅糯米汤,用汤勺一瓢一瓢喂猪仔,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只奄奄一息的猪仔,竞然让她救活了。

 为了节省成本,社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攻克了母猪人工授精自繁自养,与繁殖绿萍,水葫芦,等青饲料过冬等难题。

  摸索出了用奶奶草,铁苋菜,凤尾草,马齿苋,鸭舌草等中草药医治猪病。

  195512月毛泽东主席在浙江省呈送的兰溪县上华养猪经验《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一文上加了批语: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当然省,专,县,区都应有自己的计划,猪的饲料是容易解决的,某些青草,某些树叶,番薯藤叶和番薯都是饲料,不一定要精料,尤其不一定要很多的精料,除了合作社公养以外,每个农户都要劝他们养一口至几口猪,分作几年达到这个目的,某些少数民族禁止养猪和某些个别家庭因为宗教习惯不愿养猪的,当然不在此内,发展养猪事业要有一套奖励办法,浙江省上华合作社的经验可供各地参考。

一时间全国各地慕名来上华参观取经的单位数以万计,来人都举着红旗,捧着毛主席相框,为表示感谢,离开时把带来的毛主席像章捐给社里,几年时间毛主席像章足足装了十几箩筐,堆了半间屋,为了搞好接待县里专门搭了千把平米的简易棚,后来简易棚又改成了砖砌的二搂招待所,之后作为县五七干校。

上华生猪存栏从1955年春的460头,到1971年的1490头,饲养量从196511猪,11猪,到1971年的11.65头,11.93头,16年间全村养猪积肥逾50万担,平均每亩耕地超过4百担,1959年上华在耕地有足够肥力的保证下,领先逐步改单季水稻为双季水稻,粮食亩产成倍增加从1955442斤,到19771200斤。

 社里率先创办了砖瓦厂,孵坊,酒厂,拖拉机站等企业,成为这近闻名的富裕村。

 197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来上华拍摄巜上华养猪经验好》新闻片,同年在全国上映,一时全国掀起学上华养猪高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维园变“猪栏”,学生卖“猪仔”
2020年表弟养猪,2000元一条的小猪仔,4100元买2头
母猪走失半年后,竟带回一群“洋崽子”,知道真相让吃惊
我上学时学的第一首歌是《毛主席是咱社里的人》
《毛主席是咱社里人》
山区养猪:9母猪怀孕预产100多头猪仔,卖15万吧,发财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