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含香到蒋畈

含香到蒋畈

我多次到过金东的塘雅镇含香村,也参加过《芗溪曹氏宗谱》的祭祖大典,来到过金东区美丽而又古老的洞井村,翻越过曾经是严婺古道的太阳岭,多次考察位于兰溪市梅江镇的蒋畈村曹聚仁故居。

金东区塘雅镇含香村位东黄线9公里离塘雅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含香村交通便捷,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香村原名“百鸟村”。相传,北宋时山东人张迁,辞去大将军职务改为经商,南下到金华府东一处百鸟成群、风水极好的地方定居下来,取名百鸟村。后来,皇上因外敌来侵,要重新起用张迁,张迁接旨后,这时,他口中正生着疮,臭气难闻,在民间找到一种“鸡舌香”药物,含在口中去见驾,皇上问话时,因他口中含着“鸡舌香”不能说话,只是一股劲地点头,这样一来,被奸臣钻了空子,说张迁欺君,皇上听信奸臣,下旨斩了张迁。后来查明了原因,皇上深悔,送张迁回百鸟村安葬,并御封百鸟村为“含香村”。

含香曹氏始迁祖曹应物是曹光远的第十三世孙。生于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卒于至正七年(1347),应物公祖上居金华,其迁居含香,生三子二女。含香村有村民2000多人,其中曹姓占了一半左右,金华有很多曹氏支脉都是从这里衍发出去的。《芗溪曹氏宗谱》有云:金华曹氏之祖光远公,因五季之乱从山东来到金华,本居太阳岭脚长塘(源东一带),后迁居金华城保云寺前(今金华市区古子城区域),原建有曹氏家庙。后来在金华西华寺后面的古银杏树附近,形成以曹氏的聚集地,有一条街叫曹家巷,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丽泽书院就发源于曹家巷。元至正年间,由应物公从金华城迁居芗溪,并建宗立祠开枝散叶。

曹氏宗祠位于塘雅镇含香村西南侧,清代建筑,占地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祠堂建筑前后分为三进,每进面阔均为五间,第一进为大门,第二进为中厅,第三进为后堂。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是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本祠门面造型庄严高俊、磨砖、石雕、石刻俱全。本祠三进、三天井,两厢房,厢房外观壁全用镂空花板与天井隔离。三进前檐明间和第二进后檐明间之间置穿廊,建筑两侧各置回廊三间形成院落。屋面为硬山两坡顶。一进前檐明间开设大门,做磨砖门面,内开八字门,抱鼓石一对,祠堂门前照壁保存完好,后檐柱子置牛腿,斗拱,二进前檐柱子置牛腿、斗拱,牛腿、雀替、斗拱雕刻禽兽、花鸟、回纹、龙纹图案,雕刻工艺精致,磨砖门面做工细致,整个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前两年整修后已经基本恢复,虽然牛腿、雀替等木雕不复当年之精美,但磨砖门面做工细致,都是原生态文物。而且,宗祠最里面还有一个”寝室“,是专门用于安放祖先牌位的——这在金华农村的祠堂里是很少见的。

曹氏宗祠楹联有:

长发其祥休矣祖考有震且业;永昌厥后宜尔子孙继序不忘。

祖业溯源长跻跻跑跑外则尽物内则尽志;

宗功遗泽远雍雍肃肃僾乎有见慨乎有闻。

洞井村位于金东区源东乡的西部,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地势。北面有高山太阳岭与兰溪市梅江镇交界;东翻尖岭背可望源东乡政府驻地山下施,施复亮、施光南故居东叶村;西攀金鸡岩、鸡窝尖眺望金华北山大盘尖;南越铁锁关、过麻堰水库可至金义公路曹宅镇。东西阳郑、大塘两个行政村相拥护卫左右,是一个已有千年历史古村落。村里现有人口近1200人,450多户。有曹、王、陈、周等20多个姓氏家族;曹氏家族为第一大姓家族,拥有800多人。著名学者曹聚仁的5代太祖就出生于此。

走进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书。早在687年前(1330),年方二十的宋濂在家乡潜溪遍观群书后,一袭青衫,衣袂翩翩,负箧曳屣,经洞井村的老街至浦江拜谒一代名儒吴莱。若干年后,这位好学的少年成了朱元璋口中明朝开国文臣第一人

100年前(1913)的开春时节,13岁的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怀揣金华七中的录取通知书,和两位兄长一起,挑了两只樟木箱子,箱里装满被褥、衣服和书本,从兰溪梅江蒋畈老家出发,翻过这座山岭到金华城求学,从此一步步走向世界。

他们脚下的这条洞井老街,千百年来多少人走过。或公文往来,或通商贸易,或赶考求学……金华兰溪浦江三地互通,千百年来全靠这条古道。它是古时金华通往严州府(建德)的官道,也是临海台州)、越州(绍兴)、温州通往严州、歙州(徽州)到达内陆的五地通商要道。

在洞井村村口是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又叫红殿,始建于明代,古时因往来商贾多,盗匪时常出没,村民为祈求平安建了此庙。关帝庙建成后几经修缮,物品陈列已基本恢复原貌,但最近一次修缮已是在10年前,因此看上去不免有些沧桑。庙内有12幅金字手书楹联、青石供桌、香炉等。

村中有条溪叫芗溪,长逾千米,将村庄隔成两部分,使得洞井村溪村相融、溪山相映,拥有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在芗溪的西北面,遗留着许多历史的印记。村中的老街曾是太阳岭一带最繁华的通道之一。作为太阳岭古驿道的起点,洞井老街一度是商贾往来、公文私信传递、民间百姓出行的必经之路。

斑驳的泥墙、错落的黑瓦,在淅淅沥沥的晨雨中显得静谧而温暖。虽然宅子已然老去,但木椽上雕刻的花纹依然十分清晰,倔强地坚守岁月的记忆。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青苔的鲜湿气息缓缓袭来。站在高处远眺,古民居或依山麓、或临水边,静耳倾听,仿佛能听见它们在默默诉说光阴的故事。

老街上的很多牛腿还保存完好,有文殊菩萨,手持慧剑,骑狮前行。据村里老人讲,新中国初期,洞井村老街上还开着馄饨摊、面摊、茶店等四五家店面,供过往的行人、挑夫落脚、憩息,往来多时有数百人。哪怕把时间往前推个三四十年,洞井古街也还是金兰浦多地群众通商往来最主要的路。

在洞井村,值得去看的是洞井,一口古井。据清光绪《金华县志》载“洞井泉水清冽,县境内独具”,洞井村村名就源于村后的天然溶洞仙洞和老街南面一口泉井,泉水贯通。此外洞井村的清代古建筑关帝庙、邵氏贞洁牌、洞井老街;百米瀑布叠水岩;百年老桥太平桥、数十幢明清古建筑等等,都是大家值得一看的历史。

当年,十三岁的曹聚仁先生,挑着的两只木箱里装着故乡的深情,从故乡走向世界,在心灵深处跃动着的声声呼唤,把故乡写满了《金华另一半》:

南行金华

我总坐在太阳岭上

望最后一眼

从金华回来

一爬到岭背

就伸出头来

寻找我的故乡

兰溪市梅江镇聚仁行政村蒋畈自然村,原为柏社洪塘里洪塘蒋姓的畈田,故取村名蒋畈。清康熙年间曹奇林自金华源东洞井迁入定居。太平天国运动蒋畈村里只剩下母子二人,母为钟氏,就是曹聚仁的太婆,子为曹永道就是曹聚仁爷爷。而后远亲陈氏、唐氏入居,成了曹氏、陈氏、唐氏“三家村”。1942年被日寇焚毁,只余三间老屋。1950年山下村蒋氏入居,1958年约20户城头水库陈氏移民入居,现存原育才学堂38间校舍为1943年重建。

捧阅《芗溪曹氏宗谱》,深感曹氏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其忠孝为本,诗礼传家,不愧为“江南望族”。芗溪曹氏古有三国时东吴著名画家曹不兴、北宋大将曹彬、南宋诗人曹冠等名人,近现代更是涌现了曹梦歧(著名乡村教育家)、曹聚仁(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曹艺将军(黄埔军校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中共地下组织特别总支部书记)、著名媒体人曹景行等,而今活跃于社会各界的精英人才更是不胜枚举。

蒋畈村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有曹梦歧和曹聚仁:

曹梦歧1875.8.24——1929.5.30),曹聚仁父亲曹梦歧,清末秀才,蒋畈村人,谱名学应、字文昭,乳名良叙。1902年在蒋畈创办私立学堂育才学园。以即知即行为宗旨,授教学子三千余人。1942531日,遭日寇飞机轰炸,只留下三间故居,二年后重建,1949年停办。蒋畈精神是社会改革创新的旗帜,是职业教育开拓的先驱。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之父曹梦歧当年去浦江县学应考,才进考场就被童生轰出门,说他是'凉籍(曹家从未有过读书人)、'冒籍(他是金华人,冒充浦江人),其实曹梦岐父祖已经在浦江住了数百年,还责令他挑着红尿桶出门,拒绝其参加考试。曹梦歧后成著名乡村教育家,培养出曹聚仁、曹艺、洪汛涛等诸多文化名人;据说后来是到祖籍地金华洞井找到曹氏族长,借得曹氏族谱,以金华籍在金华府学投考,一举成功

曹聚仁(1900-1972年),字挺岫,浙江省浦江县南乡蒋畈村(今属浙江兰溪市)人。含香曹氏后裔,191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

1922年来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长期撰稿。1923年5月,与柳亚子等人成立“新南社”,并成为章太炎入室弟子,在上海文化学术圈声名鹊起。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曹聚仁和朋友们创办《涛声》、《芒种》等刊物,为《社会日报》写社论,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稿,再次成为上海望平街的活跃人物,与鲁迅等交往甚密。1934年与陈望道等合编《太白》期刊,任《太白》月刊编委。1935年,主编《芒种》,反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鲁迅主动投稿予以支持。同年,他与邹韬奋、沈钧儒等成为抗日救国会11名委员之一。1937“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曹聚仁“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开始“书生有笔日如刀”的战地记者生活。由于他对淞沪战场出色的现场报道,不久被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聘为战地特派记者。曾首报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之一。抗战期间,他巡游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广为《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等报刊登载,部分内容甚至编入战时教科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论功颁奖,曹聚仁获得“云麾胜利勋章”。他重新回到上海,过起编报、教书的生活。他起初负责《前线日报》编务,后因国共关系愈加复杂,导致言论、报道无所适从。便把新闻工作重心转移到香港《星岛日报》。作为《星岛日报》的外勤记者,这份境外报纸为其采写和发表通讯提供极大便利。从此,他迎来了新闻生涯中“伟大长篇通讯的黄金时代”。

早在1943年春,曹聚仁即与商务印刷馆的王云五先生会晤,透露自己准备编写战史的计划。1946年夏天,曹聚仁蜗居上海家中,埋头撰写《中国抗战画史》,舒选配图片,半年时间完成编撰工作。1947年5月,《中国抗战画史》由联合画报社正式印行。

1950年,曹聚仁赴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并主办《学生日报》、《热风》,还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写特约文章,1959年后同林霭民合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在此期间,曾担任国共特使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逝世,周恩来总理盖棺定论称赞他为“爱国人士”,并指示“叶落归根”。骨灰送至南京,安葬于雨花台侧望江矶。后移葬于上海福寿园陵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八大曹氏“宗祠陵园”
蒋畈曹三代人践行的家国情怀——纪念曹聚仁逝世50周年
形似马蹄的马泉
金华北山
【金华一村】八角井村董孝子孝行传家风
行走丨遇见曹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