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0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 独特的方法论

   下面第二点是谈方法论方面的特点,
   所谓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怎么认识这个客观世界,怎么样改造这个客观世界,对我们医生工作而言 ,怎么样认识这个疾病,怎么样治疗这个疾病、预防这个疾病,怎么样保卫人身体的健康,这是方法。
   怎么样认识它?
   当然,我们说从层次上来讲,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的方法论,从方法论来说有一些说法,那么我们中医的这个方法论,是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中医学时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这个方法论,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学起来觉得是很自然,我们中国人学起来,我们历代就这么传下来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就这样传下来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学习中医,是相对的容易得多,从方法论上讲,来考虑。
   这里头我们把所谓方法论的特点,归纳了三点,这三个特点我们说了起码是十几年了,也就是说从六版教材的《内经选读》所谓规划教材上,就是提出这样三点作为方法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换句话说,重视的是功能,把形体摆在第二位,是这么一个特色,因此有的时候是靠X光、核磁、CT,查不到的。
​   中医查出来了,为什么查出来了?
   中医是从功能角度考虑的,这可不是说,谁对谁不对,是它学术特点有不同。

   举个例子,最简单的,就是从我们《伤寒论》所说的少阳病,“心烦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这些特点,少阳病,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用中医一看,脉象一摸是弦,可不见得数啊。
   可是你要做一般常规的理化检查,很可能这个病人什么都查不到,一切都正常,体温正常,血细胞正常,那么查什么都没有问题,那你说是什么病?
​   中医说的很明确,这就是少阳病,它就是这个小柴胡汤类所解决的,我说有些西医内科大夫,他就认不得这个病,他甚至告诉病人,你没有病。没病的病人难受 ,可是吃点小柴胡汤他可能就好了。
​   我在这里不是说西医不行,我是说思想方法不一样,我们强调的就是功能,这是机能,你查不到的证的病理,查不到这个证的实质病变的问题出来,做X光一透视就出来了,那就基本上不是少阳病了,不是我说的那个小柴胡汤病了。
   所以我们是从功能的角度,就看他功能对不对,那肯定不对,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了,那功能还对的了吗?他肯定在功能上出现了毛病。所以从这个角度,而把解剖的问题,把实质的脏器的问题,实质形态的问题,不是完全不想了,完全不想也不对,放在第二位上。
   因此,我们治疗的时候所要解决的,恐怕重点是功能的问题,这只能说是个特点。

   又比如说,这个人胃不好,吃饭食欲不好,胃脘又疼痛,吃了中药以后胃脘疼痛不疼了,食欲改善了,身体就健康了,那么从我们传统的观点来说,这个疗效就相当好。
   可是西医大夫都说做个胃镜下去,说是原来有糜烂性胃炎,有改善,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那么西医要治疗的话,它必须得把那个彻底的解决,看到它解决了,尽管这个病人他食欲欠佳,一般的彻底解决食欲也会好,尽管这病人食欲不太好,他也认为是治好了。这个是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这不是优劣的问题,而是说各有自己的侧重面。

   我们那个侧重面,从《内经》角度看来,它侧重的是把功能角度,摆在第一位上来谈。
   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所说的“以气而不以质”,气不就是功能吗,质即形质形态,观察的是气,不是重点的观察它的形态,它就是有这种特色。

   第一,方法论的特点,它是强调的功能作为特点。
   摸脉可以知道这个病人,腹胀、心跳、心慌,这些个功能性的问题。一摸脉就可以知道它这个溃疡面有多大,恐怕很难说,即使你知道,也不会太确切,还不如直接看一下准确。
   但是从这个现象上,我们确实知道他功能上的障碍,甚至知道障碍在什么地方,轻重程度,可以摸得出来。但是,摸出来这个形质坏在什么地方,坏有多大块儿了,恐怕是难,这是因为中医的传统的理论,它就没有从那个角度进行发展,不是说不需要,而是我们没有从哪个角度发展,或者在古代不允许从那个角度发展,他没有显微镜,没有现代这些理化检查方法,一定要让它看看内在的变化,他也不可能人人剌开来瞧,所以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特点,从功能角度,从外在现象来推测里面的变化,来解决它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同样,我们认识五脏的功能问题,五脏,所谓肝、心、脾、肺、肾,五脏,藏象学说,那还是个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还是这么一个提法。
   藏象学说所说的五脏,它实际上是讲的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它不是真正的完全是那个解剖的脏器,不一样。
   说心。心是什么?
   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之华在面,心气通于舌,与夏气相通应,心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而且还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这都是心。这绝对不是这个解剖的心,这个解剖的心解决不了这么大的问题。
   所以,它所说的这个心,你看连自然都连上了,跟夏季都连上了,跟小肠都连上了,跟经脉连上了,跟颜面、跟舌头,等等,甚至于连着喜、笑,在声为笑,在志为喜,这些都是心,所以这是从功能角度,其实整个五脏学说,都是讲的五脏功能活动系统。
   因此,我们说《内经》方法论的特点之一,是从功能角度八五生命规律,它也是在把握生命规律,就是这样才认识生命规律嘛,从功能这个角度,来认识人体生命规律问题啊。

   第二个特点,是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这个我们反复强调过了,天、地、人是一体,人就是一个小天地,社会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内经》里讲了很多的,所以这是一个整体,就人本身来说,它也是一个整体,上下左右,表里内外,有经脉相联系,这同样是一个整体。
​   当然,既然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谐调的整体,不论它看什么问题,它都是把它作为一个谐调的整体看待,所以说,这第二个特点,是讲的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生命规律,这个太重要了,因为它讨论什么问题都是整体。

   举例来说,就说心藏神,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医基础理论就讲了,说心主神明。
​   心主神明,它单独是讲的心吗?
​   不是啊,就是讲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同篇它还讲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谋虑,还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尽管是特别强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它也并没有排除肝、胆与神明的关系,谋虑也是神志问题,决断也是神志问题。所以它看到任何问题的时候,它都是从整体的、谐调的这个角度。

   我举例说心藏神,尽管说是心藏神,它还是把这个心神,放在十二脏腑之间来考虑的。
   再说了,关于神的问题,《内经》还有第二个说法,就是五脏都藏神,我不是说吗,同一个问题,它就有不同的理论。
   五脏都藏神,不单是心藏神,五脏都藏神就更好了,更是从整体角度考虑了。
   神是包括人体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在内,五脏都藏,不是单独心藏,说心藏神,它把神就具体划分了,即包括神、魂、魄、意、志。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叫五神,五神分藏于五脏,这不更是一个整体的、谐调的观点了吗?
   你看这俩,
(说法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说法二、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看起来似乎很矛盾,那个说心藏神,这个又说五脏都藏神,似乎是很矛盾的,其实从原理上来说,它们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在哪儿呢?
​   关于神的问题,它都是从整体谐调的角度来认识,所以说,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生命规律,那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不要认定了你讲心藏神的观点,到临床上去看病,看神志的病,一律治心,恐怕也不行。特别有临床大夫,你看他健忘的话,就单纯去治心,就不许治肾,或者不能治别的脏,大概医生不是这么当的,那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三个特点,是从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这个变化的角度我们刚才谈到了,从哲学思想上,就谈到了这个变的问题,运动的问题,因为哲学思想,在那影响着我们《内经》的理论,所以《内经》的理论的方法论的特点,自然它就要运动变化,从运动变化这个角度,来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这个生命规律救包括生理的规律,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包括疾病的规律,甚至包括诊断、治疗的规律在里头了,那么都要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待。

   那么大家熟悉的,《内经》上很有权威的话,说人体的气是什么的啊?说这个气是怎么运行的?
   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是讲运动变化,器是指有形之质吧,无论哪个有形之质,当中它必须有气,这个气是怎样包含的呢?必须是有升降出入,凡是有个物象存在,有个事物,不单是物象,有个事物存在,它都必然都有个升降出入。
   所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者,生化之宇”所谓器,就是里头有生化,生生化化不息,在那运动不息的,人也可以在这里作为一个器物,也要包括生生不息的,在那里升降出入的运动,把人体看成一个(器物),人的生命运动,看成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

   刚才我们所讲过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也是在讲“神转”,气血生机在那里正常的有规律的运转,而不能回,回就包括停滞,包括逆乱,那么回了,这生命也就要结束了,就是病了,甚至要结束了。
   书上说,在医学理论当中,明确表述了生命运动变化的原理,医学概念也具有时间性,同样是运动,时间就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医学概念里明显具有时间性。

   比如说,五脏,它叫四时的五脏《素问》的《金匮真言论》它叫“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它把四时五脏阴阳都联系起来看待了,因此,肝,在讲到肝的时候,实际上也考虑到春天了,也考虑到清晨,寅卯时也是肝木之气,所以它有时间的概念。
   大家最常用的,说是证候,
& 证,就是证据,观察什么问题,说什么问题有证据,看病也得有证据,
& 侯,侯本身就有时间概念在里头,我们大家所说的时候,而在《内经》里所说的侯,在《六节脏象论》上所说的侯,它把
* 五日谓之侯 - 五天就叫做一侯,
* 三侯谓之气 - 三五一十五天,就是一个节气了。
* 六气谓之时 - 六气就是三个月了,时就是四时的春夏秋冬。
* 四时谓之岁 - 春夏秋冬就是一年啊。
   所以,候本身就含有时间的观念。
   中医我们成天说辩证论治,就包括证候,观察疾病的证候,那不就是时间观念吗,所以变化运动的角度来看,从医学概念当中,乃至于我们诊断、辩证当中,那都含有时间的观念,所以中医的时间医学,当然没有叫过时间医学,但是从时间角度来考虑医学问题,那确实从《内经》里头,就讲得很详细了。
   比如说人体生理一天,早上、中午、晚上不同,说:
“平旦阳起升”- 太阳刚一出来,阳气开始出生,人体中的阳气也升。
“日中阳气隆”- 正中午了,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旺盛。所以这个时候人体抵抗力最强,一般的话,大中午的得感冒的很少。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太阳落山了,自然界的阳气不足了,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差了,汗孔就该闭合了,不然的话呢,老在运动,老出汗,下午了不太注意,特别容易感冒,所以下午运动完了要注意穿好衣服。
​   中午运动完了即是没来得及穿好衣服,也不大容易感冒,不一样嘛,生命规律就是这样的嘛,它就是在这个不断运动变化当中的。

   那么至于从五运六气来观察问题,至于针灸子午流注针法,不同的时辰扎不同的穴位,这主要的依据就是时间,生命和时间这个规律,或者叫生命节律,这不是在运动变化吗,而且那是行之有效的,使用千百年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认识论的方面有三个特点,
& 从功能角度,
​& 从整体角度,
​& 从变化,或者运动变化的角度,
​   来研究生命规律,这是《内经》体系的方法论的一个特点,而且这几个特点,反映到我们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当中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在临床实践当中不断地在使用。

   再有,咱们这个体系当中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诊治方法
“诊”- 就是诊断,四诊,望闻问切,在《内经》里头已经提到了,在《难经》里头讲得就更明确了。
* 望诊 - 望面色,望舌苔,望形态,
​*
闻诊 - 听声音,嗅气味。那个声音是要听的,
​要分,角、徵、宫、商、羽五音,来鉴别疾病所在,这个今年也有专门的论文。五音就属于,木、火、土、金、水,也就是说,肝、心、脾、肺、肾。所以人的五音和五脏有关系的。
   比如说你要听到的人体发出的声音有,呼、笑、歌、哭、呻吟,这也是和五脏,和五行联系的,这是需要听的。
   当然还有辨别病人的气味,再听、嗅。再听声音高呀,声音低呀,是不是喘息呀,那不都是要闻诊的吗。

* 问诊 - 问,那当然是在《内经》里头讲得很详细,问姓名,问男女,问年龄,问职业,问生活是否顺心,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问的。你不问,你一看就知道这人的姓氏名谁,恐怕谁也看不出来,所以必须要问的还是要问。
​   工作顺心不顺心,那是要问一问,因为这个不单是一般了解情况,了解情况当中它很可能就和疾病有关系了,这是在《内经》记载得很多的了。

* 切诊 - 切,切脉是切,按,循,按各个部位,也就是切。腹痛、手痛、腿痛,按一按,这都是切。

   望、闻、问、切是归纳四种诊断方法,这四种方法是我们临床实际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而且也是使用了几千年的东西了。
   所以有独特的诊断方法,当然这个诊断的方法,是和我们整个中医理论密切联系起来的,所以有这个方法,也有它的理论基础,它这个哲学思想的基础也在里头。特别是,

“有诸内必形诸外”- 它里头有变化,它才能表现出来嘛,那你才能够通过外在的现象,来了解内在的疾病,或者说生理情况,它是以这样一个思想作为基础的,所以才有这个四诊。要不然怎么摸完脉要看看面色,看看舌头,就会说人家里面有什么病呢,它的思想基础是这个(有诸内必形诸外)

  《黄帝内经》里面甚至于还举了个例,它说,看到这个草长的高低,长的茂盛不茂盛,就知道这个草的下面是不是有水,土地是不是肥沃,也就是说通过外在现象,就知道里头是什么,它举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
   所以“以内揣外”- 从外面的现象来揣测里面的变化,这就是依据,这就是思想基础,《灵枢》还有一篇,篇名本身就是叫做《外揣》,从外面揣测到里面去,这就是思想基础,哲学基础,它有那样一套的诊断方法出来。

​   当然,诊断有它的特殊的方法,治疗也有它特殊的方法。
​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特殊的啦,可是来源是从《内经》就开始了,现在实行的什么自然疗法,什么全身疗法,等等疗法。那些疗法,有的是从具体而言,当然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医也在不断地发展。
  但是从《黄帝内经》时代,方法已经提出了很多方面,药物疗法有内服的有外用的,针法、灸法、按摩、引到疗法,还有其他的刺腹水的方法。
   我看了《灵枢.四时气》篇,你们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特别是当临床医生的,《灵枢.四时气》篇那是公元前的文章了,它有治疗腹水的,放腹水的方法,这个放腹水的方法,据我看,就是和现在临床上放腹水的方法,在基本原理上没什么大的区别。两千年前我们《内经》已经记载了这样的方法,它说,腹水,当然那个还是取坐位,让病人坐着,然后在脐腹下,所谓气海附近那个位置,肚脐下用一个铍针,象剑锋样的针,扎个眼,然后放一个空心针,叫做筒针,让它防水,同时要用布带子把那个腹部围紧了,说不围紧了这人就要烦闷,要让它勒紧了,让它放这个水,同时一次不要把水放尽,隔一天再方,不然的话,这人正气受不了。如果你不把腹部用布带子勒紧了,这人就要烦闷,那你说这套方法和现在临床方法,只不过现在临床是侧着躺,现在临床方法不是先用一个剑一样的针打个眼,然后再按根管,现在大粗针,管子就下去了,也要把腹部勒紧,没什么大原则的区别,两千年前我们就是用了嘛。
   当然还有寒冷疗法、饥饿疗法、熨贴疗法、洗浴疗法、精神疗法、很多很多,所以我们的古人在《内经》记载当中,已经看到了,已经创造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
黄帝内经 第四讲《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4讲《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价值
黄帝内经学习分享31——保护好五脏的神,就是最好的养生
《黄帝内经》5条让你受益一生的长寿方法,...
读经典、学经典!了不起的《黄帝内经》,央视《百家讲坛》学起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