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学》学习笔记314
第十八章 驱虫剂/乌梅丸(温脏安蛔,亦治久泻久痢

乌梅丸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克) 细辛六两(180克) 干姜十两(300克) 黄连十六两(480克) 当归四两(120克) 附子六两,炮去皮(180克) 蜀椒四两,出汗(120克) 桂枝六两,去皮(180克) 人参六两(180克) 黄柏六两(180克)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硏末,加蜜制丸,每服9克,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脘腑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乌梅丸 一类方,是《伤寒论》上的方。
   它治疗,脏寒蛔厥证。

   脏寒,这个脏指什么?
   蛔虫寄生消化道,主要指消化道。在这里的脏,主要是肠,大肠。指肠寒,脏寒实际上是肠寒。下焦肠道虚寒,蛔厥,蛔虫上逆,称为蛔厥。
   肠道虚寒,蛔虫上逆、上扰,因为蛔虫的特点,它也是喜温恶寒的。寄生于人体肠道,遇到肠道虚寒,不适合蛔虫这种生存环境了,它就有上扰、上逆,加上它有钻孔特点,它向上可以窜入胃中,甚至于胆道,扰乱气机,可以造成烦闷,产生热象,所以
* 脘腑阵痛,
* 烦闷呕吐。
   呕吐,蛔虫上扰,扰乱胃腑和降气机,产生胃气上逆。呕吐。
* 时发时止。
   时有随着蛔虫上扰时候产生(阵痛),它安定时候就停止。
* 蛔虫得食则吐。
   因为饮食的时候,蛔闻食臭出,闻到食物的气息它要上逆,就产生了胃气上逆呕吐。甚至于吐出蛔虫来。
* 手足厥冷,
   这是主要指的人体阳气不足,阳虚不能温养四肢,这个体质基础,再加上有蛔厥证。气机逆乱,清阳不布,也可以导致手足厥冷。

   以上是蛔厥证的临床表现。从这个看,蛔虫上扰是引起这相应症状的根本原因。那导致蛔虫上扰,又和肠道虚寒有关。
   因此在治疗当中,我们既要安蛔,又要温脏。这蛔虫证,往往反覆发作,病程较久,会消耗人体的正气。因此除了阳气不足之外,往往还有气虚,血虚,气血不足的表现。所以针对这个病机,温脏安蛔,还要补益气血。

   治法:温脏安蛔,补益气血。
   我们看全方以安蛔为主,因为蛔虫上扰,引起的症状,这是主要的,而且这类证候,如果不加控制,蛔虫钻孔特点,造成现在比如像胆道蛔虫这一类,症状都比较剧烈。

(板书:方义分析
君   乌梅   安蛔为主,蛔虫得酸则静 
臣   蜀椒   蛔虫得辛则伏    
     细辛   温可祛寒
佐1  黄连   苦寒,苦降
     黄柏   蛔虫得苦则降
佐2  附子   温脏祛寒   
     桂枝   纠正人体的阳虚   
     干姜   增强温脏祛寒
佐3  人参   补气
     当归   养血)

    根据蛔虫的特性,安蛔采取苦降。苦味、酸味、辛味相结合。柯韵伯认为蛔虫它生理上有这个特点:“得酸则静,得苦则降,得辛则伏。”。遇到酸味,它会安静下来。遇到苦味,它会下降下降回到肠中,蛔虫不是上逆吗?回到肠中,得酸则静,不再躁扰,得辛则伏,实际上带有一点杀虫的意义。根据这个,
* 我们君药是乌梅。
   在这里安蛔为主。乌梅性酸,酸味,蛔虫得酸则静,能够安蛔,是个主要药,做为君药。
   现在从实验也证实了,你比如比较正常健康的蛔虫,你把它放在生理溶液当中,它很活跃,但把它放在乌梅液当中,一定浓度的乌梅液当中,它很快,一下就静止下来了。而且过几个小时,它可以飘起来了,看起来像没也多少生机一样,蛔虫得酸则静。

* 蜀椒、细辛为臣药。
   体现了蛔虫得辛则伏。蜀椒、细辛都是辛温的。这种辛辣之品,它有驱蛔杀蛔的作用。体现了蛔虫“得辛则伏”。

* 臣药(或佐药), 黄连、黄柏是苦寒的,苦降。
   蛔虫得苦则降。使蛔虫由上逆回归肠道。
   所以这三个君药、臣药,黄连、黄柏算佐药,第一组。也可以看做一个臣药。
   这前三组药,构成了安蛔的基本结构,其理论依据就是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降,得辛则伏。
   后面的
* 佐药, 附子、桂枝、干姜(姜桂附),这一组主要是温脏祛寒。
   考虑到肠道虚寒,人体阳气不足。因此蛔虫则不安居肠中,上逆。所以通过温脏安蛔,温脏有助于安蛔。同时纠正人体的阳虚。

* 佐药, 人参、当归在这方里是补气养血。
   考虑蛔虫证候,虫证长久易消耗人体气血,会有气血不足,需要益气养血则扶正。 

   整个方看起来,标本兼顾,既顾蛔虫要安蛔,又考虑到人体的阳气和气血,考虑是比较全面的。这是乌梅丸的方义分析。

   配伍特点:
1. 安蛔 ─ 通过酸苦辛并进,安蛔为主。
   根据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降,得辛则伏这个特点。所以用,
  @ 酸味的乌梅,
  @ 辛味的蜀椒、细辛,
  @ 和苦寒、苦味的黄连、黄柏结合。
   酸苦辛并进,可见全方是安蛔为主的。

2. 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寒热并用体现在
  @ 用黄连、黄柏,
  @ 用姜桂附,蜀椒、细辛。
   这样姜桂附也不会温燥太过,有苦寒药物的制约。有姜桂附,黄连、黄柏也不会苦寒太过而伤中。这就是既邪正兼顾,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当然本身从安蛔之外,它还有补益气血这个涵义。照顾比较全面。
   这是它的一个配伍特点。

   在临床应用方面,辨证要点:
* 蛔虫腹痛,腹痛时作,烦闷呕吐,(这都是蛔虫上扰造成的),
* 常自吐蛔,
* 手足逆冷(蛔厥证可以手足逆冷,加上人体的阳气不足,可以手足逆冷)。

   随证加减:
* 这个方主要是安蛔。我们前面讲到,杀虫的力量较弱。
   从现代实验证明,以乌梅为主的这类药作用于蛔虫,乌梅的溶液里面放了蛔虫,它可以漂起来不动,它可以安静。但是你放二十四小时以后,蛔虫漂在上面,你不要以为它已经死了。把蛔虫这时候挟出来放到生理溶液里,要不了一两个小时,它又活跃起来了。这说明它杀虫力量弱。
   临床可以增加一些杀虫药。像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这一类。可以增加这个方的杀虫力量。
   如果蛔厥腹痛剧烈的时候,不宜杀虫。这是在腹痛、呕吐、吐蛔这些缓解以后,这个方可以增加杀虫力量。 

* 如果由于蛔虫上逆,扰乱气机,热像明显,去掉附子、干姜,减少它的温燥。

* 如果阳气不足,内寒较重,减少黄连、黄柏用量。

* 如果,口苦,心下疼热比较重,(这说明什么?口苦说明有热,心下疼热,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气郁化热),黄连用量增大,安蛔的乌梅量增大。还可以加芍药有止痛作用,还有清热作用。

* 如果气血不足不明显,也就是脉来不是很虚弱,人参、当归可以不用。

* 蛔虫上扰,胃气上逆,呕吐也常见。如呕吐突出,加吴茱萸、半夏。

* 蛔虫阻滞肠道,大便不通,可以加大黄、槟榔,畅通腑气。

   &&& 乌梅丸,又可以用于久泻久痢。
   大家可能觉得治疗脏寒蛔厥的方,怎么能够用于泻和痢?而且久泻久痢。
   实际上很多老中医,还有历代的医籍当中,用乌梅丸治疗久泻久痢是非常多的。
   现在应该说在临床上,脏寒蛔厥这类病,卫生条件好了,人们生活提高了,这方面用的少一些。而用于久泻久痢,久治不愈的泄泻,痢疾,乌梅丸用得很多。很多老老师用得很巧妙,效果很好。
   过去我的老师彭履祥教授,当时我就看他治疗久泻久痢,经常开乌梅丸,用得很好。
   
   为什么乌梅丸治疗脏寒蛔厥,还能用于久泻久痢,它的机理是什么?
   我们分析久泻久痢有什么特点,然后看这个方组成有什么特点?
   久泻和久痢。泄泻,痢疾最后,不管你开始时是寒湿,湿热,最终都会归结成为虚寒。最终都虚寒泄泻,虚寒痢疾,所以为什么强调久泻久痢,这里实际上强调的,乌梅丸可以用来治疗以虚寒痢疾为主的,虚寒泄泻、痢疾为主。
  这个时候证候有什么特点呢?
  这时候证候应该说有四大特点:
1. 久泻久痢造成肠滑失禁。
2. 久泻久痢都还胃肠道会有积滞,痢疾本身,比如有湿热痢疾,泄泻这些,它也有脾胃功能受伤以后会有积滞,都会有一些积滞。所以残余的湿热积滞,或者饮食积滞,都会有一些积滞。
3. 都会有积滞化热。积滞可以化热。
4. 正气方面,久泻久痢归属到虚寒,阳气不足,长期泄泻痢疾,气血耗损,阳气不足,气血不足。有阳虚,气血虚弱,正虚的一面。
   所以肠滑失禁,积滞郁而化热,还有残余热邪,积滞郁而化热,可以有气血不足,阳气不足,这些基本表现。

   乌梅丸里很巧,
@ 乌梅酸收,有一定涩肠止泻作用。针对了肠滑失禁,久泻久痢的肠滑失禁。
@ 而有积滞化热,黄连黄柏是治疗泄泻、痢疾,“治痢之最”,治疗泄泻、痢疾的常用药。对于积滞化热它比恰当。
@ 这个方里又有姜桂附,用来温补阳气。和补益药相配,温补阳气。考虑到久泻久痢归于虚寒这个特点。
@ 最后,这个方里有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又能考虑久泻久痢之后气血的亏虚。
   所以你看乌梅丸,虽然是治疗蛔虫,脏寒蛔厥的方,异病同治,它可以用于久泻久痢。积滞未去,但虚寒是整个方子久泻久痢的根本。阳气不足,气血亏虚这种状况,乌梅丸针对性还是比较强。尤其这类慢性病,乌梅丸作成丸剂。久服能收到其他的方类不容易收到的效果。
   所以我们这里讲乌梅丸,既能治脏寒蛔厥,还能用于久泻久痢这个道理。是从久泻久痢的病机,和乌梅丸的组成结构来分析的。这一点在学乌梅丸的过程当中,要尤其注意,它能用于久泻久痢。这在临床意义是很大的。有关这一类的报导,这一类的老中医经验,或在古籍里边记载是很多的。我们应当要知道和掌握的。

   这是乌梅丸,我们讨论到这里。这是一类方,重点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 80 讲
乌梅丸 一类方《伤寒论》
脾胃系病证---痢疾
第64 讲 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0
乌梅丸治疗泄泻(慢性肠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