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30
《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与治法)【理论阐释】【临证指要】

【理论阐释】
   关于风厥病,
 @ 这个[理论阐释]当中,谈了一个风厥问题。
 @ 因为本篇提到了一个风厥病。
 @ 在《内经》当中还有其它的风厥病。
   这三处所说的风厥病是不一样的。

1、《素问. 阴阳别论》提到了一个风厥病。
   《阴阳别论》上所说的那个风厥病是指的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使得胃气失和而出现的噫气等症状的,那个叫风厥。因为肝胃失和,肝属于风气,所以叫风厥。所谓厥,是指胃气上逆,因引叫风厥。
   肝属风木之气,肝气横逆犯胃,使得胃气上逆,因此这个病叫风厥,主要从病机上讲。

2、再有就是《灵枢. 五变》篇,也有风厥一病。
   那个风厥病是说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感受风邪出现的病证。
   什么病证?汗出太多,主要是出汗。这个汗出是风为阳邪,正气虚弱不能固表,而风邪又外受,所以汗出很多,那也叫风厥,和本篇所说的风厥不一样。

3、本篇所说的风厥。
   这个风厥是太阳与少阴的并病,少阴虚火上逆,而外受的风邪,使得少阴虚火上逆,所以叫做风厥病。

   所以关于风厥病在《内经》上出现过三次,是指三种不同的疾病,但是都叫这个病名。这也反映了在《黄帝内经》这部书,它不是一个人所作的。但是就疾病命名方法而言,这里有共同点,恐怕都涉及到病机的问题。因为有厥,厥就是逆,说的是病机问题。当然,风是病因的问题,疾病命名它有相同的地方。

【临证指要】   
   关于[临证指要],风厥病因是太阳受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多汗。汗多而伤阴精,所以说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阴伤精亏,邪入少阴,少阴精气上逆,从而出现热病的变证,而有
 @ 阴虚于里,
 @ 风袭于表的特点。
   治法,当表里兼治,所以,
 & 针刺可选用太阳经的风门穴,和少阴经的太溪穴。
 # 太阳经,风门,是太阳经的背部腧穴,第一大杼,二风门,第二椎的旁边一寸半,风门穴。
 # 少阴经,太溪,太溪是足部的穴位,足内踝下的太溪穴。
 & 治疗药物应当用滋阴解表,同时咱们提出来加减葳蕤汤可以考虑。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那么又解表,葳蕤就是玉竹,有点滋阴的作用。白薇呢?也不伤阴,有清热作用。

(歌诀: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阴虚发汗此方魁。
《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方:生葳蕤(玉竹)、白薇、淡豆豉、葱白、桔梗、甘草、大枣、薄荷。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笔记者摘自《百度百科》)

   这是关于[临证指要]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秋善病风疟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
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三五)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太素》酒风
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看小柴胡汤用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