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振濂|为什么说王羲之是书圣?原来是因为这三条!

王羲之的书翰尺牍,其间的风流蕴藉,真是足以肖其音容笑貌。这种抒情能力,显然是过去的书碑者所无法望其项背,甚至西晋的陆机、索靖也自叹不如的。《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奉橘》《平安》《游目》诸帖的熠熠风采,不正是一个焕若神明的王羲之的形象么?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


倘若再考虑到东晋禁碑,书楷盛行,则这种本来基于物质条件的区别,演变成为个人风格的区别,其间似乎更有一种历史文化的规定在冥冥中起作用了。据说在三国西晋时,钟繇与卫觊分领风骚。晋室东迁后,卫觊为北派书法的代表,而钟繇则领袖南方书风。但我想,这恐怕也还是后人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在那个时代还无法以个人之力倡起一种书风,更可能出现的倒是王羲之式的审美、王羲之式的士气与曹魏、西晋的实用格局之间的大对比。相比之下,东晋王羲之显然代表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王羲之《奉橘帖》、钟繇《宣示表》


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贡献:

把隶书、章、草书糅合为行书


当时的书法,要做到书写的快捷、方便都比较容易;而关于表述的清晰与文字结构的规范化、标准化,由于字体正处在演变过程中,至少在我们今天看来,不太容易做到。《平复帖》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释文,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其中有些字写法不规范,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字从隶书走向章、草、楷的过程是一个革命,但是还没有达到一个终极目标。文字在完成应用便捷的目标之后,还应该走向清晰化,这才是一个终极目标。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隶书和章、草书、小草书这一类书法加以糅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行书”,并把它在艺术上发挥到一个淋漓尽致的境界。相传,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之间有一段对话,见唐张怀瓘《书断》:


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据说行书是后汉刘德升所造,以我们的立场看,东晋以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行书出现,即使是迟至西晋,陆机这样的文化人写的也还是《平复帖》这样的章草,至于王羲之同时的众多石刻如《谢鲲墓志》《王闽之墓志》《王兴之墓志》《颜谦妇刘氏墓志》《朱曼妻买地券》等,都是或隶或楷,并无流动之美。又加以王献之将行书指为“于往法固殊”“事贵变通”,也是一种开创立场的口吻。以此度之,我们更乐意认定王羲之为行书的真正缔造者。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改体的结果,是改出一种既容易书写又容易辨认的、清晰的行书。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的行书如《兰亭序》等都是唐摹本。当然,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世间争议很多,20世纪60年代还有过郭沫若与高二适的论战。不过,就《兰亭序》本身在技法上的成熟程度看,倒很值得怀疑,因为它太成熟了,很难以之来作为大王书风的标准。


王羲之《平安帖》


王羲之传世的作品很多,如目下市上可购到的《王羲之传本墨迹》汇集了传世王羲之的书信尺牍,它比《兰亭序》更为可靠。今传王羲之确证无疑的作品没有,流传的作品大都是唐摹本,摹本本来就有准确与不准确之分,有时代风格相近与相远之分。《王羲之传本墨迹》汇集王羲之的书札摹本大概有二十多种,应该是依据他的原作而摹。由于是出自唐太宗内府的硬黄勾摹,其技巧比较精湛,其中有一些是偏于隶书写法的,也有一些是偏于草书写法的,由于它是书札小页,又是奉圣旨作为专门研究的复制摹书,摹的时候可能比较照顾到原作的真实性,且也有一个从隶向行的过渡,正符合改体的渐变过程,所以能比较完整地现出王羲之的总体书法面貌。


王羲之《远宦帖》


王羲之《游目帖》



第二个贡献

丰富了书法最重要的元素——线条


要使线条浑厚,并不在于线条的粗细,而在于它有立体感。隶书开始做到这一点,但它有一个问题,它的线条语汇相对于后代楷行草的线条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王羲之的贡献就在于把用笔相对简单的部分加以充实复杂起来。所以在王羲之的作品里面,他的点画撇捺,细微的技巧动作特别多。这种动作技巧成为后世形成书法风格的基点。比如关于提按、关于顿挫、关于绞转、关于行笔的角度、方向、节奏、力度、空间切割等等,大都是以一种随机的态度出之,显得生动自然,又十分尊崇线条自身的法则,动辄有据,绝没有懈笔败笔。


王羲之《兰亭序》单字


行书相对于隶书,无论是线条的质量还是空间的构筑,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相对更接近于契合主体的立场:以节律之美带出物质的线条之美。这一点,王羲之可以说是做得最优秀的。与西晋墓志石刻相比,王羲之的线形变化多端是有目共睹,而与竹木简、楼兰文书等相比,他的书卷气与舒卷自如的风度又是迥出其上。


王羲之《行穰帖》单字


西晋墓志刻石的线条较为板滞,而竹木简与文书的线条又不够规范,两者都缺乏一种线条的度(当然在后人看来,这或许更有一种取法的价值),王羲之以其“士”的格调与天资聪颖,左右逢源,这是他的成功所在。而这种成功,为以后唐宋书法的再一次腾飞在技巧上提供了一个十分扎实的基础。


王羲之《兰亭序》单字



第三个贡献

真正倡导起纯粹欣赏的风气


张芝时代的书法研究必然也包括了对书法的欣赏,如果没有欣赏就用不着去如此刻苦研究了,因此欣赏是后汉草书兴起的原动力。曹操的“钉壁玩之”也是一种欣赏,但是这些欣赏都局限于个别人中间,不足以成为一个阶层的风气,到了王羲之时代,无论蒙童还是老叟,都对书法有着浓厚兴趣,都投入到书法欣赏中去。南朝宋离东晋不远,虞和《论书表》载曰:


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值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夕惟仰一此,何乃书坏?”王曰:“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竟竞去,妪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答。


王羲之《行穰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 长按购卖碑帖法书藏真:

王羲之《行穰帖》


在市上买老妪的六角竹扇何为?我想花五倍的价钱买扇子,总不会是去扇炊炉,当然是买扇上的书法作品去欣赏。这扇能一抢而空,也说明当时欣赏的风气很普遍,这种风气比起曹操的“钉壁玩之”来,更令人感动,因为它表明当时书法欣赏成了一种主动性要求,足以说明当时书法欣赏观念的形成这一事实。另一则故事是讲王献之的。同上引:


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械,着诣子敬。子敬便取书之,正草诸体皆备,两袖及褾略同。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制械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


王羲之《初月帖》


为了得名家之书而不惜“斗争分裂”,凌夺强抢,而少年只得一袖也能构成完整的书法欣赏过程,足见书法欣赏风气之盛。书法欣赏的确在当时已经达到非常普及的程度,以士族知识分子阶层为依托,举国上下只要有文化的人都对书法感兴趣,欣赏成风。有了这样的社会和人文环境,书法走向自觉自然拥有了极大的便利。过去是书法依附于文字,书法史依附于文字史。文字发展是一个基本的规定,书法史只有尊奉这种规定。而规定必然是社会的,而不是书家个人主体的。现在拿一把六角扇,拿一只袖子,这已经跟文字没有关系了,已经是纯粹的艺术欣赏,而且还达到如此的极致。这种欣赏的风雅与以前的实用式文字书写相比,当然有了一个质的转变。从这些故事里面,我们发现了一种观念的更迭:对书法的立场、看法都在变。


王羲之《寒切帖》


今天的文章,是录斋从陈振濂老师的新书《中国书法发展史》里面摘录出来的!



《中国书法发展史》内页


当然,录斋选的,只是书里面的一小部分,

只是陈老师对王羲之书法艺术贡献的简单解读!

而他几十年的专业教学理念和精英书法理想,则都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陈振濂学术著作集”十种中有所体现,从书法史、理论史、篆刻史、日本书法史、美学批评、民国专题研究、宋词流派美学各个方面!

拥有这些书,也许不亚于跟着陈老师读本、硕、博哦!因为陈老师带学生也是不动一笔示范!重在方法与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书法之美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之----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三)
兰亭论辩
郭沫若:东晋没有成熟的楷书!网友:胡扯!
王兴之夫妇墓志:引发《兰亭序》真伪辩论的书法|走近“汉字中国”特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