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巧借语文修辞手法 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巧借语文修辞手法  增进数学教学效果

东莞市厚街镇前进小学  林文昌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难教:数学无非都是概念、公式、规律、计算法则,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学生厌之;远不如语文科的课文内容本身就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好之。有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学好数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虽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数学抽象,逻辑性强,不好学。如何才能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易学、好学、爱好呢?这是增进数学教学效果必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适当借助语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用学生喜欢的、具体形象的、生动的语言,可以改变数学教学的课堂气氛,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活泼,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降低学习难度,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会变得更容易、更深刻,最终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善于比喻,给学生通俗感

在教学数学中某些概念、规律时,如果照本喧科地讲授,学生将很难理解掌握。而如果我们在教学每个数学知识时,能提供一些与所教知识相关的实例作比喻,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所作比喻与学生生活有切身关系,就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更明显。

如数学中的“几何推论”。单凭按数学方法去讲解这个概念,学生听来听去只会一头雾水。我们可把证明过程中的“已知”“求证”“证明”用侦破案件来比喻。某住宅区发生一件凶杀案,办案人员根据现场留下的线索,推测是某甲干的,便去搜集有关资料,找证据,最后确定凶手真的是某甲,把他绳之于法,案子侦破了。发生凶案,得到的线索就是“已知”,推测凶手是某甲就是“求证”,由线索证据推论出某甲是凶手的过程就是“证明”。这样一打比喻,学生容易明白多了。

比喻还更多地用在讲小知识上,让学生在生动的打比方中领略知识的真谛。教学时,力求使讲授形象生动,具体通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运算错误,教师常打比喻也可让学生加深记忆。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时,经常忘记公式中要除以 2 。于是我打了一个比喻,告诫学生不要象壁虎一样掉了尾巴,忘记公式中要除以 2 。又如两个带分数的通分,学生只顾把真分数部分写下来,而忘记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于是我又提醒学生:“别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学生经常在笑声中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和记忆。

又如“54除的商是多少?”学生给弄糊涂了,究竟列式为“4÷ 5”还是“5÷ 4”呢?我问学生:“小明被妈妈打,是指谁打谁了?”生答:“妈妈打小明。”“这里54除,是谁除谁呢?会列式吗?”“我会”学生欢叫着:“54除就是45,列式是5÷4”。你看,触类旁通了。只要比喻是能涵盖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俗易懂,就很容易被大部分学生接受,而且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对提高后进生学习效果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活用拟人,给学生生动感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写,让事物用人的语言说话,可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

语文科中的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特别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加喜欢故事的形式来进行学习。这启发了我们数学教师:能不能灵活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把数学课讲得象童话般吸引学生呢?我在教学中,根据题目的特点,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一些数学题和公式、规律“活”起来,通过“他们”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让主角“0”成为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蹦蹦跳跳地在小数不同的位置上向学生说明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在小数的末尾去掉零或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数学活起来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又如:我国古代算术趣题“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计其头共45只,计其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见此“怪题”,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笔算,有的心算……还是算不出来。关键在哪里呢?鸡的两只脚和兔子的四只脚在学生脑子里捣乱。我启发说:“有困难吗?咱们请兔子大哥来帮帮忙吧!他们现在全都站起来了,前面两足趴在笼子顶上,跟我们聊天来了!”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小朋友,现在我们兔子和鸡站在地上的足数是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我扮成兔子站立的姿势问道。“45×2=90只”同学们笑着齐声答。“和刚才比,少了多少只脚呢?”“少了11690=26只”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叫了起来。“这26只脚是我们的前脚呀,在哪里呢?”“趴在笼顶。”“那么,现在你知道我们兔子有多少只吗?”“26÷2=13只!”学生欢叫着。烦人的数学题,经过兔子与学生的“亲切交谈”,变得那么生动有趣、明白。解题方法仿佛是兔子大哥教的一样,活灵活现的,学生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当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好数学知识。

三、巧用“夸张”,给学生共鸣感

夸张的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表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数学教学,是严谨的一项工作,当然不能胡乱夸大其辞,这样将会使数学失去科学性,但有时巧妙“夸张”一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终生难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让学生计算“2÷3”,当学生汇报除不尽时,我笑着说“如果我们继续算下去,就算我们算到头发花白时,还在算这道题呢!”学生笑了,我跟着让学生计算10÷3141.4÷33,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无限小数。我又问:“在2÷3的竖式中,你发现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总是不断地商‘6’”。我一边不断写“6”,一边用粉笔指着窗外说:“这个‘6’,就算我们商到地球的另一端也写不完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哗”的一声惊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节。在“一笑一惊叹”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我继续说:“怎样才能不至于写到地球的另一端呢?”并让学生看书本的介绍,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又如,题目“1/5米与1/5比较(   1/5米长 1/5 一样长  无法比较”。学生往往选一样长 。我评讲时说:“1/5米是数量,具体的长度是0.2米即20厘米;而1/5是分率,单位“1”确定吗?”学生说不确定,我又问:“单位‘1’指一支粉笔,它的1/5有多长呢?”“大约有2厘米吧。”“单位‘1’指这里到美国的距离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有的说到××国,有的说××国。最终使学生明白:单位“1”不确定,1/51/5米根本无法比较。

适当的“夸张”,把范围讲到“无限大”或“无限小”,不但能保持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而且还能把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生脑中刻下一道难以抹去的“痕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设问、反问,给学生震撼感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引发思维活动重要一个环节。教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对课堂教学和发展学生思维起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可忽略在课堂上引用一两句反问,设问(不需要学生直接回答提出的问题)的优点。在需要引起学生特别注意和思考的地方,精心设计一两句设问和反问,能起强调作用。如反问有:“你们怎能不统一单位就直接计算呢?”“你怎么能漏掉小数点呢?”“你的答案是2/1米,怎么不写成2米呢?”“难道你不赞成他的说法吗?那你是怎样想的呢?”等等;设问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就不变吗?不是的!这个数是零就不行!”“2的倍数都是合数吗?”稍微停顿,教师自答:“不对!2也是2 的倍数,但2可是一个质数呀!”等等。这短短的一句话,无疑让学生在瞬间的思索中以强烈的震撼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记忆。

不要以为,讲这些与课本“无关”的内容只会徒然,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爱因斯坦讲过:“喜爱比责任感是更好的老师。”假若我们有意识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用通俗易懂的、学生喜闻乐听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使难学的数学变得好学,使深奥的数学变得浅显,那么,你将得到千百倍的偿还。

二○○三年七月十二日星期六完成

二○○三年九月十九日送市教育学会年度论文评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学语文:8大修辞手法各个击破,从此你的孩子就是个大文豪
于丹总结语文修辞手法 直接让学生作文拿满分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修辞手法。想要写出好文章,修辞手法必须掌握
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语文老师教你投机取巧:11个修辞法,作文得高分!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生需掌握的修辞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