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俗澧州‖澧州大鼓:艺人风格迥异,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君王将相、才子佳人,忠孝节义、诗书传家,斩妖除魔、劫富济贫……


满城大鼓湘楚风

                       文/易宗明

千年湘楚风,一城大鼓韵。打小就在澧州大鼓熏染中拔节,儿时不如现在多有说书的茶馆,听书得在节庆或红白喜宴上,而且像渔鼓、三棒鼓绝没灵堂之上的丧鼓杀瘾。不管那家的孝堂上,听书的人总都会是推进涌出,丧东一般也会在孝堂外搭上凉棚给人遮风挡寒。澧州大鼓曾名湘北大鼓,初始其实就是丧鼓、孝鼓,说书俗称打书或打丧鼓,艺人也俗称打鼓匠。丧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小调如凤阳歌、姜女儿调、请神调等较多,尤以大送歌郎调最具特色,本嗓小嗓,旋律悠长,听后难忘,内容多是历史故事和劝导忠孝,既长知识又很有教育意义,盛行于湘北及湘鄂边。打鼓匠或站或坐,两手各拿一根鼓捶,击鼓演唱,击鼓动作随曲目唱腔或急或缓,或收或扬,激情飞扬,潇洒自如。

澧州大鼓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澧县艺人至今流传“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清嘉庆年间,澧州落第秀才苏金福因屡试不中,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丧鼓艺术。他利用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改革,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丧鼓的艺术表现力。他后半生致力鼓词,先后改编、创作了《白蛇传》、《半日阎罗》等20多个唱本,为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澧州大鼓大抵经历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阶段,经过艺人们400余年的锤炼和不断完善,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以“澧州官话”为体系的四大流派,即东腔、南板、西调、北路。西调以情节见长,腔板较为激越流畅,转腔圆滑,词不受七字句限制,曲式结构较为灵活,音乐中溶有少量的地方小调。东腔糅进一些荆河戏、花鼓戏曲调,以唱见长,善于抒情。南板创始人即苏金福(1779-1842),唱词结构是七字句,道白以“澧州官话”为主,故又称“官话派”、“一沟儿流水板”,唱腔规范,击奏严谨,音调单纯,对研究澧县曲艺音乐的世袭沿革有着重要价值。北路吸收众家所长,补已之短,其唱腔灵活性较大。

如今的澧州大鼓,分孝堂专用调及说书正调二部分。鼓为木桶、牛皮制成,多用桐油、红漆,大小各别,音色清脆洪亮。唱腔过去一律用鼓点伴奏,节奏极富动感,鼓边音、鼓心音和鼓梆音构成三种骨干音色;唱词都用民间俗语,方言为多,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每段一韵到底,常用韵十个半:天、地、人、和、龙、虎、豹、豺、黄、花、黑(半韵),唱到激昂之处,鼓点就异常激烈。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演唱形式有所改变,说唱中间加吹唢呐,唢呐吹奏一般在段落之间,有大闹台、中闹台和小闹台等规定的曲牌。表演以说为主,说唱相间,说有散白和韵白之分。这样既是说书又带小品表演形式,更加增添了澧州大鼓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后来又衍生出“说鼓”,说鼓有由当地民间小调变化而来,也有脱胎于澧县地方“花鼓戏”的音乐。一般是喜庆的场合演唱,一人打鼓边说边唱,两边各有一人吹着唢呐配合。解放后,更演变出了另一种说唱形式——“对鼓”,由两人各奏一鼓,即兴演唱,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类似相声艺术,由于说唱的内容都是当地的事,表现百姓生活又大多是当地土话且略带粗俗的荤话,很奉合老百姓求俗的口味,故在民间异常活跃。

澧州大鼓如今包含澧州大鼓、澧州渔鼓、澧州说鼓、澧州对鼓、澧州三棒鼓,是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改革开放后,孝堂闹丧的澧州大鼓发展到了茶社、婚庆等其他场所,艺人越来越年轻,女性艺人也越来越多,表演形式已经发展成既有说、学、逗、唱,又融相声、小品为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正调部分共有五个板式,即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每个板式又有不少腔,如一流的“平腔”、“硬腔”,二流的“软腔”、“讨米腔”,三流的“流水腔”、“哈哈腔”、慢板的“大悲腔”、“大颂腔”,数板的“垛子腔”、“吟诉腔”、“告苦腔”等。60年代初,艺人郭祖敦在常德专区首届音乐、曲艺会演中演唱《李定国》获创作奖和演出奖,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派小车接他到省里作专场演出;1986年,民间艺人周子房、李经楚、马丽君代表常德赴省参加“湘曲大奖赛”,周子房演唱的《小上坟》,李经楚演唱的《捕风捉影》,马丽君演唱的《轿夫情》分获创作、表演5个奖项。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中国曲协副主席罗扬看后给了很高的评价,称这才是真正的地方曲艺。2002年,澧县报送女艺人刘静演唱的澧州大鼓《情与法》、《十字歌》两个节目录相带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国曲艺节,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看了非常高兴,并嘱咐湖南省曲协要对澧州大鼓重点扶持和加以保护。2006年,由常德市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在临澧县举办了澧水流域首届鼓王擂台赛,2008于澧县、2010于石门县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鼓王摆台赛,让沉寂了多年的澧水也沸腾起来。

通常,艺人挥舞鼓槌,一会儿山摇地动,一会儿抑扬顿挫。就在鼓点越来越密奏之际,鼓声嘎然而止,鼓槌定格鼓边,纹丝不动,耳边还回荡着余音,艺人又摇头晃脑,身子飘忽不定,夹杂手势表情将书中人物的千般旷达、万种风情演绎得酣畅淋漓,纤毫毕至;满堂听书人眼蓄惊喜,连连称奇,如痴如醉。须臾,鼓声重起,震耳欲聋,艺人将听众的情绪调动得欲罢不能时,便开始制造悬念噱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艺人一个个风格迥异,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君王将相,才子佳人;忠孝节义,诗书传家;斩妖除魔,劫富济贫……他们用泥土味和乡土情,带给满堂听众尤其那些含饴弄孙的老人以无尽的期盼和欢乐。

进澧州——以“城”相见 以“澧”相待》是2010年澧县文化局、澧县旅游局共同编辑出版的一本地方文献,图文并茂。主  编:余长国 黄德武;副主编:龚道权 李志民 马 骅 陈克发;执行主编:易宗明;封面设计:田 劲;封面题字:杜修岳;撰 文:易宗明;摄 影:陈克发 龚朝阳;版式装帧:田 劲  李悦  张文武;责任编辑:胡国勇 段传云。

主编/易宗明| 编辑/黄 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澧州大鼓
石门老人归地府,澧州大鼓来劝亡
澧州大鼓:《魂归故里》原创新作,精彩感人!
澧州大鼓全集视频
孝鼓
澧州大鼓 百听不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