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工作室|耿雪:我想要尽量贴近本真

艺术家张晓刚在《大画家的隐秘生活》的序言里写道:“工作室是艺术家逃避社会忘却死亡的避难所,又是筑梦发呆与上天通话的私人教堂,是心灵自白的反省室。在那里自信、自卑、自大甚至自虐纠结交织,也是痛苦犹豫又不时会有惊喜的试验场。一个真正的工作室应该是最能体现艺术家个人气质的地方,也是艺术家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集中表现的领域。”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莫奈、毕加索、达利、马蒂斯、大卫霍克尼的工作室(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走进工作室',我们来到青年艺术家耿雪位于京郊的工作室。耿雪于2016年获得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同年于北京艺术8驻地创作并举办个人展览,2017年前往巴黎国际艺术城驻地交流。如今的耿雪除了艺术家、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还是一位母亲。跟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的创作空间吧。

12

耿 雪

1983年生于吉林。2007年学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徐冰教授。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涉及陶瓷、雕塑、绘画、影像等不同媒介。2016年获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同年前往巴黎国际艺术城驻地交流。并于北京艺术8举办个人展览。

耿雪在工作室院里

你在这个工作室多久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个工作室用了五年了。五年前,我来贾方舟老师的工作室拜访,当时感觉这个村子很不错,很多美院老师的工作室也在这里,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独立的工作室,于是就开始在这周边打听。

上苑村的小路

有天一个朋友跟我说这边有个院子,不大但是挺舒服的,有两棵柿子树。当时是十月份,我傍晚的时候过来,当时两棵柿子树金灿灿地结满了红柿子,门口还有个燕子窝,院里有个水池,我就觉得特别吉祥。虽然屋子的空间不是很大,但整体感觉很有人情味,有点像丰子恺的画里的样子。于是我就定下来了。

院里的柿子树与入口的燕子窝;燕子窝每年春天都会迎来燕子一家入住,燕子爸妈还会带着小燕子们在院里学习飞行。

原来的空间有点不够用,所以我做了一些改造,可以满足大多的创作需求;如果有需要大空间的作品我会另外再找地方。五年来在这里也完成了好些作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金色之名》就是在这个屋子里做的雕塑部分,之前日本一个陶瓷纪录片邀请我做动画的部分,也是在这里拍摄完成。

《金色之名》创作期间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北京时代美术馆)

旁边有条河,附近就是静之湖,大杨山森林公园,还可以爬山,也有专门的骑行路线。还有集市,老太太们卖一些自己种的蔬菜,比城里买的新鲜很多。这边的生活整体都挺好的,就是离城里远一点。也有美院的老师在附近有工作室,也有不少做音乐和跳舞的艺术家,艺术活动很丰富。

日常爬山

2021年的第一场雪

你日常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我没有一个很固定的工作模式,时间都是混在一起的,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就是上午起来就工作,累了就歇着;可能我比较善于调动能量,当我专注在创作的时候,可以连着好多天都很精神,熬很多夜;如果想休息的时候就连着几天都不工作。

耿雪的画稿

有了孩子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照顾他,上午陪他玩,下午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可以趁机画点画;晚上基本到了十一点以后才能做点自己的事情。最近我在画一张唐卡,每天画到凌晨两三点,六点多孩子醒了我也就起床。这六周在学校带着学生做陶瓷,自己也做一些新的尝试,一些对造型的新的认识,尝试运用到新的作品里。

从小对“美”很敏感的小宝宝,向我们展示他的饼干 鲜花“装置”

成为母亲这件事,对你的创作和思考有没有带来新的启发?

有很多启发,让我看到很多人之初的善和爱,小孩对爱的表达没有障碍,也让我对语言的发展以及人情感与情绪的发展有近切的观察。人早期不是社会性的,非常敏感,与自然和宇宙、与环境保持更直接的联系,慢慢随着人的长大,的确是一个染尘垢的过程,让我们越来越远离本真,其实是一个被规训的过程。

你在工作时有什么固定的习惯吗?

好像没有特别的习惯。我工作的时候挺容易专注的,做陶瓷的时候,或者比较慢又不太用脑子的工作,我会放点东西一边听一边做手中或打磨或细化的工作,不累的时听一些感兴趣的专业书,或者听讲佛经,累的时候就听红楼梦、特别疲惫的时候就听郭德纲乐一乐。算是一个习惯吧。如果一段时间特别累,就坚持做完之后彻底休息几天。

一些陶瓷作品

你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境下会感到更有“灵感”?

散步、游泳、洗澡,放松的时候,或者在大自然里,和自然更近的时刻,还有与人交流时也会因为一些新的东西开启而有灵感。

在工作室附近的山上采果子

你在开始创作前会有怎样的构思过程?

其实我的很多创作都是很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一种感受,通过经年累月的酝酿,突然有天到了那个“点”上,它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不是先有一个新想法,然后再去实施。

长白山系列,2021

最近在画一张七米的水墨长卷,内容来自于我很多遥远的童年记忆,基于想象的心理空间构建而成。从老家的长白山开始,一个火车站开始,到上学的地方,再到童年住过的不同的房子,不同的玩耍的地方,发生的不同的事情。其实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得了,很多的情节是多年的记忆或梦境的一种积累,我把它们都画下来。这个画里都是多年来“我”这个肉身的经验与想象的空间。 

*《长白山》(2021)长卷局部图,请将屏幕横过来观看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这件作品,也是基于很多年的积累——看他的传记、原作,对他诗歌的感受,对他雕塑力量的震撼,以及我自己那些年做雕塑的感受和经验,自己与作品的情感,混合到一起,突然有一天它就自然而然地“降临”了,我就着手去做,做出来自己也挺喜欢的。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2016年在艺术展览现场

也会有好像做什么都很难的那种阶段,感觉自己没有力度去应对现实的复杂,这种时候创作的契机很重要。比如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外界的推动和合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金色之名》创作过程 及 视频截图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性的, 更像是做学问,作品的想法和内容涉及某些领域前人的成果,就去找这个领域的资料,多做一番研究,再回头来检视自己的创作想法,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新启发。反复推敲。

你会有创作倦怠期吗?

好像很少,我总会在心里想着要做点什么。不过我现在没有做大作品的想法,更加专注于画画。

工作室一角

《落雨》2021,矿物颜料画

因为画画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比较方便,可以随时开始。很多时候都是现实在推动我做东西。我带学生的时候会做一些陶瓷雕塑,在家就画点画,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感受、经验和想法通过任何方式都能转化,在北京不方便做泥巴的时候就画画,不方便画画的时候就看书,不方便看书的时候就听书,顺其自然,也挺好。以前我也会着急,后来明白好的作品不是急出来的,有时候可能很努力也想不到,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其实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一些启发,有时候这种启发并不明确,但只要不那么功利地去想,也还是在吸收一种能量。

现在我也不跟别人比较了。学生时代会特别想了解大家都在做什么艺术,从小一直画画、创作,但到底什么是大家认为的艺术家该做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能参加展览——你不了解的时候会特别向外去探索。后来当自己有了更多的经验,自由度也就更大了,就不再去与他人作比较,甚至不太看别人的东西,因为人都会被所见的东西受影响,我想要尽量贴近本真。如果看,也是看一些不是那么流行化的,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学生时代的油画

工作室一角

你是怎样走上“艺术家”的道路?

有一天下大雪,我上初二时,在班级里看着窗外飘落在天地间的雪,就突然对每天埋头学习和考试的我提问了终极问题,我这样学下去有什么意义?我就逃学下山去了,顶着大雪我来到山下的三味书屋,翻看里面的画册,油画、雕塑、中国画,看的无比兴奋和激动,那种一定要当“艺术家”的信念就在心里肯定了。之后就和家里争取了很久,终于被允许来北京考央美附中了,从此来到了中央美院系统从附中到至今任教,在这个“艺术殿堂”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当然也经历了学习和成长中的很多艰辛和磨练。

挑选一件工作室中的物品,讲讲它的故事吧。

这是我为小孩捏的一些陶泥小动物,就是孩子很小时陪他玩玩泥巴,顺手捏出形象和他玩,也是学着古代陶瓷小动物的做法,捏捏弄弄就出来了,比如景德镇早市常见的一些湖田窑宋代那些小动物雕塑,是玩出来的小东西,也只是为着玩儿的。但是这样玩的做出来也很生动有趣,比如雕塑家刘世铭先生做过很多生动的人物和小动物在一起的生活场景,其实都是很直接朴素的做法。

你是如何经历新冠疫情及其带来的各种改变的?它是否有影响到你的创作和思考?

我觉得有影响,国际交流暂停了,这种暂停反而让人冷静和退远观看一直以来西方对我们当代艺术的影响,也促使我更多去回归自己的传统里继续寻找可能性。

工作室随处可见的陶瓷作品

分享一本最近看的书吧。

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他从物理学家的角度,通过量子力学、生物学等各种学科的交叉来阐释生命是什么。里边有很多非常细致的研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完全超出人类的理性认知。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肖怀德老师经常组织一些科学人文与艺术交叉的跨界交流,通过肖老师我接触到了一些科学家,听了些课程,开始了解我从来没有关注过的一些看待生命的角度,他们研究的领域、基因测序与编辑、量子物理、人工智能、脑机结合等等…… 我觉得有限的生命特别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生命、了解自己,不然临死之前会很后悔,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海公子》系列陶瓷作品

现在会觉得自己对生命的看待越来越无知,比如从小到大不断建立那个自我,去努力、奋斗,考大学、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然后你发现生命远远不是这样的,那个是我们被外界影响,不断树立一个所谓的我在现实中的样子,但其实这个“我”,我们太不了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这种了解的迫切程度也越来越强烈。

工作室院里一角

分享一位最近给你启发的艺术家。

徐冰老师的《艺术卡门线》。

我上次去看艺术卡门线展览时,有很深的感受:如果不是跟随过徐冰老师学习过,在很多次讨论中在细微处感受到老师的整体的思想——比如说大多数观众,是不是就容易只停留在对作品的表面理解。上次看完展览也是有一种从来没有的冲动,想写一篇文章,但是我知道我是一定写不好的,无论怎么写好像都会片面,除非用一种和作品同等的艺术的方式去写,但也是我不能完成的……作品本身是很难用理论来概括的……

展览海报

“艺术卡门线”展览里有很深的内容,我觉得是老师很新的一个进展,这个新不是在于火箭发射,不是在于与前沿的科技结合,而是在艺术的表达上……我很喜欢里面在戈壁等待日出的那个影片,在戈壁等待的夜晚,月光和火光,还有期待的日出之光,这些光比在任何时候都更微妙和重要。影片中的一些诗句在这里特别有感觉。如果是直觉概括一个字来形容那个展览,我会在头脑中很强烈的蹦出“诗”这个字。我有个师兄孔希说:在徐老师新的作品里仿佛看到人类历史、艺术,时空打开与超越的面向。某种很“原始”的能量那么轻盈、质朴具体。有中国人看天地与人、有宇宙视角去看人类。确切的惊叹和感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我们邀请了七位女性,让她们来谈谈什么是酷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写给“景漂”
孙鸥:我的创作均是“有感而发”
霍蓉工作室艺术家:老羊
用20年、所有积蓄造原始的艺术村落 | 在当代做陶渊明值吗?
耿淑芳陶瓷艺术作品欣赏_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