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语音版

孔飞力,出生于英国伦敦,著名汉学专家,费正清的得意门生。曾担任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明系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中心主任,以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而蜚声国际学术界。

孔飞力被认为是美国第二代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学术思想上强调“中国中心观”,希望通过中国的史料、中国的文化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颠覆了西方学术界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的传统。
关于本书
本书是孔飞力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超越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其采用了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乾隆年间一场小小的“叫魂案”入手,提出疑问,扫描焦点,继而逐步开拓视野,最终将整个“康乾盛世”的中国社会众生相、官场运作套路以及清朝官僚体制特色一一描绘到位。
在本书中,孔飞力将其秉承的“中国中心观”学术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微观史料选用清晰得当,宏观总结分析大气磅礴。不仅展示了其扎实的治学功底,而且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做出了精彩的跨学科社会历史研究。
核心内容
本书通过“叫魂案”入手,对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司法和官僚系统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当时经济发展但贫富差距扩大,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人们疑心加重并易于冲动;官场腐败,特别是司法系统的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表面盛世繁华之下危机四伏,一个小小的治安案件就可能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依靠高层官员与皇帝的博弈,暂时维持了一时的局面安稳,但无法解决封建统治的根本问题。

一、1768年“叫魂案”的开端和升级
乾隆33年1月下旬,浙江德清乡下修建石桥。一个沈姓农夫,要求修桥石匠将一张写有人名的符粘在桥桩上,用锤子砸这张符,以便帮其发泄私愤。石匠跑到县里揭发检举了沈农夫。沈农夫以涉嫌寻衅滋事、扰乱社会治安罪名被县衙逮捕。
这是清政府官方史料正式记录的第一例“叫魂案”。
从1月末至11月初,各地陆续出现一系列涉及“叫魂”案件。案发地点从浙江蔓延至全国,涉及十来个省市。作案嫌疑人以流动人员为主,作案手段千奇百怪。由于案件过多,最终被上报中央。
乾隆皇帝发现有“叫魂案”的作案手段是偷剪别人头发,这引发了他的高度警觉。他担心“叫魂案”一旦跟剪头发挂上了钩,可能引发汉人对“留头不留发”的痛苦记忆,进而动摇满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中原统治合理性,因此龙颜大怒。“叫魂案”被最终定性为“反叛政治案件”。
二、孔飞力对当时三个社会阶层的分析
1. 社会底层百姓
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百姓生活水平较高,但也必须通过勤奋劳作、精打细算才能维持,万一遇上天灾人祸,就很有可能跌至贫困线以下。
这些百姓世代生活在自己家乡,非常珍惜自己家园的安全稳定。而当时中国其它落后地区的“流民”,不断向江浙地区涌入,激发了当地居民的警惕。
特别是流民当中有一些游荡和尚、道士和乞丐等,不愿意也没能力融入江浙地区劳动生产环节中,有时会以所谓“妖术”混吃骗喝,更增加了当地居民对流民的恐惧和敌意,最终形成了群体意识,产生了集体暴力对抗行为。
2. 清朝政府各级官僚
“叫魂案”刚出现时,江浙地方官员大多选择了简单处罚、息事宁人。但随着此类案件越来越多,不得不向上级汇报,没想到居然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重视。在上级压力之下,地方官员为了迎合上峰指示,大肆纵容甚至鼓励部下制造冤假错案,以显示忠于职守、政绩斐然。
而乾隆皇帝身边几个军机大臣们,深受儒家学说教育,生活阅历丰富。一方面他们不相信“叫魂”这种小儿科把戏,另一方面,凭借其丰富的政治阅历,他们也不相信真出现了所谓实力强大的敌对势力。他们不愿意搞得社会动荡混乱、朝廷血雨腥风,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配合皇帝的指挥。所以他们的选择是:表面上装出积极配合姿态,实际上绞尽脑汁规劝皇帝收手。
3. 乾隆皇帝
“叫魂案”发生时正值所谓的“康乾盛世”的鼎盛期。虽天下太平,但乾隆居安思危,内心有两大担心:一是汉人是否真的接受了满人统治,二是满朝大臣们到底有没有合伙糊弄他。
所以当“叫魂案”跟剪头发挂上钩,引起了乾隆皇帝高度警觉,特别是这些“叫魂案”最初出现在浙江、江苏,那里是以前“反清复明”老根据地。他最害怕有人重新点燃汉人对满人的仇恨,因此决定将“叫魂案”定性为“政治事件”。
另一方面,乾隆皇帝担心臣子们长期沉浸于奢靡生活、习惯了为官自保的套路,他害怕自己在一片唯唯诺诺中被蒙骗、被架空,四处蔓延的“叫魂案”正好给了他一个整肃朝纲的好机会。因此他决定直接督导办案,找理由斥责乃至罢免他不喜欢的官员,从而强化个人权威。
三、“叫魂”事件的和平终结
这场风波的平息,两个军机大臣发挥了重要作用:傅恒和刘统勋。
大学士傅恒对“叫魂”风波忧心忡忡,虽心知肚明,但他不好在乾隆皇帝面前直接戳破。思来想去,搞了个“曲线救国”:一边进一步提升中央对案件的重视程度,另一边要求地方把涉案嫌犯押解至京城,由军机大臣直接会审。
而至于刘统勋,玩的也是“曲线救国”。他坚持把军机处审问纪要塞给乾隆皇帝看,并且刻意塞进大量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案情,希望皇帝自己看出破绽。
铺垫了一段时间后,刘统勋拉上傅恒,跑到承德给乾隆皇帝做思想工作。当年11月初乾隆皇帝回京后,低调叫停了对“叫魂”案的追查,闹腾了十来个月的所谓“叫魂案”,最终彻底平息。
孔飞力认为,这些军机大臣们为了朝廷安定,不惜设法规劝皇帝,不仅要拦住皇帝,还要给他留足面子,绞尽脑汁使用各种套路,可谓左右为难,煞费苦心。这种“柔性约束”是非常不同于西方的一面。
金句:
1. 整个“叫魂案”所谓的幕后黑手,其实正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两种群体性心理:一个是恐惧,全社会各阶级层里不断蔓延的恐惧;另一个是欺骗,渗透了从上到下整个清朝官场、一种心照不宣的欺骗。
2. “叫魂案”本来不过是民间普通的社会治安案件,可大家各怀心思,在三个社会层面的相互作用影响下,逐渐发酵,愈演愈烈,结果造成大范围的社会混乱。
3. 中国封建官僚体制有着不同于当时西方的柔性约束机制。表面上看皇帝绝对集权,但背后整个官僚体系与皇帝间还存在微妙关系,这种均衡使得统治保持稳定。
4. 依靠几位臣子的责任感,能够维持一时安稳,但无法改变封建统治的根本问题。到了慈禧太后当权时代,满朝文武连愿意或者敢于站出来规劝她的人都没了,封建王朝只能走向崩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叫魂案:乾隆与群臣的角斗
《叫魂》这么难听的书名,为什么会畅销?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隐匿在盛世之下的失衡
《叫魂》书评:叫魂,叫出的政治闹剧
1768年,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盘桓
孔飞力《叫魂》:一个皇帝的“作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