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5-3.4-6.4 独立思考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勉励自己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被人当枪使,不要成为乌合之众,不要被别人洗脑,不要只接受观点的灌输等等。

但什么是独立思考?

如何进行独立思考?

立思考面临什么样的难题?

这些本身就值得思考。

首先望文生义,所谓独立思考,就是由自己完成思考这个活动,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指导与帮助,也不受他人的诱导与影响。

但这怎么可能?

我们受制于我们的过去与肉身,我们思考使用的语言是学习来的,而不是自己独立发明的,我们身为人会有人的本能,会要求生存,求繁衍,求安全,求尊重,直到想要超越,想要自我实现。

这些过去,肉身的限制不就是外在,他人的影响?

所以,需要对什么是独立思考进行修正,并不是绝对的独立,而是相对地独立,譬如面对一个问题,先不是去询问他人怎么思考的,而是问自己是怎么想的。

但自己是怎么想的,这重要吗?自己想的就一定正确吗?什么叫正确?是否凡事都有正确,错误的区分?

我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自己很重要;但有时自己怎么想的,对于外界远不如自己怎么做的更重要,更多时候,自己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对于外界其实可有可无,无足称道。而且对于自己怎么想的是否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本身的信念其实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的思考与行动。

如果相信自己想的当然很重要,也许会更认真,慎重一些,更力求准确,公正一些;

而如果相信自己想的无足称道,也许就会更随意,轻率一些,更肆意妄为一些,更自私自利一些。

这让我想起毛泽东的一首诗,我第一次看到是读孔庆东的书《47楼207》这本文集,其中有一篇谈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赏析他写的诗词,其中有两首,一首是《咏蛙》,另一首是《送纵宇一郎东行》,都让我印象深刻。

自己想的当然不一定正确,也需要审视,需要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思考。

所谓正确,我想大概就是事实层面符合实际,价值层面与自己一向倡导的一致,行动层面能够达成想要的效果,能够促进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但也许这三个关于正确的标准本身就不一定一致,符合事实的不一定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很多人会忽略,扭曲甚至捏造事实;价值判断非常多元,关注哪一点,突出哪一点都影响深刻,常常此一时彼一时也,以前以为稳固不受影响的价值,随着事情的进展,可能受到影响,形成新的压力,所以不能僵化,教条。

当然不是凡事都有正确,错误的区分,还有许多事处于无所谓状态,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只看个人的喜好,彼之蜜糖,我之砒霜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更有许多事有许多的方面,某些方面我们觉得正确,某些方面又觉得错误,更复杂的是许多事不可能是完全透明的,譬如他人行事的动机我们就无法观察清楚,而只能观察到行为,进而揣测其动机;

而世界上事情的发展,存在好心办坏事,坏心成好事的复杂情况,交错复杂,而我们评价上又往往既论心又论事。

再回到什么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当别人的跑马场,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大众,而是独自自己展开的思考。

独立思考本身也需要经受检验,避开了某些陷阱与错误,并不代表自身就是正确,只是也许离正确更近而已。

而这种检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批判性思考就是核验事实,澄清价值,量化分析,比对标准,就是有证伪的意识,认识到没有绝对的正确,重要的是了解适用的范围;

是要克服确认偏误!

不是不停地论证我为什么正确,而是思考怎么证明我的假设错了!

我们的思考方式更偏向律师机制,常常是立场先行!

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呢?

首先看看什么不是独立思考,或者说什么是独立思考的反面:

1,权威思考

相信专家,相信领导,相信长辈,相信父母,相信位高权重者,相信成功者,相信亿万富翁,相信圣经,古兰经,论语,金刚经,相信科学家,相信医生,相信百科全书,相信印在书上的文字........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想见的权威。

与独立思考差别最显著的就是权威思考,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权威怎么说。

我们头脑中充斥着权威的声音,他们已经内化到我们的信念之中,成为我们的共识,成为类似基因一样的模因。完全摒除这些声音,其实也就是摒弃文明,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甚至可以说很愚蠢。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呢?

因为权威给出的是原则,是理论,是示范,是案例,

而我们面对的是应用,是生活,是体验,是自己的人生。

而且重点在于相信的程度与方式!

是将权威的判断当做参考与启发,还是当做不可辩驳,不可争论,不可违背的真理?

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是教条主义,两个凡是?

是相信名头与吹嘘,还是相信实实在在的过往业绩,是真正可信的人?

是相信第一个专家说的,或者相信听起来最让自己舒服的专家说的,还是兼听则明,多听几个不同的专家意见,听意见不同甚至听意见相反的专家意见,甚至让他们彼此讨论,辩论,与他们相互交流一番?

我个人觉得瑞.达里奥的做法可资参考,万维钢老师对《原则》一书的解读也特别深入,核心的三个词:

激进地开放头脑

synthesize 综合

真理追求者

以前咱们听历史故事,如果一个皇帝能够虚心地纳谏,忠臣批评他他不翻脸,那就算是好皇帝了。“激进地”开放头脑,可不仅仅是别人给我提意见我不翻脸,而且是别人不给我提意见我就难受。

这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开放。你得总是担心自己看问题没看全,总是觉得是不是有更好的选项你不知道。做重大决策之前,你总是想方设法把所有相关信息都拿过来……这种心态才是激进地开放头脑。

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庸》里的两句话,“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不是说什么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谨慎小心不做坏事那种“慎独”,而是说常常担心有什么东西自己不知道,要主动寻求知识。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得引进一个英文单词,“synthesize”。这个词大概翻译成“综合”,是中文世界很不常用的一个意思。Synthesize 的意思是你主动去调研所有相关的知识,然后自己做一个综合判断。

你可能看过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提到最高层次的阅读,就是这个 synthesize 的功夫。这是完全主动的阅读,你要找来各种相关的书放在一起读。(所谓主题阅读

达里奥这本书里一说决策的事儿,synthesize 这个词就要出现好多次。你对某个问题感兴趣,不是读一本书、听一个专家说完就听风就是雨,你得全面考察各种意见。

但是听取意见也不是谁的意见都听。

达里奥有两个标准。

第一,这个人一定要是 “可信的”。

“可信”有个硬指标,要求这个人在相关领域中至少有三次成功经验。

第二是这个人得善于保留跟别人不同的意见。

一般人争论问题常常陷入两个误区。一种是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故意跟别人争。另一种是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故意说跟对方一样的意见。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在为了感情而争论

真理追求者可不能这么争论。

咱们举个达里奥自己的例子。几年前一次体检,医生发现达里奥食道里有一个病变。医生说,这个病变很有可能导致癌症,而食道癌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基本上他的意思就是你可能很快就要死了。达里奥非常震惊,但是表现还是比较平静。

然后他就进行了 synthesize。

他自己这个医生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这已经是美国最牛的医院之一。但是达里奥去请教另一个很牛的医院的一位医生,却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那个医生说你这个病可以治啊,要做一个大手术把食道和胃的一大部分切除掉,而手术的成功率是90%。

达里奥一听两个医生的观点如此不同,就干脆让他俩一起聊聊,开一个三方的会议。然后他就目睹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两个医生一个说要保守等死,一个说要做大手术,但是他们并没有吵起来。两人很有职业风度,整个会议中尽量地交换了看法,寻求共识,最后还是保留各自意见。问题并没解决,但是达里奥对自己的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然后达里奥又找了第三个专家。第三个专家给的意见居然是你这个病很好治,只要你每三个月到我这里检查一下,病变要是长出来,我用一个设备深入你的食道把病变刮掉就行了,效果跟你做大手术的是一样的。

达里奥索性又找了两个医生,这两个医生都比较同意第三个医生的看法,而且他们建议先拿个设备深入食道,做个切片检查,看看到底有没有癌症。

Synthesize 到这个程度,达里奥心里基本上就有谱了。现在有三个专家的意见一致,而且他们提出的方案显然风险最小。

结果一做切片检查,达里奥的食道里根本没有什么病变,完全是虚惊一场。

这件事的教训难道不是很深刻吗?这些都是世界一流的专家,居然对一个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做什么重大决策之前,我们还真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啊!

|由此得到

1. 你得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2. 你得非常清楚自己的弱点。

3. 你要激进地面对现实。

我们从英文世界引进了两个词:ego 和 synthesize。

下次再有谁固执己见,你可以问问他是不是有个特别大的 ego,需要学学 synthesize。

普通人做事总是把“不伤害自己的感情”放在首位,一天到晚担心这个害怕那个,特别脆弱。

如果一个人能克服这些弱点,明确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他就会非常坚定,对生活就有掌控感。

----引自万维钢 精英日课 对《原则》的解读

真理追求者

不怕伤感情,没有大的ego(坚信我是对的的我执)

2,惯性冲动

与独立思考相矛盾的另一种做法是遵循惯性,听凭冲动,拍脑袋决策,还以为自己在思考。

觉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动脑思考也很耗费能量,所以我们大多数时候的生活状态其实是被惯性驱动,被我们养成的习惯,社会的传统,文化的传统等惯性驱动。

有时完全不自知,有时虽然知晓,但形格势禁,觉得随波逐流就是最理性的策略,缺乏突破的勇气与决心,舍不得瓶瓶罐罐,缺乏长远的眼光,只是贪恋无常中一时的欢愉,当这些欢愉消散后,又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救。

独立思考有时就需要打破这样的惯性,克服惯性带来的冲动。

而是追问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追问从来如此,就对么?

当然,打破传统,破坏常规的行为不一定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也有时往外泼洗澡水时,连同坐在浴盆中的婴儿一齐倒掉;

有时斩杀恶龙的勇士自己成为恶龙!

凝望深渊也被深渊凝望!

这些都是可能的,甚至是经常发生的结果!

3,独立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

刚愎自用

重新发明轮子

刘润老师经常说这个观点:

他看到许多企业家自鸣得意向他说自己的独创之见,就忍不住想建议这位企业家多读些书,因为许多概念,模型,前人都已经做了精要的概括,说得还特别好。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独立思考有时是吃力不讨好的过程。

尤其是如果独立思考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不只是享受思考的乐趣,不只是记录生活的经历的时候,有时找准专家,善于识人用人是更靠谱的事情。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庆功。庆功宴上,刘邦让众臣畅所欲言,说说他为何得天下,而项羽为何失天下?一时众说纷纭。刘邦则颇为得意地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我主要是胜在用人上。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

指挥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取天下的原因。


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一番妙语,说得群臣口服心服。善于总结,也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读书其实有些像用人,我们在大多数方面都不是专家,但我们可以将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激发自己在自己的领域做出贡献。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的

容易偏激,孤僻

钻到自己独立思考的牛角尖中不能自拔,可能走向偏激,孤僻的反社会之路。

恐怖分子吸纳新的成员,传销组织发展新的下线,都特别注意在一个隔绝的环境进行洗脑,不断加强某一些神经回路,消除其他的异样的声音,让受众顺着他们的逻辑进行独立思考,最终得出他们想要受众得出的结论!

总之,独立思考很好,但还不够好,还需要辅以开放思维,需要激进地开放大脑,学会克服自己的ego,进行synthesize,辅以批判性思维的元认知,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很多人的2018必读书单里都有这一本?
微精选
惯性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于你会把错误当真理而浑然不知
独立思考
惯性思维会给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
摆脱毛毛虫效应,不做悲剧的“跟随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