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四圣心源》之“中医理论与哲学的界限”

大家好!我是佰草轩!

我在揭秘《四圣心源》之“序言”中提到学习中医首先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上两讲已经把“悟性思维”和“中医专业术语体系”问题讲完了,今天谈一谈第三个问题:关于“中医理论与哲学的界限”问题,我在这里首先要提示大家注意,以上三个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讲解中不断提到,希望大家把以上三个问题的文字(或录音)保存下来,以便于对照思考。

为什么要把中医理论与哲学的界限当做一个问题专门来说一说?

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常把这两个理论体系混淆起来,从而对学习中医理论和辩证论治造成一定的困惑!

比如中医把“阴阳五行”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这个理论源自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系辞上传》一书中又有这样的描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这个“一生二”和“是生两仪”中的“二”、“两仪”在中医理论中就称为“阴阳”,“阴阳”的基本哲学含义,与“二”和“两仪”是完全相同的,都具有互为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基本特征,但“阴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专业术语”或“专有名词”,它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明确的含义,就像我在《揭秘四圣心源》之“中医专业术语体系”中所表达的思想一样,我们在研究中医理论过程中,不能把“阴阳”这个概念与其他相类似的概念相混淆,否则就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阴阳”这个概念不能在其他地方使用,我们只是强调:“阴阳”这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使用和在其他地方使用,其含义是有区别的!尽管它们的哲学含义是相同的,但也要加以明确区分。

下面我们说一说中医理论中的“五行”,“五行”之中的“木、火、金、水”与“两仪生四象”当中的“四象”,其哲学含义是一致的。但“五行”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与“四象”就有较大的区别,“五行”作为一个中医专业术语体系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其特别的丰富含义,一方面它蕴含了“四象”的哲学含义,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医的“阴阳”概念相联系,所以,“阴阳五行”构造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框架,我们在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辩证的时候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稍有不慎就会滑入“误区”。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基本上可以看清楚中医理论与哲学的界限了,从“阴阳”这个概念产生的那一刻起,中医理论与哲学理论就开始分清了界限,我在这里所说的“界限”是一个边界的意思,万万不可把它理解为:两者从此以后就毫无关系了。

上面我讲的比较抽象,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有没有文化基础,大家都对“寒热”、“虚实”都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对中医理论中提出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都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原因在于大家生活在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使大家普遍具有了理解以上养生治疗法则的哲学基础,这也说明哲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会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提示各位网友,在生活中我们所能理解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养生治疗法则,大多数都是在哲学层面上来理解的,这也给大量的保健滋补品泛滥成灾提供了广泛的生存土壤,因为大家好理解、容易接受。

但当出现身体“虚不受补”、“寒上加寒”等情况时,就只能求助于中医专业术语体系来加以解释和辩证,所以没有中医理论基础的人,就很难理解中医提出的:“以通为补”、“真寒假热”等治疗法则及辩证描述,这是我们要区分中医理论与哲学界限的现实意义之一。

这还不够,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需要说清楚。

在学习研究中医理论这个层面,如果分不清中医理论与哲学的界限,就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明明是在学习中医,但学了一段时间后,似乎大彻大悟了,哦!中医没什么难的,讲来讲去就是说的“阴阳”嘛!可是遇到具体病症,用五行相生相克辩来辩去,总是辨不出个所以然来,总是在打转,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就是说明这位学友在开始的时候,一脚踏入了中医的门槛,但慢慢的、在不知不觉当中,不慎又“滑”了回去,又进入了大众朴素的哲学理念范畴。

其二,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黄元御《四圣心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例如:把黄元御的理论理解为“一气周流”、“圆运动”或者“圆圈理论”等等,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再用专题或者直播的形式进行详细说明,今天先说重点!

前面我已经说过,中医的“阴阳五行”蕴含了“两仪四象”的哲学含义,并且一定要以“两仪四象”的哲学含义为基础,这个基础不能丢!“五行”与“四象”有什么区别?从字面上就已经告诉你了,“五行”包含了“运动”的意思,而“四象”就没有,所以中医的“五行”已经内在的包含了“运动”的本义,而“一气周流”也好、“圆运动”也好,只是对“五行”的运动本义以一种通俗的方式进行了表述,但却抛弃了“四象”的哲学含义,把基础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一气周流”为例,“一气周流”是说:“五行”是人体之气运行在不同时点的表现形式,或者这样说:运行在东方表现为“木”、运行在南方表现为“火”、运行在西方表现为“金”、运行在北方表现为“水”,大概意思就是这样。问题就出在:按照“四象”的哲学含义,木、火、金、水这“四行”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先后之分,所以也就不存在“一气”按照次序“周流”的问题,所以,你如果认为“五行”是“一气周流”的结果,那么就是抛弃了“五行”的哲学含义。

清朝末年四川出了一个名中医,名字叫郑寿全,字钦安;人称“郑火神”。郑钦安精通岐黄仲景之学、起沉疴于桴鼓之间而名噪西南各地;一生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等三部著作传世。他在《医理真传》序言中这样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又说:“余沉潜于斯二十馀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

郑钦安可谓是中医临床大家,通过行医临床实践而感悟“人身阴阳合一”之道,这是医道一途。

黄元御则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从精研中医医理出发,而后效验于临床,在较短时间内而成为中医理论大家,这又是医道一途。

我们在以后学习黄元御《四圣心源》一书,必须了解黄元御研习中医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临床实践特点,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把哲学与中医理论的关系问题搞清楚,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讲座的内容,我会在“佰草轩”公众号同步推出语音讲座的文字版,各位网友可关注“佰草轩”公众号,或者搜索汉语拼音全拼baicaoxuan100加关注即可!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理论“去传统化”是大势所趋
马骁:中医理论“去传统化”是大势所趋(看中医的摩登之路)
观点| 医易学研究概述
阴阳五行哲理充当医理可能是导致中医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中医兴衰论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您想了解吗?看完这期内容就明白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