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穿越闽都六十年——老福州居民生活实录


林 山

这是1956年到1958年期间,福州城里一个家庭的每日收支流水账,它真实记录了60年前福州城里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

两本《日清簿》

日清簿是过去商家使用的营业流水账。有的家庭也记收支流水账。每天一笔一笔的收入和支出,用毛笔认认真真书写记录。两本《日清簿》,一本封面写着:“1956年4月15日起,杂记”,记录到同年的9月30日。另一本封面写的是紧接着的“1956年10月1日起”,记录到1958年7月30日,两年零三个半月,一天不落,记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具体开销情况。

翻阅《日清簿》,有许多很熟悉的词句跃入眼帘:“鱼肝油”“鸡蛋糕”“线面尾”“洗汤”……这些家常食品、日常活动,一直伴随着福州市民的生活。

当然,也有许多东西的名称不易看懂。比如,这里记账用的数字和计量符号。

《日清簿》封面

《日清簿》数目字用“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记录

《记工识字课本》

先说说记账用的数字和计量符号。《日清簿》数目字用“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据说这是阿拉伯数字传入以前,我国传统的商业数字符号。这种符号,如果不认识,就像是天书,要“破解”才能明白。1956年“闽侯县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编的《记工识字课本》,第一课就是汉字数字从一到十,与阿拉伯数字、记账数字和大写汉字数字的对照表,一目了然。

谁家的流水账

《日清簿》没有署名,没有印章。很好奇:记账人是谁?干什么的?住哪里?家里都有什么人?日子过得怎么样?

收支中记载有他经常收到“傅群、惠”(可能是儿子)的汇款,和“丙”等看病的记载。但是他姓甚名谁(可能是姓傅),不得而知。退而求其次,看看是干什么的吧。

《日清簿》记载1958年的“二月十日,即农历12月22日,航运管理局开养老谈心会”。他应该是省航运管理局的退休人员。

《日清簿》1956年4月16日记录:“来四月份工资44.75元”,看来他原来是航运管理局的正式职员,每月15日领工资。根据当时颁布的工资标准,他的工资水平相当于七类地区、专业学校高中毕业转正后定的行政24级,接近部队排级干部的月薪46元。

《日清簿》1956年6月14日:“来养老金22元3毛7分。”就是说,他启用这本《日清簿》才两个月,就退休了。养老金,也就是退休金,恰好是工资的一半。

他住在哪里呢?《日清簿》1956年4月17日记:“付房租(三月份的)3元。”可见,他没有自己的房产,是租房子住。1958年6月1日:“厝租入银行摺,每月应交5元。”他是航运局的职工,房租是通过银行交付,很可能租的是公房。根据他开支中有“出城车费”“往东门车票”“西门车票”“往台车票”“新店车票”“西湖车票”以及1956年11月13日的“本街设市”等等来判断,他应该是住城里,大概在南街。

量入为出过日子

《日清簿》的“夹墙”,也就是折页中间,时不时会夹着一张纸,不注意还发现不了,让人联想起孔府的“鲁墙”。这“纸夹墙”中有一张纸,写着:“1956年10月起至1957年10月底止,13个月。大来170元,去134.21元,留用35.39元。二来257元,去4元,留用265元。自338元。三合538.79元。”这是他的年度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大”可能是指他的大儿子,13个月,总共汇回170元,而花在大儿子及其孩子身上的,有134.21元,他能用的35元。“二”可能是他的二儿子,估计收入比老大高,而且负担也轻,所以共汇回257元,基本上都由他支配使用。他自己虽然退休了,退休金还是蛮高的。父子三人一年13个月收入,可供他支配使用的有538元多,在当时福州居民中,应该算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了。

从看病来说,他本人可能享受公费医疗,因为没有他自己看病的开支。不过家里人生病,还是得自掏腰包,《日清簿》中有“药超出(丙用)2.8毛”“药超额4分”“惠卜(挂)号,医,3毛”“惠药,5.2毛”“萱孙挂号1毛、药2剂2.6毛、车票2分”“幼波端病1元”等等记录。

跟医疗保健和卫生有关的开支还有:“消毒费3毛”“洗卫生酒2.4毛”“六六粉1.2毛”……六六粉是农药,是中等强度毒性的杀虫剂,那时候人们喜欢买来除虫消毒,用它消杀跳蚤与虱子什么的。现在,虱子很罕见了。

他还买公债,要么有投资意识,要么是分配买的。1956年4月17日记录:“公债(居委会首月)2元”,5月15日“公债1元”,10月3日“公债支回3.52元”。我国从1954年开始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属国债的一种。1959年全国性公债停止发行,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

有一张“夹纸”记着:“1956年10月用,米53斤,7.3元,又4.6毛;柴,3.6元,又4.64元;炭,5斤,2.6毛;房租3元;牛奶3元;生油1斤,6.8毛;虾豉油1.8元;石油6毛;粉面4.25元;添置13.91元;续当7.26元;什用6.73元;点心2.17元;菜等1.34元。”统计一下,总支出61元。而当月收入记载有:公债支回3.56元,傅群来25元,退休金25元,补4个月14.5元,合计收入68元。收支平衡有余。

“夹纸”上的记录可看出收支平衡有余

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日清簿》中最主要的开支记录。

福州居民当年买肉是凭条凭证的,所以《日清簿》有“肉半斤,居委会条,头次,3.3毛”的记录和“猪肉1斤,6.6毛”一笔。后来就改凭证买肉了,“换肉证2毛”,说明猪肉供应证比较重要,工本费要2角。

在主食方面,“夹纸”中有张纸记着:“1956年10月,米53斤,7.3元,又4.6毛。”一个月53斤米,差不多是两个成年人或者一个大人两个小孩的定量。加上面食和副食品,这可能是个三四口人的小家庭。

记录买面食有“切面,2斤,4.8毛;线面1斤,3.8毛”“线面尾4.2毛”“兴化粉1斤2.6毛”“山东粉,2.3毛”等等,还买“地瓜米22斤2.5毛”。现在福州人还常买这些东西吃。

《日清簿》中关于食品开支的记录

《日清簿》启用的第二天,食品开支是:“猪油四对2毛、月饼四对2毛。”“对”,是福州方言“块”的谐音。猪油,是猪油糕的省略记法。那时候,一块猪油糕或月饼,都是5分钱。现在一块猪油糕1.5元或2元。月饼的价格就说不清了,从几元到几十元都有。

过去福州“观我颐”的猪油糕油足味香,糯性强而不黏,入口易溶。可以当饼吃,也可以用开水冲调,香甜油润。《日清簿》还有买“福清饼5对1毛、正顺饼3对9分、光饼6对1.2毛”。正顺饼,是征东饼的谐音,比较大,一块3分钱。福清饼、光饼小一点,一块2分钱。

还有“葱包2块1毛”“鸡蛋糕7毛”“芋粿5分”“菜头粿1.5毛”“春饼1斤2.6毛”“肉丸1斤3.2毛”“粽5个1毛,碗糕8分”“杏仁酥1毛”……非常熟悉啊,几十年了,现在我们依然吃着这些富有闽都风味的糕点,只是价格当刮目相看了。

除了糕点,记买点心的有小吃“燕丸2毛”“元宵丸1.2毛”“点心,鱼丸二粒1毛”。鱼丸是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还有“扁食1.5毛”。

福州风味小吃是讲究品牌的,所以在10月23日有“点,衣春扁,1.5毛;塔巷鱼丸,1.5毛。合3毛”。9月30日(国庆前夕)“点心,居会值班,1.5毛”。估计是轮到居委会节日值班,点心吃的又是“衣春扁”。

1956年5月6日记载:买肉、淡菜、花蛤、鲜带鱼、油条,共花1元7角5分。超过日工资收入,生活水平蛮不错的。

油条是福州居民早餐桌上的常客,1条3分钱,2条5分,在《日清簿》中频频露面。不过,有时候写成“油扎粿”,用的是方言俗称。

早餐和油条搭配的还有“鐤边蛎饼1.2毛”“蛎饼1块5分”“香干1块1分”“肉绒1毛”“豆腐八匡5分”等等。肉绒,现在多称肉松,是福州的特产。豆腐是家常菜,据说到外地怕水土不服,可以先来个豆腐吃就没事了。豆腐摊位,上面有正方形框格,买几框豆腐就划几格去。福州的早菜,叫“早配”。还有“菜埔4分”“大头菜9分”,高档一点的有“珠蚶4两1.1毛”。现在珠蚶好像见不到了。

水产海鲜日常吃

滨海临江的福州人很喜欢吃水产海鲜,从《日清簿》看,几乎天天都有买有吃。

水产中,闽江的蚬子,方言称蟟仔,是福州居民的家常菜。过去有句话:“无钱人天天蟟仔菜,有钱人日日鸡鱼肉。”当时蚬子1斤也就一两分钱。

海鲜好吃也不贵。如:鲜瓜1.2斤2.4角、炊鱼半斤1.8角、白力鱼2角、鳗鱼1.5角、马加鱼1.1角、丁香9分、蟹仔2个2.9角、义带(咸带鱼)1.6角、(鱼奇)3分、鲜带2.6角……比较特别的是1956年7月16日的“买鲎”。鲎是福州特产,披甲戴盔、剑拔弩张的史前物种,现在是受保护的了。

猪肉凭证供应,猪的其他部分可能好买些,如:“猪舌1个7毛”“猪血半斤1.1毛”。《日清簿》还有买“番鸭1.4斤1.2元”,以及鸭蛋1粒8分,鸡蛋1粒6分,皮蛋1粒9分。那个“破蛋3个1毛”的记录,体现了闽都人家勤俭持家的传统。

现在吃菜强调多吃青菜,是从保健养生考虑。过去吃青菜,主要是因为便宜。《日清簿》记载的蔬菜品种和价格有:油白菜6分、温菜(空心菜)4分、蚕豆1毛、旗菜5分、花菜6分、芥菜3分、浦林(菠)菜4分、鲜笋8分……

在佐料上,盐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日清簿》记载“买盐1毛”“买盐8两半7分”,这个8两半,就半斤多一点。还有“番薯粉1斤1.5毛”“糖板14两,7.5毛”。

在营养品开支上,过去品种比较少。1956年5月17日买“牛奶,四月份,2.4元”,这是订一个月牛奶的钱,一天8分钱,一瓶。过去牛奶是凭证供应,分短期、半年和长期的。他应是长期的。1958年5月20日记:“牛奶20天2元,移证3分。”只有长期的证,才有移证之说。还有就是1958年5月30日,记载“本日饮鱼干油”。

在水果方面。购买的水果和价格有:“龙眼半斤1.4毛”“龙眼2毛”。龙眼上市,他一次也就买个半斤一斤的,比较节俭。还有:无花果2.5角、柿子4粒1角、栗子1斤4角、鲜柑1角、柑1粒3分、甘蔗2角、枇杷1角、尾梨5分……看得出,虽然福州四季瓜果飘香,但他是把水果归入“奢侈品”,一次只买一点,过过瘾。

说到饮料,那时候非常简单。《日清簿》记载的饮料和价格有:“香片1毛”。香片,就是茉莉花茶,福州特产。“玫瑰茶叶1.3毛”“茶叶1斤2.44元”“甘和茶8分”。另有“糖果5分”“话梅3.4毛”。有一天专门记“冰棒1毛,若冰”,估计是给小孩“若冰”买的。

文化娱乐挺丰富

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有“学习簿1毛”“扫盲学费4毛”“缴扫盲书钱,7.9毛”。退休的职员,应该不用扫盲。看他的文字,是念过“人家斋”(私塾)的。可能是他家里人交的扫盲学费。而“简化字簿7分”就是他自己要跟上社会的潮流用的了。《日清簿》中,他写的大多是繁体字,有一些简化字,还有他自创的简笔字。1956年10月1日起用的第二本《日清簿》,第一天就有“数簿,100页,4.6毛”,应该就是买这本《日清簿》的。还有“曲本2.5毛”“周报5分”“日历2.3毛”等。还有就是“相片2毛”和“照相,8毛”,后者可能是一家人的花费。

娱乐方面,他喜欢看戏,当然是闽剧,都是当时著名的戏班演出。1956年8月14日“补12晚戏票5张,1.35元”,是陪在外地回来的儿子一家去的,自己平时是一个人去看戏。比如:“剧券,光荣院,赛天然,3毛”“赛天然剧票2.5毛”“早场剧票1毛”“复兴票2.5毛”“复兴早场票1.5毛”“三赛剧票2.5毛”“四赛剧票2.5毛”“文庙看剧,日夜门票,1.4毛”“晚文庙剧票5分”。偶尔,也去看电影。如:“电影票1.2毛”“电影票,居会,2.2毛”“电影票1.5毛,剧票2毛”。

主人公颇有雅趣,从《日清簿》上记载“字画2张,2.4毛”“木胡1.5元,琴线1.5毛”“横笛1把,8角”“漆器2件8.15元,玩物8件1.31元”等等,就可想见一二。

闽都的“老汤”

福州自古就有浓郁的温泉文化。他和许多老福州人一样,非常喜欢泡温泉,也是一个地道的“老汤”。《日清簿》隔三岔五就有“洗汤8分,车票6分,合1.4毛”“洗汤1.3毛”“洗汤等1.9毛”“洗汤等8分”“洗汤2毛”“冬节,洗汤”“汤点车2.4毛”“洗汤2.4毛”等记录。“福龙泉洗9分,点心等1.3毛”的福龙泉,是福州老牌的澡堂。他经常去东门洗汤,那是福州的温泉集中区:“洗汤,去东门,1.4毛”“洗汤8分,往东门车点,1.6毛,共2.4毛”“洗汤9分,东门车票1毛,伴(拌)面1.5毛”“洗汤9分、鱼丸1毛、车票1毛”。原来洗汤容易肚子饿,要吃点心的。

除了洗汤,个人卫生方面还有“剪发1.5毛”“剪发一次1.7毛”,好像提价了,好在一个多月才剪一次。

快乐过节庆

平时过日子,平平淡淡,他也喜欢逢年过节不一样。1956年11月9日,记载:“即十月初七,生日。面2斤、芋半斤、蚬子2分、油菜5分、玻璃1.5毛、点心1毛、太平5毛、豆付(腐)2分、洗汤车票计1.4毛。”这天,他也买鸭蛋,但记录是买“太平”。福州人过生日,都要吃长寿面,也就是线面,本人还要吃两个鸭蛋,谐音“压乱”,寓意太平。家里其他人各吃一个鸭蛋。主人公当然少不了要坐车去洗汤,清清爽爽过生日。

旧票证

1956年4月17日,买“月饼”,说明他喜欢吃糕饼,月饼不一定要中秋才吃。6月9日是农历五月初一,准备过端午节,买了“生仁、术米、蒲艾、粽叶草”,包粽子,挂蒲艾。6月13日注明“瑞(端)午”。那天是端午节,买了“糖、黄烟、香烛、花、荷叶包、香菇、粉干、肉、鱼、猪肚、淡菜、春饼、豆芽、葱、烧酒、花生仁、红枣、油条。共4.6元”。非常丰富,民俗味又浓,真是过节的样子。

9月19日,中秋,买“香烛、花,老酒、高粱”。前一天就买了“中秋饼10块5毛”。12月22日“冬节,羊12两,6.2毛;洗汤车价1.4毛”。1957年元旦“东门车票1.8毛,味和点(2人)3.6毛,看显微镜8分”。这个显微镜,不知道是不是“西洋镜”。1957年元月31日:“是旧历元旦,香糕4对(午点)2毛,鼓山车票二人,8毛。”1958年2月18日“本日春节,气(汽)车票1毛,西湖展览券3分”。登鼓山、游西湖,是那个年代福州的经典旅游项目了。

1958年4月5日:“清明日,清明粿1.2毛,肉3毛,义肉5毛。”6月20日“明日端午”,买了蛤、蛏、蚱血(海蜇红皮)、温菜、燕皮、切面、粉干、春饼、白粿、膏粱、荔枝酒、圭(鸡)老、皮蛋、虾干、香菇木耳、肉皮浮、猪、鲜圣、豆芽、盖兰、太平、珠蚶、鲳鱼、香烛、目鱼、粽、葱等,共6.87元。乖乖,要摆满满一桌啊。

满载记忆老物品

《日清簿》记载的日用品有:“肥皂1对2.1毛”,标明是“工农”牌。“固本肥皂,2对,4.6毛”。现在人家用洗涤液多了,但是还有人用这种肥皂。

“洋火2盒4分”“自来火1包1.5毛”,都是火柴,叫法不同:“洋”是指外来,“自来”是说一划火就来了。“石油1斤2角”“煤油1斤5.5毛”“柴14把,抽(挑)工2毛,3.52元”“煤炭半斤1毛”“煤炭20斤4.6毛”“煤仔50斤1.15元”,都是家用能源,很少电器。“柴配1毛”,引火用的。“炭冇5斤,2.2毛”,冇,是空、虚的意思。木材闷烧成炭,烧透了,放炭瓮里捂灭,就成为冇炭,易燃着但不经烧,也是引火用的。

“被针3分、棉线6分”,这是自家缝被子,福州话“搭被”。“扫手3毛”,扫帚谐音写成扫手,是做卫生的。“洗衣桶1个2元”,那时都手洗衣服,还没有洗衣机。

更多的技术活,是请专门师傅修理,现在叫“购买服务”、请钟点工。《日清簿》记录了一些当年福州的老行当和行情:“修理厨具2.5毛”“修理表5毛”“修理钢笔2.9毛”“修理石磨工钱3毛”“挑水20担1元,每担工4分”“修理鞋5分”“串鞋工2毛”。串,穿,纳鞋。“补伞工2毛”,伞是油纸伞,不小心搞破了,就要请师傅用棉纸和桐油来补。

日常生活还购买:“炖罐1个2.8毛”“锁匙1把2.9毛”“粗纸,1毛”“草纸1毛”,粗纸和草纸都是厕纸。还有“锅盖4毛”“煤炭鐤2.8元”“葵扇1把2.5毛”“洋铁贯2.5毛”“电泡2个8.4毛”“镜框1个3.5毛。玻璃1片1毛”“铁钉2分”“水呼失(热水瓶水壶塞)5分,纸夹6分”“毛巾一条5.7毛,兴化巾一条3.8毛”“被单布9尺3.3元”“布鞋1双4元”等等。

与外界信息沟通,现在上网和打电话是家常便饭,过去电话很少用,只记录了一次“电话2分”,应该是打了一个公用电话。邮政部门收去的钱倒是不少:“寄信(上海)8分”,邮票就是8分。“明字片5分”,明字片是明信片。那时候邮资4分,售价5分。“寄上海、东门1.3毛”“信封纸1.5毛、邮票8分”“寄邵武信8分”。

《日清簿》两年多还记录了两次台风,反映了福州刮台风的自然现象:1956年9月24日“本夜台风”、1958年7月15日“今晚台风”。如今,台风一年能来好几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十年前生活实录
吃货必看的福建美食地图,春节没事吃一圈!
福州美食攻略
名将王耀武 16
1911年中华民国闽省军务公债票拾圆
“微观”世界——厨中有“细”闽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