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市博科普】双抛桥:此生两茫茫,连理桥下织

如要此生两茫茫,

不若连理桥下织。

走过鼓楼区三坊七巷林觉民故居,在杨桥东路衣锦华庭旁,有一座被三棵榕树簇拥环抱的石桥,桥上有红绿相间的遮雨亭,没有流水人家,独自安静。看似不起眼,却是福州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双抛桥”

福州人对这座充满历史年代的石桥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而对于它,人们也赋予了许多传奇色彩。

历史由来:三百万“买”一座桥

双抛桥原名合潮桥,又称会潮桥,明《闽都记》称:“二潮吞吐,缭绕若带,会城一奇也”。

过去桥下的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的潮水在此汇合而得名。双抛桥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桥上旧有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六字,原桥已毁,历经几度修建。

十几年前,因城市发展,道路改造,市政府扩建杨桥路时本来要殃及双抛桥,后为了保护这座古桥,把原扩路的规划向北移了5米。这一移使扩路费用多花了三百万元,这才有了现在看到的“双抛桥”。如今的双抛桥虽无往昔小桥流水的景观,但桥面和雨亭等仍基本保持原貌。

双抛桥:福州版“梁祝”

“双抛”之名到底从何而来呢?清《闽杂记》中记述:“相传昔有王氏子与陶氏女相好,父母夺其志,月夜同投此桥,故名。”

关于这座桥的来历,

在民间曾流传着

这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古时候在鼓楼区杨桥巷里分别住居着邱、何、胡三家。邱家有个儿子靠木工手艺为生,为人老实忠厚。何家有个女儿长得花容月貌,生性善良。邱、何两家素有往来,一对儿女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长辈视为合适,遂为他们定了亲。

胡家有一位官宦富人家的纨绔子弟,对即将成亲的美貌姑娘早就垂涎欲滴。他见两家将要成亲,便组织十余个如狼似虎的家丁打手拦路抢亲,把姑娘抢到府里。

姑娘性格刚烈,宁死不屈。一对铁心相爱的男女誓死反抗,恶少恼羞成怒,狠心将二人双双捆绑起来抛入合潮河中,把他们活活淹死,并将尸体分抛在河的两岸。

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见了赞叹不已,便将合潮桥改名为双抛桥。

“此生两茫茫,连理桥下织”

关于双抛桥这动人的爱情故事虽是传闻,读来仍感慨不已。古榕树树荫下的双抛桥,在闹市中安静的与两棵榕树相依相偎,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今过路行人及附近的人们仍然络绎不绝来此,坐在桥亭的美人靠上落脚乘凉、休息、聊天。桥下住着一对有心人,桥上人来人往来去匆匆,正所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知识窗

沈绍安:双抛桥走出的福州脱胎漆器巨匠

位于福州鼓楼区杨桥路的中段,三坊七巷路口的双抛桥是福州市著名的人文景观。不过你知道吗,双抛桥除了有“双抛连理枝”的爱情绝唱外,还有着福州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绝唱。在这里,曾走出了福州脱胎漆器巨匠沈绍安。

沈绍安像

《福建美术家传略》中这样曾记载:沈绍安,福州人,善漆工。漆器之有脱胎,系其始创。福州人文历史文化学者和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也曾说过,福州脱胎漆器首创者就是福州市郊区侯官的漆艺人沈绍安。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01

关于脱胎漆器的产生

关于脱胎漆器的产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沈绍安出生在福州双抛桥河墘小花巷一户破落的官宦门第。他自幼聪明伶俐,喜欢研究油漆工艺。青年时在双抛桥附近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开设了一家油漆店。

30多岁时,因机缘巧合的发现给了他灵感。一次,他应召到县衙一座古寺修复匾额,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但里层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坚固如新,这个发现引发了他复兴传统工艺的念头。他通过请教行家,得知了这种贮加灰烷裱,又称作“夹佇”技法,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已有生产,后来长期失传。

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沈绍安四处虚心走访求教老油漆工,苦心钻研,并多次试验。他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02

福州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绝唱

脱胎漆器问世后,最初主要售出一些朱漆筷子、漆碗漆盘、茶箱、烟箱、首饰箱、观音佛像等实用器物和佛教人物像。

随着销路看好,登门求购者日多,沈绍安又在漆器的使用上大胆创新,把产品分为实用和观赏两大类,属实用的有:瓶、盆、盘、茶箱、烟箱、首饰箱等;属艺术品的有:人物、挂盘、挂联、插屏等,两大类共有品种300多个,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外,还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

沈绍安熺记款漆瓶

在色泽上,沈绍安将传统的只有红与黑两种颜色的漆料,再加以巧妙的调配,增加了黄、绿、蓝、褐诸颜色,还使用贴金银箔等技法,使漆器光彩夺目,鲜艳美观,轻巧耐用,大受上流社会的欢迎。许多富裕人家,甚至远道客商,不惜高价重金上门求货。于是,“沈绍安脱胎漆器”便誉满天下,在当时传为手工艺绝唱。

当时民间有诗称:“巧夺天工岂等闲,脱胎非易漆更难,闽中三宝名居首,驰誉环球沈绍安”,以此来赞扬沈绍安的脱胎漆器。

清菊瓣脱胎朱漆盖碗

乾隆年间,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菊瓣脱胎朱漆盖碗更是让他名声大振。菊瓣脱胎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1毫米。乾隆皇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哀露掇其英。”

诗句生动地描述了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特点,足见当时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产生的巨大影响,如今这件漆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03

立下家规:四传四不传

沈绍安一举成名后,为了独端这个“金饭碗”,他为子孙后代立下了制作诀窍决不外传的家规,即:“传内不传外,传长不传次,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的“四传四不传”。后来,他经常手执钓竿、身穿棕衣,逍遥地去湖边钓鱼,以自娱安度晚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这位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与世长辞,享年68岁。

04

清末沈家漆器步入黄金时代

沈家脱胎漆器世系表

清朝道光年间,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脱胎漆器外销量也日益增加。沈家第二代单传沈初朱,除了改进产品,迎合欧美人士爱好外,没有什么大变化。此时的福州脱胎漆器并没有大的创新,沈家也始终恪守着传“四传四不传”的家规。

到了沈家第五代家规被打破。兄弟们各立门户,为竞争业务,各自罗置名工巧匠,分任泥塑、木坯、锯花、雕刻、漆画等专项工序。集众人之长,使得沈绍安的漆器有了飞跃发展。

沈幼兰、沈忠英与高秀泉

清光绪年间,闽浙总督许应骙用重金购买了一批由沈绍安第五代沈正镐和沈正恂创作的精美漆器进贡朝廷。慈禧太后见了大悦,立即赐予他们兄弟俩四品商勋、五品顶戴。当时,沈家漆器开始步入了“黄金时代”。

沈正镐制彩漆鳌鱼桃盘

1898年,沈正镐创作的《莲花盒》、《茶叶箱》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获金牌奖;1911年沈正恂创作的《荷叶瓶》、《大梅瓶》等在美国、意大利获得金牌最优奖和一等奖。

此外,沈绍安漆器于1914年参加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1924年参加英国伦敦博览会,以后又多次参加各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频频获奖,使福州的脱胎漆器成为国际市场上珍贵的商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列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沈绍安漆艺馆

郭沫若生前也曾做诗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2006年5月20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THE  END ~    

部分资料来源:福州地名、家在鼓楼、东南快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州脱胎漆器始祖沈绍安
【榕城故事】福州双抛桥走出巨匠沈绍安首创脱胎漆器
【漆文化讲堂】中国四大漆器(一)
福建脱胎漆器
物道 | 只有脱胎换骨,大漆方能晚成
【榕博微课堂】迎世遗系列•非遗传承——福州脱胎漆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