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州味

虾油味,

甜酸味。

我念初中的时候,父亲在流水电厂工作。

流水码头的对面,与防浪堤连接的是一座小岛,小岛上没有人家,只有一个炼制虾油的虾油厂。孔子说: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却恰恰相反,由于那段时间在流水电厂的经历,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很怕闻到那种味道。

很多外地人也闻不惯这虾油味。

30年前,有位杭州的学弟来福州,他对虾油的味道尤为敏感,避犹不及。吃每一道菜,他都要问一句:有没有放虾油?

甚至,早餐到路边粥铺吃稀饭,也习惯性问上一句。惹得早餐店老板放下饭勺,瞪了他好一阵子,瞪得他心里发毛。

但虾油之于土生土长的福州十邑乡人,却是难以割舍的乡味。有一幅福州楹联写道:“调味常需相辅佐,烹羹每赖滴琼浆”。这琼浆,说的便是虾油,虾油味,就是福州味。

我在福州地区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闻到那种熟悉的味道。

全国沿海地区多个地方,其实都产虾油。

清光绪《揭阳县正续志》说:“涂虾如水中花……土人以布网滤取之,煮熟色赤,味鲜美,亦可作醢”(hǎi)。这里的“醢”,是指用鱼(虾)肉制成的酱料,也就是虾油。

但吃虾油吃得那么自然、那么舒坦并不可或缺,而且将虾油文化深入骨髓的,大概也只有福州人(能接近福州人的,也许还有潮汕人)了。福州十邑多侨乡,对于远离故土到海外谋生的华人华侨,即使他们走出千里万里,这股浓浓的虾油味,也是他们的思乡良药。

十邑人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如此迷恋虾油呢?

没有理由。

就像湖南人、南京人之于臭豆腐,广西人之于螺蛳粉,广东人之于小榄蚬蚧汁,北京人之于豆汁,西南地区的人之于折耳根(鱼腥草)。人的味蕾是最为顽固的,一旦习惯了一种味道,便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海枯石烂不动摇。

01

福州最早的虾油作坊,大约出现在清光绪年间。

虾油并非油脂,因此又称鱼露(在福州民间,露,也常指食材、药材经各种手段提炼、萃取的汁液,如鸭露、蛏露、枇杷露)。鱼露是用新鲜的小鱼小虾为原料(可以用来制作虾油的原料,有凤尾鱼、鳀鱼、七星鱼等小杂鱼,小虾只是小部分),经腌渍、发酵、熬炼、灭菌、过滤后,制成的一种液体调味料。

优质的虾油,色泽黄亮、汁液浓稠,无杂质,烧菜做汤,味极鲜美,咸味轻,余味绕口。

传统福州菜,常以虾油取代食盐和酱油等,作为咸味调料。用于汤类菜肴的提鲜增香,鲜味更加浓郁。

从小就是吃虾油长大的当地人认为,只有虾油,才能真实地体现出海鲜的鲜味。福州的许多小吃,如鼎边糊、太平燕、鱼丸,拌粉干、捞化(其实应该叫捞米粉。莆田古称兴化,产好米粉,质地细,一捞就熟。故称捞兴化,后简称捞化)都要用到虾油。

虾油自带海鲜的本味,与食盐有着很大的不同,和着海鲜鲜嫩的口感,唇齿留香。福州人凉拌时蔬,也常用虾油作咸、提鲜。若是用猪油拌,再加上一小撮炸得焦黄的蒜蓉酥,更是妙不可言。

制作好的虾油,其实非常不易。

福建沿海每年有两个渔汛期,分别为五、六月份和十一、十二月份,这时候鱼价便宜。

虾油厂一般会在这两个时段,从渔区购买大量的小鱼小虾。小鱼小虾用海盐腌制后,需要发酵。鱼的新鲜极为重要,小鱼小虾价格低廉,个小匀实,味道鲜美,肉质软嫩,且宜于发酵。

虾油好不好,发酵很关键。晒炼就是发酵的一种,它利用阳光把鱼虾晒至溶化。若是夏季,装鱼的缸要在烈日下晒炼15天,每天配合以手工搅拌,鱼就会溶化成汁。

晒炼之后,还要在发酵池中,发酵一至两年时间。发酵成功不成功,炼虾油的匠人看一眼便知道个大概。最好的是,渣下沉,油上清,味道好,有琥珀色。在这个过程中,鱼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在如此长的发酵时间中继续分解,加重了鱼自身所携带的腥味。

我在流水码头上闻到的,便是这个腥臭味。

流水码头对面的虾油厂近在咫尺,但我只登过一次岛。因为实在难忍虾油在晒炼、发酵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那种腥味、臭味。

充分发酵后的液体,还要经过滤、勾兑和灭菌等诸多工序。在经历了腥与臭之后,那些小鱼小虾从此脱胎换骨,升华为琥珀色清亮的液体,就是福州人视若珍宝的虾油(鱼露)了。

福州大街小巷的鲜捞店、夜市里的大排档,感觉比其他地方更有烟火气。这烟火气,就来自虾油。

02

也有人说,福州的味,还得加上酸甜味。尤其是那个甜味。

对于讲究“咸滋味,淡清甜”的福州人来说,甜,是舌尖上美妙的体验,吃甜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甚至炒面、炒米粉、炒白粿也不能幸免。

谁见过炒青菜时,先把糖下油,再过青菜?

很多老福州人就是这么干。虽然江南一带的人同样偏甜口,但江浙人放糖,还有一套大致定律:红烧的菜一般会加糖,而白灼或清炒则不会,福州人连炒青菜都要放糖。在福州,对海鲜的评价标准,除了鲜,就是甜。刚上岸的海鲜,鲜到甜。

福州地区老一辈人做鱼汤,只需要老三样:鱼、水、糖。尤其做黄瓜鱼(大黄鱼),在我的老家平潭,旧时经常将黄瓜鱼“煮白水”,就只有鱼、水、糖这三样。

菜肴如此,就更不必说那些芋泥、糯米饭、花生仁汤等甜品了。

外地人来福州,想品尝一下当地名小吃花生仁汤,地道的福州人,一定推荐“没牙伯花生汤”。甜得牙都掉光了,你说这花生仁汤正宗不正宗?

关于福州爱食甜,郁达夫《饮食男女在福州》 一文曾有过生动的描写:

“福州食品的味道,大抵重糖;有几家真正福州馆子里烧出来的鸡鸭四件,简直是同蜜饯的罐头一样,不杂入一粒盐花。因此福州人的牙齿,十人九坏。

郁达夫写道:

“有一次去看三赛乐的闽剧,看见台上演戏的人,个个都是满口金黄。回头更向左右的观众一看,妇女子的嘴里也大半镶着全副的金色牙齿。于是天黄黄,地黄黄,弄得我这一向就痛恨金牙齿的偏执狂者,几乎想放声大哭,以为福州人故意在和我捣乱。”

福州的成名菜中,荔枝肉,醉排骨,南煎肝,爆炒双脆,全折黄瓜鱼,肉米鱼唇等,许多菜都是酸酸甜甜的味道。

糖是福州人的鸦片,吃了上瘾。

对于有些老福州来说,一点荔枝肉,几杯青红酒,便是他们的乡味。

离开白砂糖这个调味品,很多当地的厨师都会失业。就像川中的辣椒,倘若不允许川人用辣椒,很多厨师及主妇都不懂得怎么烧菜了。

03

一个地方的饮食特点,总是离不开当地的气候、地形、物产及历史、风俗等因素。饮食因人之喜嗜,衍生出各种独特的口味,这是每个菜系形成的规律。

福州的饮食,大抵也是如此。

福州地区地处雨水充沛的亚热带,依山临海,河流纵横,域内盛产鱼、虾、蟹、螺、蚌、蛏、蛤等,食谱中便多海鲜、海错、河鲜。

而炎热温湿的气候,养成了当地百姓喜清淡的味觉。

清淡,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味,因为海鲜河鲜的原味,本身就足够鲜美。虾油比起食盐,咸味轻,而且味极鲜美,有此妙物,做那些需要突显鲜味的汤、菜,自然是看不上食盐的。

在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多半以汤为辅,唯独福州菜汤汤水水,无汤不行。

福州人的传统酒宴上,不仅一桌三汤,且有一汤十变之说。

烹汤时,讲究质鲜、味纯、滋补三者结合,要求精选主料、佐料,并要求剔除原料中的膻腥苦涩等异味,务求保留汤之原汁原味原色。

虾油在汤中表现,要优于炒菜。

咸味轻而鲜味浓,加上蒜酥的香气,可谓天作之合。每次我经过福屿鲜捞店,或者深夜的大排档,闻到这股虾油与蒜酥混合的味道,即使不吃,也能大振食欲。

至于福州菜的调味,为什么除了鲜与淡之外,还偏于甜酸,善用糖醋,更多原因也是因为温湿气候使然。用甜能去腥,酸甜能解腻。讲究甜而不腻,酸而不峻,淡而不薄。

人的味觉,本质上是一种化学感觉。

也就是说,食物中的化学物质,跟味蕾发生反应,并产生一个信号,信号在传入大脑后,立即被精确地予以分析,由此甜、酸、苦、辣一一体味出来。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物产,用这些物产做成了食物,变成舌尖味蕾的体验,最终沉入心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个地方的人生长环境不同,味蕾的发育也不同。不仅在于食品本身的味道,还在于人们的不同感觉,而这种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糖、醋、虾油都只是凡俗之物(虾油甚至受到很多人排斥),但在福州的这块土地上,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发育,最终都转化成当地人的心间滋味,并让一个个凡俗的日子,变得如此活色生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那些让我魂牵梦萦的福州小吃,福州的味道
锅边糊—最具特色的营养早餐做法,汤鲜味美,软嫩可口,好吃又营养!
中国人的“山珍海味”,为什么看福州? 03
地道福州虾油味,从一碗粉干开始
榕城记忆----留在味蕾里的福州小吃
来福州玩,就带他们去这些本地佳肴老店(可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