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达70米的史诗级作品,欧洲版的“清明上河图”
userphoto

2023.01.10 湖北

关注

《贝叶挂毯》被称为欧洲版的“清明上河图”,这条长70米,宽半米,共有六百多个人出现的刺绣作品制作于英国,保存于法国,距今已经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它还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环画”。其历史意义不容小觑,同时有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贝叶挂毯记录了英国两位可能的王位继承人交战的过程。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在黑斯廷斯战胜了英国伯爵哈罗德,并在战争中将后者射死。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中世纪的开始,它也彻底结束了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让英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化。不过,作者也指出了这一事件中非常有趣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征战的双方可能都不是“忏悔者”爱德华想要任命的英格兰国王。

不同寻常的保存之旅

政治阴谋、极端暴力、裸体形象——这些可能引起人们强烈好奇心的元素,贝叶挂毯应有尽有。可能很多人知道,贝叶挂毯表现了发生于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的场面: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哈罗德二世(Harold II)在一场场箭雨中最终身亡,而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的骑兵们仍在乘胜追击,想要将国王的亲信们一网打尽。画面的气氛相当紧张:斧头劈裂士兵的头盔,出鞘的刀剑刺伤敌人,长矛在空中四散飞舞;倒下的战士被冲锋的铁蹄继续蹂躏,身上的盔甲被剥去,赤身裸体地躺在地面上。这一切都在长约68米的亚麻布上铺陈开来,即便是在将近1000年后的今天,挂毯触目惊心的生动画面仍旧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令人仿佛亲历现场。

这些极富戏剧性的情节表现的正是黑斯廷斯战役的高潮时刻,该战役为威廉提供了征服英格兰的契机,英国历史的走向就此改变。在这血腥的最后一幕出现之前,挂毯将战争的始末娓娓道来。最开始出现的是部署军队和首次演习;之后是战争开始后的情节——尽管哈罗德的兄弟们已死,盎格鲁-撒克逊士兵仍然坚定地保卫着位于山顶的根据地,他们用盾搭建起铜墙铁壁,抵挡诺曼骑兵的进攻;接着,诺曼的弓箭手们发挥助攻作用,漫天飞舞的利箭削弱了英国人的士气,入侵的骑兵最终控制了局面。

因此,至少从表面上看,贝叶挂毯讲述的是英国的最后一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在战斗中阵亡,继而被他的诺曼对手夺取王位的戏剧性故事。然而,这件兼具历史性与艺术性的非凡杰作,其意义远不止于此。虽然画面的战争部分表现了黑斯廷斯战役最为人们熟知的片段,但挂毯却将几乎是其长度的四分之三的空间用来为这场终极的冲突做铺垫。它描绘了诺曼征服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战争到来之前英吉利海峡两岸的政治较量,以及威廉公爵决定夺取英国王位的导火索。

这个发生于1066年的历史故事早已让一代代英国学生倒背如流。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这一事件极具戏剧性,另一部分则要归功于贝叶挂毯颇具艺术感的巧妙讲述。除了简洁的标题外,挂毯通过图像而非文字的叙述方式,让故事更加一目了然,这远不是用拉丁文书写的中世纪传统文献所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1066年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威廉公爵的诺曼征服在法国也相当有名,尽管它并不像法国君主制的历史那般动荡,能引起公众的普遍想象。对于英国人来说,1066年是盎格鲁 - 撒克逊人在英格兰的统治终结的年份;而对于法国人来说,1789年才是更重要的年份,那一年,法国大革命开始了。

但英法两国都承认,诺曼征服深刻地将两国的历史联系在了一起,这种紧密的联系直到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得以重演,特别是在盟军于诺曼底登陆的1944年。尽管诺曼征服是英格兰人和诺曼人(而不是如今地理范围内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较量,但它对英国和爱尔兰的其他地区也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英国人和法国人,或者更具体地说,英格兰人和诺曼人对这一事件的不同反应,也影响了人们对贝叶挂毯的鉴赏和理解。

神话的祛魅

任何谈及贝叶挂毯的书都应先澄清这样一个问题:贝叶挂毯并非挂毯,也不是在贝叶制作的。让我们先将制作地的问题抛在一边,实际上,贝叶挂毯的“挂毯”(tapestry)一词表述并不准确,准确地说,这是一件将图案绣制在织物上的刺绣,具体来说,是将羊毛线绣制在亚麻布上的工艺品。

图2:已知最早的描绘贝叶挂毯开篇场景的画作(可追溯至1721年前),尼古拉斯-约瑟夫·福柯的收藏。正是这幅画促使伯纳德·德·蒙福孔开始寻找贝叶挂毯,尽管他不确定自己寻找的究竟是何物。

图3:伯纳德·德·蒙福孔于1729年出版的书中对贝叶挂毯开篇场景的描绘。蒙福孔对这件刺绣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它与法国君主制的历史有关。

图4:1729年,在以法国君主制相关的历史古迹为主题的书的第一卷中,伯纳德·德·蒙福孔收录了描绘贝叶挂毯第一部分(截至场景11)的版画,其中人物的描绘相当艺术化。

这种混淆的说法可以追溯到1729年。当时,法国修士和历史学家伯纳德·德·蒙福孔(Bernard de Montfaucon)制作了一系列版画,画面内容来自贝叶挂毯的部分草图。这些版画出现在他写作的关于法国君主制的系列书籍的第一卷。原始草图于成书几年前绘制,来自另一位法国人尼古拉斯-约瑟夫·福柯(Nicolas-Joseph Foucault)的收藏,草图旁边还附有详细的描述。蒙福孔采用了“Tapisserie”这个词,从那时起,这件刺绣就被叫作“挂毯”了。

图5:1730年,蒙福孔在他以法国君主制及其纪念碑为主题的书的第二卷中收录了安东尼·伯努瓦(Antoine Benoît)于1729年雕刻的更精确地还原贝叶挂毯场景的版画。

在蒙福孔的著作出版之前,人们几乎不知道贝叶挂毯。事实上,正是由于蒙福孔寻找含有草图图案的织物的下落,然后制作并出版完整而准确的仿作的不懈努力,它才被重新发现。挂毯出现在一份1476年的贝叶大教堂的藏品清单上,上面记录着它每年“挂在教堂中殿”的时间,以及它在其他时间被存放于某个箱子中的信息。在此之前,它可能已经在此地存放了几个世纪;一种观点认为,它从 12 世纪初开始就被密封在大教堂的地下室中,直到1412年才重见天日。

近几年发现的一些文献表明,从1396年起,直至15世纪20年代,法国国王查理六世(Charles VI,1380—1422年在位)拥有一张与贝叶挂毯内容相似的织物,之后,这件刺绣传到了贝德福德公爵约翰(John, Duke of Bedford,1389—1435年)的手中,接着又传到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1419—1467年在位)的手中。这是否就是贝叶大教堂的清单中出现的那件工艺品(即贝叶挂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它又是如何在15世纪中叶从勃艮第公国来到贝叶大教堂的?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真是同一件工艺品,那么它就不可能既在1412年之前被封存于贝叶大教堂的地下室,又在1396年被封存于法国国库。

图6:贝叶大教堂1476年的藏品清单中提到并简要描述了贝叶挂毯(右侧页面第二个完整条目)。这是证明挂毯存在的最早证据。

这件脆弱的纺织品能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保存下来堪称奇迹。它躲过了贝叶大教堂的火灾;又在被蒙福孔重新发现后幸免于法国大革命。不过,人们对贝叶挂毯与日俱增的兴趣并没有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1814年,英国古文物研究者哈德逊·格尼(Hudson Gurney)来访,他认为,每向观众展开一次贝叶挂毯,就是“将水桶系入井中”;因此,当另外一位英国古文物研究者道森·特纳(Dawson Turner)在几年后再次将它展开时,发现挂毯的“起始部分被刮擦得很严重,中间有破坏的痕迹,其中有些部分甚至不见了”。人们在19世纪做了一些修复工作,1842年,在贝叶图书馆的某个房间,挂毯被完全展开,放置于一个特制的柜子里(见本书第284页图122)。它在后来的危机和冲突中经历了转移,但最终都会回到这里。

如今,在位于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在贝叶这座小城的保管下,人们可以直接观赏贝叶挂毯。这件刺绣工艺品现归法国政府所有。据了解,至少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它就几乎一直待在贝叶。2017年法国政府与该市签署了公约,正式确定了它的伟大地位。2007年,作为具有全球价值的文物,贝叶挂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从1983年起,它被陈列在一座建于17世纪的神学院改建而成的博物馆中,该博物馆靠近中世纪时贝叶的市中心。这座建筑将被翻修,以便更好地展示贝叶挂毯,并长期确保其安全。正如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于2018年1月宣布的那样,这也为将挂毯借给英国——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创造了机会,在那里,它可以得到完整的展示。

因为现在存放并且长期存放于贝叶,还因为一个18世纪的法国修士未经推敲的词语,所以这件刺绣被称为“贝叶挂毯”。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将其更名为“贝叶刺绣”,但在本书中,我们还将采用传统的称呼。

学术争论

就贝叶挂毯的研究进展而言,虽然大部分研究者就一些情况达成了共识,但大多数问题仍旧悬而未决。可以想象,要想了解每位研究者思路的来龙去脉,需要阅读成百上千的著作和论文。这些研究不仅考察了挂毯内容的历史,它的制作地点、时间、原因和目的,还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图案中的许多细节。一位研究者在1935年写道,有关挂毯的“一切”可能都“被研究过了”,所以,假如他仍旧在世,便会惊讶地发现,80多年过去了,人们竟然仍在书写新的研究内容。

图7:向观众表明19世纪贝叶挂毯展示方式的版画。1814年观看刺绣的哈德逊·格尼将其比作一个可以将水桶系入井中的装置。

当然,贝叶挂毯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诺曼征服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理解当今政治局势的切入点之一。就使用的材料和工艺而言,将挂毯作为物品进行详细考察对于确定其制作日期和地点具有合理的指导意义,适当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能够揭露更多的信息——在其被重新展示的当下,这令世人十分期待。此外,将其当作一件艺术品考察,则有助于我们了解它被制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在当时的文化故事中的位置。

多年来,作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史资源,贝叶挂毯被各个时代的大量研究者所关注。大量图片资料丰富了学者们的研究,也让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11世纪的方方面面,即便挂毯的一些图案展示的是晚期盎格鲁-撒克逊艺术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包括城堡布局在内的建筑设计、军事技术和战略、武器和装备、造船和木工技术、服装和时尚业的相关情况,而这些只属于被研究过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的领域,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内容有待发掘。

图8:可能存放过挂毯的贝叶大教堂的木箱。

不确定性和未解之谜仍然存在,但是,因为已经有众多知识傍身,所以,当带着问题检查贝叶挂毯时,新发现比第一眼看过去时要多得多。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们了解相关的故事和新鲜的发现提供指南。当然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参考了多年来研究挂毯的众多学者的学术成果,但我们对这些研究的关键内容进行了提炼,使读者们不至于迷失在虽然详尽但却分散的学术论证里。我们希望本书的读者并不满足于这一指南,而是继续遵循本书末尾的阅读建议,进一步研究贝叶挂毯——当然,如果能亲自观看贝叶挂毯,则是更佳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就为看一眼法版''''清明上河图'''',英国人拼着又被黑,已经抢了起来
【关注】马克龙访英:出借法版“清明上河图”、建英法跨海大桥?
欧洲版“清明上河图”,记录了这场让英国诞生的战斗|文史宴
决定英国历史走向的命运之战
西方也有一个“清明上河图”,它竟长达70米,名字叫贝叶挂毯
法国欲将“国宝”借给英国 遭部分民众反对|国宝|法国|英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