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Kindle | 平均每49秒卖出一本的神作,据说读过的人都辞职了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段迷茫的时期:

学生时代,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踏入职场,每天要应对变幻莫测的环境和不可预知的任务;

职场到一定阶段,很多人还会进入到晋升的瓶颈期。

在路上,我们不断遇到各种挑战,会困惑,会痛苦,会迷茫,会痛恨自己,会追悔过去,会怨尤上天,会缺乏自信,会担忧未来……

如果你曾经历这些,还记得是怎样度过的吗?

01

改变千万人的小书

美国人约翰·史崔勒基,32岁,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任职于世界500强。

在旁人眼中,年轻的他拥有着高学历、高收入和一份令人称羡的稳定工作。但对于约翰自己而言,忙碌的工作和应酬让他的人生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可内心深处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为了填补心中的空缺感,他决定辞掉工作出门旅行。

当然周围的人都劝他“别闹了”,因为他已经过了所谓“看世界、去远方”的年纪。但他不怕被人当疯子,毅然和妻子背起行囊踏上环球之旅,花了整整9个月时间,走过了7万英里路程。

旅程的起点或多或少是有些盲目的,但旅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见识新的事物和新的人,一连串问题也贯穿始终。约翰从“我为什么旅行”“我为什么工作”开始,一路想到“我为什么存在”。

思考这些问题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环球旅行之后,他没有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而是不顾一切走上写作这条路——约翰将自己沿途的经历和感悟汇聚成5万余字的小书——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一开始约翰自费出版,本以为只会在好友中分享感悟,却没想到一年之内这本书就变成了畅销书——

出版长销16年间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被翻译成了39种语言

成为57所美国高校指定研讨读物

平均每49秒卖出一本的心理自助经典。

媒体方面好评如潮:

  • 这本书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讨论了人生的意义和我们自身的角色。

    ——《出版人周刊》

  • 他(史崔勒基)为整个世界把脉。

    ——《今日美国》

  • 一本关于生活的宇宙指南。

    ——《奥兰多前哨报》

  •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存在吗?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本小书讨论了一个大问题:我为什么来这里?它没有重金宣传,而是引导我们问自己三个问题,靠着口碑传遍了全世界。

    ——《今日佛罗里达报》

  • 感人、励志、启发、充满真知灼见……它为生活中大多数重要问题提供了解答。

    ——《生活方式杂志》

读完后,有的读者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学习新技能,

有的读者一个月内便递交辞呈踏上异国旅途;

有的读者远离纷杂的朋友圈专注于心灵成长……

每个人的人生,都或多或少因为《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而改变。

这本薄薄的小书缘何如此神奇?

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和你以往看到的所有“鸡汤书”完全不同。这里没有关于人生的万能解答,却有金钱买不到的宝贵价值。

02

迷途尽头的咖啡馆

作者在书中塑造的主角也叫约翰,简直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企业主管约翰,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生活各方面都挺不错,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很困惑。

我每天坐在格子间里,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以后升了职,顶多就是搬进独立办公室,工作时间变成十二到十四小时,我忍不住开始想,人生就该如此,再无其他选择了吗?

人生的每个阶段,约翰也一直很努力,但那些目标似乎都是别人的经验在他身上重复了而已。

高中的时候,我为了考大学而努力;

上了大学,我为了找工作而努力;

再之后,我来到公司上班,把时间花在努力升职上,

但现在,我开始质疑那些引导我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人,怀疑他们只是把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指导跟我重复了一遍。

于是,迷茫的约翰请假去旅行。

龟速移动的高速公路让约翰耗尽耐心,他决心换条路试试,却没想到中途迷失了方向。在油箱指针就要逼近红线之下时,约翰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开,寻找有人或光亮的地方。

终于在黑夜来临时“绝处逢生”,遇见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有着一个令人迷惑的名字——“你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

被迷路折磨得又累又饿的约翰决定来这里饱餐一顿。当女招待凯茜递上菜单,只见上面写着“等餐时请思考”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为什么来这里?

难道不是用餐吗?

看到约翰满脸困惑,凯茜微笑解释道:

“过去几年,我们发现来这儿待过的客人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我们想让其他人都慢慢体会这个问题。”

约翰彻底糊涂了,但旋即被这三个魔性的问题带入沉思。这三问给了约翰怎洋的思考与启发,让他从而拥有了新的生活?这三个问题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哲学,以及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呢?


03

你“存在“的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凯茜告诉约翰,“问题与咖啡馆无关,而是在问一个人为什么存在。”当一个人弄清了他为什么存在,就相当于定义了自己“存在的意义”(Purpose For Existing), 简称:PFE。

可惜的是,很多人倾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的PFE, 他们只是在重复大多数人在做的大多数事,还把自己搞的一身疲惫。

在书中,作者借凯茜之口分享了一个海龟的故事。

凯茜在夏威夷海滩浮潜时,遇见一只绿海龟在她身边游着,海龟时而划动脚蹼,时而在水中漂着,看起来游得很慢,可凯茜还是跟不上它的速度。她穿着蛙鞋,拼命划水想跟上去,还是离它越来越远。疲惫不堪的她,只好浮潜游回海岸。

第二天,她又来到海滩,遇见一只绿海龟在绕着珊瑚打转,当它往海洋深处游去时,她又跟了上去。她发现自己还是没法跟上它。

后来她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海龟的动作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

当海浪推向岸边,与海龟行进方向相反,海龟会浮起来划水,但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向海洋的方向涌起时,它会加快划水速度,这样就可以乘着海浪前进了。

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凯茜之所以无法追上它,是因为她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自终都在划水,盲目的前行。开始还能与海龟并行。

但是在反方向的海浪中,人越是用力向前游,就越是感到疲惫。等到海浪前进方向再与人游泳方向相同时,人却没有足够的精力顺势向前了。

这或许就是我们在人生中一直觉得累但又毫无结果的原因。

“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想要让你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他们身上。比如你收到的邮件。

如果你打算参加所有活动,参与每次促销,享用每一项不请自来的服务,你就没有空闲时间了。再想想那些想通过电视、网络、餐厅、旅游地等等来吸引你注意力的人。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或者别人想让你做的事。”

如果你打算参与所有的活动,周全好每一段社会关系,全盘接受每一项不请自来的任务,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

更可怕的是,当你为不是自己PFE的事情终日忙碌时,你会更强烈地憧憬着未来,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灵上的空虚。投入工作的时间越多,产生的不满情绪也越强烈,因为我们留给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间更少了,从而陷入一场恶性循环。

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

后两个问题是建立在“存在“的概念之上的。当一个人弄清了自己存在的意义,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了自己的PFE,就不会畏惧死亡。

“如果你已经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没理由害怕失去做这些事的机会。”而当你开始为存在的意义做出实际努力后,你就能感到满足与幸福。

那么,这本书到底告诉我们,如何才能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太多时间,然后认准目标,获得真正的满足呢?

04

实现PFE的四点忠告

第一,  正视广告。

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又无孔不入。不经意间,我们就有可能被它侵蚀。广告的作用并不是简单地刺激我们购买,更隐晦也更有杀伤力的是,它们会给我们制造恐慌——即拥有那些产品,你就能获得满足感,但如果没能拥有那些产品,你的人生就是不圆满的。

我们每天被暴露在大量营销信息中,如果不谨慎点儿,就会把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寄托在某样产品或服务上。

为了有钱购买这些商品,我们不得不尽快找到工作、努力赚钱。虽然有时候的工作并不是我们理想的。

我们可能还记得自己的PFE,也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没关系,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可是,事实呢?我们每天依然在不停地在“买买买”和“做做做”之间循环往复。

但是,没办法,谁让我们需要钱呢?最后,我们会陷入一种财务困境,必须不断做事情去挣钱,为一切买单,尽管那些事情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最后,我们会离PFE越来越远。就像书中的约翰自省得那样,“工作到六十岁,等到退休,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感觉自己很可怜。”

所以要提防广告,不要用过度的物质满足填补精神恐慌,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初心,不要在状态最好的青壮年时期浪费时间。

第二,  远离网络。

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电脑和各种app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打断我们手头的工作或学习,消耗着我们原本有限的时间精力。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断舍离它们。

我有个朋友,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阅读,硬把家里的网络停掉,每天下班回家手机丢到一边,就打开Kindle读书直到深夜。每星期一本书的速度,让她一年下来积累了满满收获,并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

人所能拥有的三种重要资源——注意力、时间和金钱。从某种层面来说,注意力比时间更宝贵。因为注意力就跟意志力一样,你在无用的事情上用光了,那在重要的事情上就要面临有心无力的结局。

要想取得成就,就得把有限的注意力,专注做重要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远离网络的干扰,这样才能保证高效工作。

可以借用屏蔽的方式让自己远离容易沉浸的东西,比如:比如尝试关闭朋友圈、卸载一些不必要的APP、工作时消息免打扰,把所有电子设备远离靠近床和书桌的位置等。

第三,  找准方向。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不对。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家都希望自己拥有“足够的宽度”,于是在网上花了很多钱,报了很多课程:

看到熟练操作使用ppt可以实现资金自由,于是报了ppt学习的课程;又觉得自己缺乏理财方面的能力,又报了关于理财方面的培训;

一年下来,订阅的课程没有学习几课,自己还患上了严重的“学习焦虑症”。结果发现,自己这一年忙忙碌碌,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再比如,职场中,我们要想提高某样产品的销售量,一直在降低单价上努力。

最后,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销售量依然没有上去。如果从其他角度突破,说不定发现问题出在服务上。

《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都听过。那个人虽然有匹好马,驾车本领也很高,自己也有恒心和毅力。但是他要去的楚国是在南方,他却一直往北跑。

他这样的努力,最后能成功么?再想想海龟的故事,如果一味在反向浪中用力,或不着边际地胡乱扑腾,再努力也只会离你的PFE越来越远。

第四,  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很多人可能会想,我也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限制条件太多了。比如,我靠什么挣钱?能养活自己吗?如果一直没有成功,被别人嘲笑、看不起该怎么办?

当这些恐慌出现,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

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都特别有激情,并且做事时全力以赴。舍得花时间,又充满干劲,更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样他们就把喜欢做的事情,变成了擅长做的事情,并在垂直领域深耕建树。

所以,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先从一点一点的小事做起。

比如,我们每天可以留一个小时,从读一本书,做一个运动,学习一个知识开始。慢慢地,再从一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三个小时……

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意外地发现:原来,你已经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了。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君共勉:

生活本来就很精彩。只不过有人没发现自己是作者,没发现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创作。

吃完早餐,走出《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你会发现崭新的一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送给焦虑迷茫的自己
停下脚步,留精力去探寻“未知”世界
所有迷茫,都有答案
如果你感到迷茫,就去《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看看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个人的强大,从摆脱他人的期待开始
做到这四件事,你的人生不迷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