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理想的管理者”其实根本不存在?

华章妹说

人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理想的管理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几乎每次讨论管理问题时,这个问题都会出现。这个问题表明,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认同这样一个概念:理想的管理者

大多数人会条件反射般地去想:理想的管理者是什么样的?这也是管理学文献以及大多数培训项目最常讨论的问题。不过,欧洲管理大师弗雷德蒙德·马利克认为,“理想的管理者”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以下,Enjoy:

作者:弗雷德蒙德·马利克

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

01 全能的天才—一块绊脚石

经过40多年的实验研究,现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在管理领域中,所有应该研究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研究。因此,我们很清楚理想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东西

我来举几个例子:一项研究调查了德国600家大企业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但结果令人吃惊:创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技能、远见卓识、国际视野、关注生态和社会、为人正直、领导魅力、跨文化技能和直觉决策技能。不错,我们找不出哪一点是值得反对的。

瑞士有一家全球性大银行,在该行的简报中,有一位高管撰写了一篇题为“理想管理者的12个特点”的文章。

文章指出,除了具备其他素质外,未来的管理者还必须做到:既有质疑精神又有大局观,不仅要成为具有整合能力的中间人,而且要善于人际沟通,能对他人起到指导性作用……这些素质或许与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不太一样。

有一本在德语界发行量最大的管理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公司对管理者的新要求”(The ABC of New Requirements)的文章,对完美的管理技能进行了高度概括,文中列举了“未来管理者的关键素质”,总共45项,分3大类:个人品质、管理素质和组织因素

为增强其实践意义,该文采用了测试表的形式,读者可以立即参加测试,接受评估。测试中出现的一些术语(例如,沟通能力、移情、前瞻意识和系统整合等)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但这个事实被随意忽略掉了。如果得分在1.0~2.5,就表明“可以判定:此人满足管理大师需要具备的所有新要求”……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很典型,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商界大行其道,而且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也深入人心。

从实质上看,学术界所做的事情是它应该做的:回答了有关理想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何种特征和技能的问题。此外,这些回答是正确的,从科学的角度看是合理的:理想的管理者可能就是这些学术研究中所描绘的样子。答案并没有错,错的是问题本身

不过,科学的一个使命就是用正确的问题来替换错误的问题

02 富有效能的普通人

所以,我建议彻底放弃“理想的管理者”这个说法,因为它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即便我们现在出于讨论的目的,假设全能的天才确实存在,但从统计意义上讲,这类人的数量也不足以满足目前诸多管理职位的需要。

因此,不如换一个问题,不再问“谁是理想的管理者”,而是问“如何成为高效能的管理者”。这两个问题是截然不同的:第二个问题的出发点不是天才而是普通人,因为天才根本不够用。

所以,根据第二个问题,管理的根本问题不是:天才如何才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相反,在这个组织有序的社会里,根本问题应该是:如何让(足够多的)普通人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

然而,在复杂的当今社会中,仅仅实现一般的业绩已经不够了,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这是当今存在的一个管理悖论,也是组织需要管理的一个原因。组织能够获得的只是普通人(至少在量上是足够的),但全球范围的竞争所需要的是非同一般的业绩。

长期(甚至终身)实现卓越业绩的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换言之,哪一类人是高效能的管理者?有关的事实是:这种人的确存在,但每当我们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时,我们很快会认识到: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模式或共同的个性。他们彼此之间是完全不同的。

03 个性毫无共同之处

在此背景下,数十年前我开始研究那些一生中取得了非凡业绩的管理者—我们所说的实践者。这些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人与人之间有多大的差异,高效能的个人之间就有多大的差异。所有人始终都在寻找的东西—共同点并不存在,确实存在的只有人的个性—让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

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们的职位越高,差异就越。一个人不会因为他是另外一个人的复制品(类似于基因克隆)就能升任更高职位,甚至进入组织的最高层。他们之所以升迁,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与其他人不一样。

在长期实践中,我遇到过一些高智能的高层管理者:头脑出众,怀揣多个学位,这也许是帮助他们走上职业巅峰的原因;遇到过一些智能颇为一般的管理者,但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同样的成就;还有些管理者满足理想管理者中的一项条件—善于沟通,他们性格外向,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这可能让他们在很多情况下更加如鱼得水。

不过,还有很多管理者是相当内向的,有些人甚至很害羞,但他们在工作中同样出色。有些管理者拥有组织经常要求的领导魅力,他们是人们常说的大人物,只要他们一进入房间,每个人都能切实感觉到他们强大的气场,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们的成功。

另一些管理者没有一点领导魅力,他们其貌不扬,从不引人瞩目,也没与组织中的同事打成一片,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同样出色。

04 重要的是行为方式,而不是个人特征

有关这些差异,我可以列出很多。这一切的本质在于:高效能的人除了效能都很高之外,毫无共同之处

实现高效能的关键不在于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他的行动,即行为方式。作为个体,高效能管理者是千差万别的。他们不符合对管理者要求的标准模板,也与学术上提出的理想管理者类型毫无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行动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即同一种模式。

只有在管理领域中,才会出现对“这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异常执着的现象。拿外科领域来说,没有人会去想外科医生应该是什么样的,而只会关心他是否能够做好一台手术。乐团在挑选和评价音乐家时,是以他们的乐器演奏水平为依据的。跳高运动员必须跳得高;跳远运动员必须跳得远。没人会对他们提出别的要求。

为什么提到管理者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呢?诚然,在判定一个人不适合某个职位的时候,某些性格特征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之所以出现这种考虑,是因为这个人和特定的岗位具有某种特殊性,而不是源于所谓的通用型理想人选的概念。

在高效能人士身上,我们能发现的共同特征都与他们的工作方式有关:无论在何处从事何种工作,他们都遵循某些规则、原则和指导方针,并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它们的指导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特别勤奋,始终遵循职业精神所要求的原则,并运用某些管理工具。在各行各业中,我们都发现了这些相同的要素。它们完全不同于前面讨论的对管理者要求的各项条件。

那些条件甚至可以说是不人道的:按照那些条件,需要要求人们做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大谈特谈那些要求是一回事儿,但起码要找到一些能够满足那些要求的证据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儿。如果我们一直采用这项标准,当代80%以上的管理文献将不复存在。

05 具有误导性的访谈

令人吃惊的是,只有少数高效能人士才能描述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首先,他们没有明确学习过这些东西;其次,他们最为关注的是自己工作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具体的工作方式。因此,他们无法正确(乃至完美)地描述自己的工作方式。

最难以描述的东西是我所说的那些指导人们行为的原则。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有极少数特别善于做某件事的人才能足够清晰地描述出来。能够做某件事和能够描述其过程完全是两码事。不仅在管理领域中如此,在艺术和体育等领域中也同样如此。我从未听说哪位小提琴独奏家能够描述他是如何拉小提琴的。他们能展示,但不能加以描述。

正因为如此,我很早以前就决定不再向管理者问及他们实现高效能的秘诀了。访谈及其他形式的提问都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最好的办法是观察。当然,这也是最困难的办法,要求高而且很费时间。此外,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能在关键场合(能够观察到行为和效能的场合)遇上合适的观察对象。

总而言之,重要的不是人们说什么,而是他们做什么及如何做。只有通过切实的观察,而且该观察不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才能确定重点之所在

简言之,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尤其是想要搞清楚他们得以实现高效能的原因和因素,我们就需要研究他们,甚至要更进一步:同他们一起工作,体验他们日常的所作所为,而不仅仅是向他们提问。

虽然我们也许无法通过学习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行事方式。高效能人士在行事方式上的共同特征是可以学来的,但他们的本性、性格和个性是学不来的。

06 职业精神是可以学习的

在此背景下,我建议把管理看作一种职业,原则上跟任何其他职业都一样。诚然,有些人在管理上特别有天赋,但大多数人,需要学习管理。

因此,我提出了一个颇为谨慎的观点。如果把管理理解成一个职业,那么就应该更加重视可以学到和传授的内容,这是管理具有技艺的一面,即职业精神。

对于管理者理应有能力做到的一切,管理者不是自动就能做到的,这种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不仅区分了管理和天职,而且区分了管理和作为爱好的业余管理。

管理者必须像学习外语或某类体育运动等其他职业一样来学习管理。管理并不容易,因而必须勤学苦练。但它也不比别的职业更难学,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管理能力,比业余管理者更强。

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几乎每一种职业的组成部分。与以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如今从事每一种职业,几乎都是在组织内部或者有赖于组织,才能进行。

管理是一种职业,使得现代社会的各个机构变得富有效能,而且,正是因为管理存在于每种职业中,才使得各个机构内部的人员变得卓有成效。

在组织以外,几乎没有人存在效能问题。组织所带来的问题是,如何从平庸走向卓越,从努力走向成果,从效率走向效能。

在绝大多数的管理文献和管理教育中,这一点都遭到了忽视或漠视。我们谈论的要么是人员,要么是组织。但我们需要谈论的是另外的问题:管理针对的是组织里的人以及(反过来说)由人组成的组织。这种关联是我们无法消除的。

07 最重要的大众职业

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大众职业。现在,实际履行管理职能的人比以往什么时候都多。

在以前,管理是少数人的特权,甚至是负担。领导者、管理者、司令官和统治者的数量甚少;少量的管理职位只有通过特定的方式才能获得:要么出身显赫,世袭获得,要么在教堂里接受神的感召。

如今形势不同了。如同德鲁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不是由个人而是由组织组成的。我们在做几乎所有的事情时,都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人,而是作为组织的用户、客户或雇员来完成的。

所有组织都需要管理:不管是商业组织还是医疗或教育机构,不管是在公共管理部门还是在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中,皆无例外。因此,在当今各国,很多(十万甚至数百万)人必须在组织内部承担管理任务—无论他们是否还从事别的工作。

有些人的公开身份或在媒体上出现的身份是组织里决策部门的成员,但在此背景下,只把他们视为管理者的做法是不够的。我以前就说过:谁从事管理,谁就是管理者。

即便是工厂里的工头,也在承担管理任务,在这一点上,他就是管理者。项目管理者、团队管理者、部门领导等都算得上管理者。

即使采用最严格的标准,管理者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也才5%左右,其中包括一般产业中的企业和典型的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者。如果分析当代的行业,比如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生命科学、咨询服务、金融业、一般性的服务组织或者科学、艺术和文化领域里的组织,这个比例会高出很多,达到20%~25%,并且在不断升高。

由此可见,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职业。

因此,在德国这样的国家里,有数百万人在事实上承担管理任务,无论他们如何称呼自己、如何给自己定位,他们都是管理者。

随着知识社会的出现和复杂性的加剧,管理将变得比过去更加重要。未来将出现更多的事实管理者,他们的管理任务会比今天更加困难。

说到底,在这种社会里,几乎人人都得管理自己,而且,由于复杂性的增加,这种社会需要比迄今已知的任何类型的社会都需要更多、更好的管理

关于作者: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欧洲的管理泰斗之一。欧洲著名的管理大师和管理教育家,以及欧洲著名的'圣加伦管理学派'的创始人。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教授管理著作极为丰硕,其中《管理成就生活》一书自2000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位列畅销书榜,被评为欧洲十大畅销管理书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全球发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你的副总够不够格,就拿这22条衡量他!
图文
管理者核心能力提升64:做一个高效能的管理者
吉姆·柯林斯:天赋更高者往往都“效能低下”!那平庸者还有出路吗?
如何提高管理效能?
开会就是浪费时间?高效会议秘诀,拿走不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