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脑子没有洞,流量是喷不出来的

这是仙人JUMP的第354篇原创

1

直播套路,在近期开始走入了一个诡异的创新中。

以前直播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各种吸引眼球的夸张直播,现吃奥利给,铁锅炖自己,各种奇葩大赏在那个时候倾巢而出。

现在,随着这种博眼球方式不再新鲜,用户审美疲乏,很多直播开始不拼才艺改拼套路。

典型例子就像前段时间的带货直播,主播和厂商配合演戏现场吵架演给他们观众看。

主播像唱rapper一样,来一大段即兴介绍,准备卖货,最后跟商家连线,问一下价格,商家说800。

主播拍案而起,去你的,想坑我家人,没门,80一件,不卖滚蛋。

然后主播和商家两人唇枪舌战,最后达成80件,买一送十二的神奇套路。

然后用户冲动的下完单之后,去别的电商平台一比价,自己还是买贵了。

说真的,有这些演技,干点啥不行,建议直接打包送去赘婿剧组。

从以前的奇葩表演到现在的套路直播,这些主播不断用各种超出用户想象的方式进行哄人进场,本质其实都是因为背后绕不开的“流量”二字。

所有的直播平台、内容平台,本身都是流量导向,其基本的产品逻辑就是流量逻辑。

平台本身并不在意生产的内容能否产生价值,也不在意对用户是否有作用,他们在意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流量。

只要你能给平台带来流量,带来增长,那就够了。

至于夸还是骂,重要吗?反正钱不会骂人。

而KOL进驻平台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钱,钱需要通过流量变现来获取,因此KOL需要先取得流量。

但问题是,大多数的KOL既不是明星,也不没有过硬的内容生产能力,他们自身不具备聚集流量的属性,也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给到用户来吸引用户停留。

于是只能通过各种哗众取宠的套路来收割流量。

就算是一些具备内容能力的主播,在这样一个流量思维的环境下,也无法长期持续。

想象一下,你在教人健身、弹琴、如何辩证的思考,隔壁主播在跟厂家从对骂升级到全武行,分分钟打起来,用户看谁一想便知。

这种套路直播注定是劣币的市场。

只要流量思维一直存在,比烂的情况就将长期持续。

这是流量化的商业模式所无法避免的弊病。

2

之所以会说是比烂。

是因为这种模式在无法形成正向的循环同时,还会提高内容消费市场获取用户的信任成本。

通过噱头,诱导用户进入,收割流量,本质是一种欺骗手段。

不论是铁锅炖自己、现吃奥利给,还是跟商家演用户,都是在利用用户的信任。

当用户一次次的因为好奇,因为信任点击进入,发现被骗后,用户会逐渐的对直播这一内容形式产生戒心。

虽然能够天天看奇观大赏,虽然套路可以一直换,但持续不断的欺骗,用户的信任成本会被越抬越高,最终用户会对平台,对这种模式失去信心和耐心。 

它存在的基础,就是在消耗用户的信任。

平台的流量化思维和KOL的流量化操作导致这些直播的内容模式就是一种纯粹的信任消耗模式。

这种模式,不可持续。

骗我可以,但请注意次数。

3

一个正确的内容创造模式,必须要有一个正向循环,应当是kol自身具备一定的内容创作能力,但同时平台自身生态也适合内容的创作与传播。

要做到这一点,起码平台自己不能局限在流量化模式上。

目前国内互联网中,能够自带流量,用自身平台属性就撑起这个链条的,给KOL进行赋能的,有且只有一个——微信。

如果说微信都不够格,那全世界的猪都要笑了。

首先,要做到“非流量思维”这一点,这个就已经把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都剔除了出去。

再加上要利于传播,考虑到国内互联网上的几大流量出圈模式,基本上就只剩下微信了。

先说微信的“流量”。

作为一款国民通讯、社交软件,微信拥有极大的用户基础,超长的用户停留时长,以及极高的内容传播度。

即便微信本身不会偏向性的给任何KOL提供额外流量,但数以亿计算的用户量使得微信作为一个平台而言拥有巨大的优势。

用户基数大,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如果是提供像直播或者短视频这样的内容模式,即便用户只是自然进入,即便转化比例跟其他平台相差无几,但庞大的用户基数就决定了其最终的绝对数据依然是其他直播平台无法相比的。

同样打开率是0.1%,同样转发率是2%,套在一千万的用户基础上,和套在10亿的用户基础上,这完全是连两回事。

这是体量的胜利。

我不提供流量,因为我自己就是流量。

再说“非流量化”思维。

微信最基本的定义,是一款通讯社交产品。

这一点使得微信在传播逻辑上跟其他的内容平台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其他平台,内容是跟生活割裂开的,KOL生产内容不需要对用户有价值,只需要骗用户进来宰流量即可,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只是用来消费内容,购买产品的“流量”。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通讯软件,它的逻辑和生态是生活化的,是社交导向的。

在微信上,内容是跟生活相结合的,用户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流量,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内容要对“我”有价值。

没有人会把无用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所有人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会在微信上获取信息,分享信息,传播干货,因为这上面都是我们的朋友,实际上我们是在跟朋友分享自己,分享有用的信息,在微信上,大家是人,而不是仅仅作为流量存在。

微信这种社交化、生活化的思维方式更适合信息类,也就是“干货”类内容的传播。

回想一下朋友给你发的情感文章,爹妈给你发的养生鸡汤。

这种对信息价值的追求,对干货的渴望,是微信生态在内容传播上的独特优势。

哪怕东西未必好,但对信息的欲望是在的。

同时“非流量化”思维的微信,其生态内的内容起到的也不应是单纯吸引用户眼球的作用,而是应当起到传播的作用。

全部的用户都已经在微信内部,没有必要再去吸引用户,微信内的内容正确的作用应该是用于延长用户留存时长。

把内容消费停留在微信内部,辅助用户在微信内部就完成获取信息这一步骤。

协助微信自身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

这是所谓基本盘。

4

到目前为止,微信上已经涌现了超过一千万的创作者,尽管不是每个创作者都有着大批的粉丝,也不是每个创作者都能够斩获十万加,但质变总是源于量变。

更多的的内容,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微信官方自身也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由此他们开启了微信创客计划。

所谓微信创客,其实就是微信官方推出的一个创作者品牌,微信上的所有内容生产者,包括公众号作者、小程序小游戏开发者,视频号作者,甚至是表情包作者,都可以是微信创客。

没错,表情包艺术家也可以。

作为一个虽然200斤,但是脑洞比肚子还大的男人,我也曾经收到过微信创客的邀约。在我看来,微信创客的存在意义,其实就是给这些微信生态内的内容创作者树立标杆。

而微信小程序的出现也给这些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小程序这种随进随出的轻度应用和微信这种长停留时间的产品结合,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内容应用模式。

未来的直播,可能是你在微信中跟人聊天对话,闲暇时,或者看到别人分享的有趣直播时,可以随时停下来点开小程序随时进入直播间进行观看,有消息时随时切出回复。

整个链路都在微信生态内完成,创作者只需要专注,其他的不用费心。

可以看出,微信官方对于自己生态内的这些创作者,是抱有一个相对支持的态度的,因为他们不止推出了微信创客这个品牌,还亲自上阵,打造了微信创客我有货这样一个小程序项目,来给微信创客们提供更多的引导。

微信创客直播,主要借助微信小程序来进行,官方邀请了一些像黄执中、杨笠、壹心理、饶雪漫这样较为知名的创作者或者说微信创客来进行直播。

以此来给微信生态下那一千多万为数众多的内容创作者打个样,演示在微信上、在小程序上进行内容创作的一个优秀模板。探索微信小程序 直播这种生态模式的传播方向以及更多其他的可能性。

有一说一,微信确实是万能的。

整个直播围绕着“脑洞”、“原创”、“知识”。

是一次非常精准的选点,当然不是说对用户精准,毕竟微信有上的用户包含了近乎所有人,不可能会有对所有人都精准的内容。

微信创客的精准在于,它的模式贴合了微信小程序的“使用场景”,创造了对用户而言有用的“价值”的内容。

如我们先抢所说,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场景”,其生态更需要具有社交属性和信息属性的内容。

也就是干货。

而微信创客也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并瞄准了这一点。

所以他们推出的直播是像脱口秀出身的杨笠、像奇葩说辩手黄执中,还有健身网红叔贵的健身思考笔记,心理学大V壹心理,这些具有干货、无数脑洞和大量创意的内容创作者的直播。

因为这些内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兴趣、会想学习、会发到朋友圈、会分享给朋友的内容。

比如黄执中,宝岛辩魂,奇葩说BBking,一个辩论场上的传说级人物。

他在直播间跟你分享辩论时的趣事,告诉你他的生活逻辑,如何他是如何一点一点的变好,你看不看?

比如壹心理,一个正儿八经的心理学分享大V,一个立足自我成长、情感、家庭、治愈问题的头部大号。

他在直播间跟你说佛洛依德对他的气门,跟你说社交宿醉,告诉你他们在办公室养了只猫还给猫定了个卖萌总监的职位,月薪五千,你看不看?

还有像叔贵的健身思考笔记,一个知乎著名健身网红,他不会教你怎么练出一身腱子肉,不会告诉你怎么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反而自己的创作过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选择适合的选题,如何更好的创作。

脑洞、原创、干货,应有尽有。

而且可以白嫖各种知识点。

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会感兴趣、会思考、会学习、会发挥用处的内容,也就是“有价值”的内容,是我们在微信上最容易感兴趣,也是最容易传播的内容。

微信创客直播的精准在于,他们的选点,完美的契合了微信作为内容平台下的生态特点,“有价值的内容更容易传播”。

点对点的打在了用户的痛点上。

这是在微信生态下做内容消费必须了解到的一点。

用户需要,才有存在的必要。

不要想教用户做事,用户会教你做人。

5

内容消费,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而消费,必然逃不过“人-货-场”的基础逻辑。

微信创客作为一种内容消费模式,实际上已经打通了整个消费的链条。

用户,微信内部就有,生态,微信自己就是,原本欠缺的就是“货”。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平台,微信欠缺的就是自己的“货”。

让微信像其他平台那样去卖衣服,卖房子是不合适的,“货”必须搭配“场”。

就像你不会在楼下的便利店买包包,买火箭一样。

你要买的是饮料,零食。

而这些“脑洞“”原创”“知识”的知识类干货,就是独属于微信,这家全国连锁便利店的“货”。

6

用户想看的是什么?用户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做服务,做内容的人永远要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

不同生态下,用户的需求是变动的。

在直播平台上,和在社交平台上,用户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需要买书,但不需要在游乐场买书。

作为一个内容创造者如何明确自己的产出,如何找到精准的用户和适合自己的生态,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所有的虚假和欺骗,都是因为无法在一个合适的生态中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他们企图用流量的方式,来突破价值的限制,但最后只是打破了信任。信任一旦被破裂就很难再度建立。

与其一次次的打破用户信任,毒打用户,不如学会和平台合作,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当你找到一个契合你的生态,当你能够寻找出一些适合这个生态下的用户,创造一些属于你自己的,有价值的内容。

在微信创客里,有创作者制作小游戏《头脑王者》像大众科普防疫信息;有装作者设计“寻狗”小程序帮助丢失宠物的用户找回爱宠;有创作者在自己“阿司匹林博物馆”公众号告诉大家怎么样让自己活得更开心。

流量不一定要依靠欺骗去获取。

欺骗的本质,就是对内容没有自信。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用新基建重塑了世界。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人的认知可以突破了物理的距离,信息可以不被时空所限制,价值可以依靠信号传递。

重塑世界的结果,不能只是为了流量、为了钱,更应该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什么是创造价值?

是给大众提供他们原本无法获取的信息,是让有用的信息流动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未来或许会有无数人在这个行列中奋斗,未来或许内容消费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

但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让这个未来更快的到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干货,每个人都可以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创作。

仙人JUM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条数码3C好物节:一场极致种草的狂欢
效仿小红书,砸十几亿“种草”,淘宝逛逛要抢占内容电商的山头?
2022,小红书平台十大运营趋势
被低估的知乎:内容高地上的商业新生态
光合创作者大会,快手开启商业“加速度”
视频号正在以一种错误的方式走在正确的路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