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访阎建钢导演:再造经典——电视剧创作的“新思维”
userphoto

2023.05.27 黑龙江

关注

                                                             文/刘海洋

年前,当阎建钢导演决定执导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电视剧的时候,不少熟悉他的人其实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一部描写上世纪80年代陕北农村生活的大约14万字的中篇小说,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主题构架,还有已故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当年引起巨大轰动的电影《人生》珠玉在前,照搬原著不行,但是走得太远也不行。如何在这个逼仄而又险峻的夹缝中闯出一条路来,让原著重放光芒,这对任何创作者来说都是个严峻的考验。

今年3月,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取材于《人生》的37集电视剧《人生之路》时,所有的人都觉得眼前一亮:陕北不再是以前常见的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逼兮兮的陕北,而是炽烈阳光照射下、一群不甘不忿、迸发出生命活力的年轻人的陕北;故事从上世纪的80年代延续到现在,横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空间也从黄土高原延伸到了千里之外的大都市上海,但“奋斗”的内核一以贯之,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一以贯之,因而引发了当下观众的强烈共鸣。央视一套平均过2的收视率、达百亿以上的网络播放量就是明证。



从《人生》到《人生之路》,前半部是改编,后半部是续写,而更可贵的它没有脱离原著的精神,它有情、有魂还有力量,观众和专家几乎一致认可。这样一种名著改编的方式是此前没有过的,说它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不为过。
阎建钢导演就此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创作理念:“再造经典”。我认为:这个概念拓展了名著改编的思路,拓宽了电视剧题材选择的空间,给当下亟需创新突破的电视剧行业提供了新的思维。故此,特在最近约访了阎导,请他结合《人生之路》的创作实践,更深入地阐释了“再造经典”想法与做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稍微有点长,有兴趣的朋友慢慢看。
1.《人生之路》的创作过程让我很兴奋
《影视圈》:《人生之路》播出的反响很强烈,你事先预想到了吗?反馈和你预想的有什么不同?
阎建最早在剧本阶段,尤其是在导演工作台本阶段,我心中一定会对将来的播出有个预期,不是说具体的数据,而是根据我对原著的理解,看能不能在不违背其精神指向的前提下发掘出什么新意来?
这种发掘,实际上在创作过程中是一个兴奋度指标。在导演台本的写作过程中,我几乎每集都处在兴奋状态,兴奋的主要原因就是新鲜。我40年前读小说的时候没有这种感觉,今天我有了这种感觉,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创作的兴奋和冲动。



有了这种冲动,我想和我有同样感受,或者能够呼应我这种感受的观众一定是有的,甚至不在少数,所以对未来这个作品的预期,我还是挺乐观的,否则我不会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做它。我就觉得这种发现会有意思,有的可能比意思还要高一点,就是有意义;那到了有意义的这种层面,它就产生价值了。我相信有价值的东西还是会吸引人的。
《影视圈》:其实要说把小说改成一个剧本,或者续写一个故事,这对于专业编剧来说都不难,但这个戏改的幅度很大,可大家看完之后还觉得没有脱离原著的精神,这是挺难做到的,你们是怎么去实现的这个?
阎建我觉得任何一个经典作品,一定会有一个永恒的精神内核,否则的话,它不可能成为经典。这种精神内核可能每个作品不一样,但都是在揭示人性,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只要这个立得住,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经典。



而改编经典、重新阐释经典,成败的核心就是你能不能抓到这个核。而要做到这个,就要看创作者对生命的认知与感悟,你能到个什么程度?而不在于说我编出了多少新的情节。任何一个编剧可能都会编出40集故事来,但是你这些故事能否既符合原著的精神指向,又能够融入剧中人物的生命感悟,并被当代的观众接受,这是一道难题。
2.巧珍是一株不甘于衰败的野草
《影视圈》: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生动深刻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生》中高加林和巧珍这两个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你对这两个人物是怎么改造的? 
阎建要说改造。巧珍性格上变化更大,她不再是原来的温良贤惠、逆来顺受,而是有点倔犟、敢作敢当。我觉得她是一株野草,但这株野草它不甘于衰败,即使在受到了命运的打击、失恋的打击之后。对这个形象我是倾注了感情,也蛮在意的。



《影视圈》:就看戏的感觉,进城以后的巧珍反而比高加林更有光彩~
阎建对,在前面的部分,高加林不单单是不接受巧珍,而是他不接受那种生活状态。他不想自己的生命就此停滞,因此高加林永远是有两个字在心,就是改变,他不服、不甘,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巧珍虽然勇于追求爱情,但她恰恰是安于当时的那种生活状态,没想去改变,这是两人截然不同的地方。
高加林进了城之后,那种不甘的劲儿好像少了,基本上顺风顺水了。巧珍作为一个觉醒的女性,她真是一瘸一拐、奋不顾身地在闯,在巧珍身上我们展现了当代女性自强自立的生命光彩,她的这种改变更有意义。
《影视圈》:这个是比较颠覆性的感觉。



阎建是一种光大吧,一种符合人物成长逻辑、观众能接受的光大,并不是单纯的拔高,这就是我们对这个人物的当代解读。
《影视圈》:到了上海之后,高加林和巧珍的精神距离逐渐拉平了,可为什么还是没有走到一起?
阎建很多观众期望他们走到一起,但是生活不可重复,人的命运也无法重复。两个人分手以后,都已经有了各自的世界,各自的生命轨道,即使他们两个人都已经相互认可了,但也无法再并轨。我觉得这个是不愿意再回到过去了,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水平。



《影视圈》:剧中增加了高明楼和高双星一对父子形象,他们做了坏事,但也没有把他们反面化、标签化~
阎建我觉得还是很温情地在写这个他们的心灵历程,其实这段父子关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复杂的人性。
我相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是根植于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的,比如认为做坏事要遭报应。他们父子两个,其实就是做了亏心事,有一种负罪感,一直都在用各种可能来赎罪。但是牵扯到儿子的命运,高明楼作为一个父亲,做出这样的行为,虽然是很可恶,但也能被人理解,所以观众不会觉得他是个坏人。



高双星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成长之路,也是他的觉醒之路。觉醒就是成长。他最后做出的选择是主动地去面对,勇于担当,这也正是在于他用盗取来的机会、进入大学以后所受到的的教育促使他这样做的,这从另一种意义上阐释了知识改变命运。不是说读书让你获得了几个就业机会,而是知识改变和滋养了你的人性,让你能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让你更有力量,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3.既追求现实表达,也追求诗性表达
《影视圈》:你一直很关注当代表达的问题,《人生之路》在这方面是怎么设计的?
阎建当代表达有两层,一个是对原著精神的当代解读,比如说你在价值观层面有什么新的发现?
就像高加林和巧珍这一对爱情关系,你该怎么读解?40年前路遥是这样界定的,那一代的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定式:高加林就是负心汉和渣男。但40年过去了,如果说结束一段恋爱关系就是渣男的话,那恐怕生活中比比皆是。   
这种变化就是我们要触碰的一个命题:如何在当代认识爱情和爱情关系?这是价值观层面的,诸如此类的很多了。



第二层就是你是否能用当代的镜头语言表达这种新的认知?比如说我开场这一段自行车的山路追逐,我觉得这是对那个年代高加林这一群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生命状态的一种表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致敬;同时他又隐喻了高家林和高双星这一对人物关系的宿命感。
这种镜头语言更接近于今天的社会节奏和和生活形态,愣是把二八大杠骑出了山地车的感觉,但又没有失真。类似这种包括我们对黄土地的镜头语汇,对陕北山村的镜头语汇,也不再单纯地追求所谓的写实和原生态,而是尽量追求一种壮阔的、大气的审美。



《影视圈》:因为那个地方我比较熟悉,以前影视剧里拍黄土高原都是很苦、很压抑,看这个剧感觉像是黄土高原上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也是没有过的。
阎建其实很多场戏,都是用心设计的,都不是随意地把它处理掉的。我内心里一直对自己要求,就是既要做现实表达,也要努力追求诗性表达。只有匹配当代的、具有独特审美感受的镜头语言,你才能够去表达你的作品内核和精神世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缺一不可的。                 
   4.发现比表达更重要
《影视圈》:你提出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再造经典”,以《人生之路》的创作来说,再造经典最难的是什么?
阎建 文学史上历朝历代都有很多文人墨客,为什么有的留下来了?有的灰飞烟灭了。我认为:凡是能够留存到今天的作品,它的精神内核一定是具备当代价值和普世价值,最起码具备当代解读的可能性,这才能成为经典。



《影视圈》:那就是说,发现和找到这个具有当代精神的“精神之核”就很重要了。
阎建是的,有发现才会有冲动。其实一个导演的发现能力非常重要,我觉得发现能力比表达能力更重要。
发现需要一个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还有更重要的,是他有这种欲望,不断的想突破,有我要往前走的意识,别停留在当下,别再原地踏步。因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影像叙事,通过新的影像语言,你才能和今天这个时代交流对话,否则的话,那就像我说的,我们拍的是所有剧都是历史剧了。
《影视圈》:对于当下的电视剧市场来说,再造经典的意义在哪里?
阎建有个说法,说经典就是常读常新。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影视不可能不受到影响,相比较而言,具备经典价值的作品越来越少。当我们回过头来去重读经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们仍然有极强的生命力,所以再造经典就具备了当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影视圈》:《人生之路》改变这么大,播出完了之后有没有所谓的“原著党”提意见?
阎建:当然有啊,我尊重他们的意见。
因为每个人对一部作品的理解都取决于自己的生命感受和文学趣味,所以它是千差万别的,这里面有各种动机,你无法去一一回应,也没必要去做任何辩解。
5.经验很宝贵,但是突破经验更宝贵
《影视圈》:经典本身已经在一个高度上了,那要再造经典,这对创作者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创作者应该去做些什么样的工作,他才有可能去再造经典?
阎建首先有一个前提,你要有敬畏心,就是对原著要有敬畏心。第二就是对当代生活你要有切身的感受和认知,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样你才能从经典中读出今天所需。第三你一定要把它当成一次创作,而不是制作。所谓当成一次创作,就是你就要投入心力、下很大的功夫去做文化准备,你必须浸泡到经典里面、经历一次精神酿造,提炼出原著中的当代精神元素,这种发现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另外,你还要有能力对自己的发现做审美表达,找到独特的视听语言来传达给观众,这个也是很难的。


《影视圈》:其实我觉得审美时尚这些东西是最具时代特征的,需要不断地创新求变,但任何一件工作做长了以后,就会产生惯性,产生一些套路。但这次我看《人生之路》在视听语言上确实有很多新感觉,做了不少新的尝试。
阎建有经验是好事,经验可以减少制作难度吧?因为你有足够的经验,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制作;但你别忘了:经验也会增加创作难度。其实这是一对矛盾,就是说你有没有能力让你的经验成为破除你经验的力量。这就有意思了,它需要创作者自身的一种清醒,也是对创作能力的考验。。
我的体会是:经验很宝贵,但是突破经验更宝贵。



《影视圈》:突破经验也需要勇气~
阎建是需要勇气,挺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为什么说,这部戏也是我的创作中有转折意义的一部作品,它不单纯是一个拍摄行为,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这个挑战就是:我能不能用经验打破经验,创造出一种新的表达。
这也是我自身的一种冲动。跟高加林一样,我也想改变,永不停歇地改变。这是新的时代对创作者的必然要求。

《影视圈》:我觉得从“再造经典”这个角度,对整个这个电视剧行业来说,会打开很多新的思路。
阎建《人生之路》不管怎么讲,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是在当代对经典改编的一种实验,别人没有尝试过。其实我想还会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每个导演都会不一样,每个编剧也会不一样,这取决于创作者的立场和他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他对时代、对生命的态度。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我觉着每一部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就看你下不下工夫、吃不吃得了苦,你是否真心投入,这个创作态度是很重要的。我也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经典改编的形态和实践,出来更多好的作品,让我们的经典重放光芒、永放光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专访《人生之路》总制片人魏巍:落脚上海,既是个人更是时代的选择
官媒点评《人生之路》,2大优点,1处硬伤2个败笔!
《山海情》《乔家的儿女》后,编剧未夕如何再造《人生之路》?
热议《人生之路》
《人生之路》:高加林和巧珍的错过,是心中的傲气在较劲
经典怀旧--------人生1984电影 【经典国产老电影】《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