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池科技前瞻系列报告之九:踏浪航远,云之彼端

行业动态信息

研究者系统分析电池“理论性能边界”

我国研究者Wenzhuo Cao、Jienan Zhang、Hong Li等分析了高质量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材料理论上可能选用何种体系,以Batteries with high theoretical energy densities 为标题2020年发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材料体系模拟:从1683个氧化还原反应,到几十个“潜力”电池体系

研究者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出发,系统筛选了多达1683个氧化还原反应作为电池候选体系。此后,以理论质量能量密度在1000Wh/kg进行首轮淘汰;对非气态正极(单独考虑氧气、空气等)以理论体积能量密度800Wh/L进行第二轮淘汰;以反应电压大于1.50V进行第三轮淘汰;以成本、环境影响等进行第四轮、第五轮淘汰。最终,研究者获得了51个“潜力”电池体系。

路径与前瞻:锂不失为优选,铝可能是奇兵

研究者归纳:同时考虑质量、体积能量密度,锂-水、锂-硫、铝-水、镁-水、镁-硫、锂-氟化铜、锂-氟化铁、锂-二氧化锰、锂-三氧化钼等体系的综合潜力最高。研究者同时认为,电解液-混合固液电解质-全固态电解质逐步进化是高能量密度电池实现过程中的助力。

总结与评论:不需要退路,只有勇往直前一条路

我们认为,仅从性能角度出发,锂仍是绝大多数场合的优选,铝也有部分可能以“机械可充”(更换铝板)等方式在部分不需要高功率密度的场合发挥作用。我们还认为,当前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提供了“合格”的保底高性能电池选项。仅从能量密度占优,综合性能可接受的标准出发,高镍+硅碳体系可能是下一个成熟概率较高的体系;考虑综合性能与成本,三元、磷酸铁锂电池相当程度上都仍位列长期选择之中。

电池科技的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作为技术革命的骄子、能源革命的宠儿,置身于漫长的赛道之中,高性能电池已经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仍将是底层科技、高端制造的共同旗帜。

行业动态信息评述

1、研究者系统分析电池“理论性能边界”

在电池领域,锂离子电池是高性能的代表。但是当前的“摇椅式”锂电池至少在理论上远远不是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全部。我国研究者Wenzhuo Cao、Jienan Zhang、Hong Li等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出发,分析了高质量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材料理论上可能选用何种体系,以Batteries with high theoretical energy densities 为标题2020年发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研究者认为,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幅度自1990年以来每年实际不足3%。当前,动力电池单体质量能量密度在240-250Wh/kg附近,体积能量密度在550-600Wh/L附近;3C电池单体质量能量密度在260-295Wh/kg附近,体积能量密度在650-730Wh/L附近。当前的锂离子电池还不足以满足电动车、便携式设备等的要求,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仍然是急需的。一方面,优化现有体系很重要;另一方面,现有体系想取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难度也高。所以,从理论出发,寻找高质量、体积能量密度的电化学体系仍然有其必要性。

研究者归纳,锂电池的成功应用,其本质仍然离不开金属锂的低电位(-3.040V)和高容量(3860mAh/g)。那么,类似的高还原性金属,如钠、钾、镁、铝、锌等,就可以和锂一起作为备选负极。与此对应,相变反应储能(而非“摇椅式”机制)是超高能量密度电池得以实现的关键。

2、材料体系模拟:从1683个氧化还原反应,到几十个“潜力”电池体系

研究者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出发,系统筛选了多达1683个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如前所述;正极有多种氧化性较高的物质选择,去除稀有气体和大分子)作为电池候选体系。此后,以理论质量能量密度在1000Wh/kg进行首轮淘汰;对非气态正极(单独考虑氧气、空气等)以理论体积能量密度800Wh/L进行第二轮淘汰;以反应电压大于1.50V进行第三轮淘汰;以成本、环境影响等进行第四轮、第五轮淘汰。最终,研究者获得了51个“潜力”电池体系。不乏常见的氧化还原组合(铝-氧、镁-氧、镁-二氧化碳、钠-硫,等等),多种金属-空气电池、金属-水电池、金属-硫电池、金属-金属氧化物电池、金属-金属氟化物电池等榜上有名。

在计算了不同体系的理论能量密度之后,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从理论能量密度到“实践能量密度”的过程。如部分电极材料兼具相变/插层反应方式,可能会有多步反应等;暂不考虑电极的体积变化,而仅考虑电极、电解质、集流体的厚度,电极的孔隙率、粘结剂含量,以及电极材料的NP比等。可以看出,上述基本假设仍然是相当理想的,而这种仍然理想的“实践能量密度”相比于理论能量密度,仍有约50%(不同材料体系区别较大)的降幅,质量能量密度下降至约1000Wh/kg或以内,体积能量密度下降至3000Wh/L以内(不考虑电极体积变化会引入相当程度误差)。此计算的结果显示,质量能量密度部分由锂硫电池拔得头筹,镁硫电池,锂、镁、铝等金属-多种金属氧化物/氟化物电池紧随其后;体积能量密度部分锂硫电池已经不在前20名范围内,相比之下铝、镁、锂等金属-多种金属氧化物/氟化物电池排名居前。一句话概括上述结果:质量能量密度锂最优,镁铝入列;体积能量密度铝最优,镁锂入列;正极材料至少是较强的氧化剂。

3、路径与前瞻:锂不失为优选,铝可能是奇兵

研究者归纳:同时考虑质量、体积能量密度,锂-水、锂-硫、铝-水、镁-水、镁-硫、锂-氟化铜、锂-氟化铁、锂-二氧化锰、锂-三氧化钼等体系的综合潜力最高。锂、镁、铝的理论性能都较高,但是镁、铝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缺点明显。

研究者同时认为,电解液-混合固液电解质-全固态电解质逐步进化是高能量密度电池实现过程中的助力。

研究者最后表示,质量能量密度达10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800Wh/L的电池是有可能实现的,利用相变反应的电池也是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长期目标。

4、总结与评论:不需要退路,只有勇往直前一条路

我们认为,从理论上构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材料体系框架重要性很高。一方面,更高的理论性能本身就极具诱惑;另一方面,更高的理论性能也意味着更多的试错空间和可能性。

我们认为,仅从性能角度出发,锂仍是绝大多数场合的优选,铝也有部分可能以“机械可充”(更换铝板)等方式在部分不需要高功率密度的场合发挥作用。

我们还认为,当前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提供了“合格”的保底高性能电池选项。仅从能量密度占优,综合性能可接受的标准出发,高镍+硅碳体系可能是下一个成熟概率较高的体系;考虑综合性能与成本,三元、磷酸铁锂电池相当程度上都仍位列长期选择之中。

我们最后认为,电池科技的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无数参与者皓首穷经、身体力行,不断探索电池理论性能上限、不断推升电池工程参数边界、不断拓展电池实际应用领域。作为技术革命的骄子、能源革命的宠儿,置身于漫长的赛道之中,高性能电池已经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仍将是底层科技、高端制造的共同旗帜。

风险分析

电池科技进步速度不及预期,成本降幅不及预期。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特斯拉:铁锂登堂》

对外发布时间:2020年6月15日 

报告发布机构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杨藻 张亦弛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0010003,S1440520040001

研究助理:张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汽“魔方”电池重点解析
细数前沿锂电池技术及其“虎视眈眈”的对手
手机没电,生无可恋,以后你还能指望谁?
天天喊石墨烯电池 其实都叫错了
研发出新型高效双离子电池
46XXX电池:外形尺寸与壳体材料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