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传之秘在于量 寻找中药重剂取效的秘诀 第五章 温里行气、消食驱虫药

第五章  温里行气、消食驱虫药


重用附子经验

附子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大热,味辛、甘;归心、肾、脾经;其基本功效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多用于亡阳证、寒凝诸痛证、水肿等临床常用量为3~15g。

 

张子琳重用附子治亡阳证

山西名医张子琳在其经验集中论述,附子乃起死回生之品,但必须用之得当,吾父常以大量附子治病救人,剂量常在30~60g,屡见奇效。尝说:“附子,要么不用,用则重用,量少则起相反作用。”何意? 附子乃下焦药也,量少不能重坠下沉,反在上焦起火,另须注意者,附子煎剂宜冷服,取寒因寒用,反治之法。若热饮,易在上焦停留而产生不良反应,出现嘴麻、舌麻,继之浑身皆麻。但遇此亦无需惊慌,饮凉开水多能解之,或时过半日便自然缓解。附子之适用证是脉必沉迟,唇甲黑青,脉证相合,放胆使用,疗效可靠。

近代的中医名家如陈伯坛、刘民叔等,均很擅长遣用附子,认为其能救脱扶阳,每剂常30~90g,最大量超过200g,这可能与地处西南部环境、体质、气候、习俗有密切关系。另外,大剂量的运用在煎服方法上亦有讲究,一般先煎2小时以上,将所含毒性成分破坏,补火温里的作用并不随之而减弱,仍可发挥回阳的功效。

 

况时样重用附子治重症肌无力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况时祥教授每每重用附子治疗重症肌无力获得良效。况氏尝言: 附子味辛甘,性热,为疗阳虚之佳品。《本草汇言》曰:“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故阳虚证必用附子,辨证要点为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少气乏力,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嫩,脉微细或沉迟无力等,有一二症即可,不必悉具。用量10~50g,煎煮1小时以上,先武火后文火,既消减乌头碱之毒,又不减温阳之力。


李继昌重用附子治寒痹

附子作为散寒止痛药,临床一般用量为3~15g,但对于顽固性阴寒痹证,云南名医李继昌则认为一般常规量不效,可用至30~120g,先煎透

(1小时左右)疗效显著。


邹云翔重用附子治水肿

江苏著名肾病专家邹云翔教授认为,对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所致的慢性肾阳水肿,治疗重在温补肾阳,方用附子理苓汤和济生肾气丸加减。其中附子、桂枝不可少,可重用附子。附子剂量可用至30~60g,但需久煎2.5小时以上,去其毒性而存其温阳之效。


吴佩衡重用附子经验

云南名医吴佩衡教授以善用附子闻名,吴氏处方每剂附子辄用60g,重则每剂250~500g。对疑难重症,失治、误治病例,每起沉疴。

吴氏对血证的治疗,认为需熟记以下二诀,细心体会,弄通含义,则可应付裕如。其一日:“失血都传止血方,生军六味作主张,甘寒一派算良法,并未逢人用附姜。”其二曰:“血水如潮本阳亏,阳虚阴盛敢僭为,人若识得升降意,宜苦宜辛二法持。”(原载清代郑钦安著《医法圆通》卷四)

一者言其常,治出血之法,如唐容川谓“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葛可久创十灰散亦多清凉之药。所以泻火滋阴已成为治血证常法。一者言其变,郑氏原注云,宜苦者十之一二,宜辛者十之八九。此言未免过偏,但对用常法治疗无效的病例,宜按阴阳升降气血运行的道理,采用辛温药物,温阳止血,亦可立竿见影,如吴氏前治伤寒肠出血病例,附子每剂重用到300~400g,而终于力挽狂澜,阳回血止而安,多年来,其学术传人用温阳止血法治疗葡萄胎术后疑恶变咯血、崩漏不止,取环后反复清宫不能止血,高血压并痔疮出血不止,以及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等病例,辨证属阳虚者,均获满意效果。阳虚出血的辨证要点为血证而兼见面色淡白无华(或夹青色),少气懒言,声低息短,自汗食少,畏食酸冷,形寒初冷,手足厥逆,溺清便溏,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或舌质夹青,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沉、迟、细、弱、弦、紧等。

温阳止血之药颇多,而附子大辛、大温,有毒,通行十二经,为温阳止血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载附子性能回阳救逆,散痼冷沉寒,除风湿痹痛,原非止血专药,乃用其温肾回阳而止血,临床使用此药,习惯于开水单独先煎透,以口尝不麻为度。如此剂量即使每剂达300-500g,亦无中毒情况,可以放心使用。


李文瑞重用附子治男子不育

名老中医李文瑞临床应用附子一般用量3-10g,重用15~25g,最大用至35g。李氏认为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力强。达逐寒生精、化浊行水、宣痹止痛之功效。临证贴切,则需重用。但宜逐渐增量。重用时,更应延长煎煮时间,以去其大毒。常在天雄散、真武汤、柱枝加附子汤等方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男子不育、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如治一男性32岁患者。婚后3年未育,女方检查未见异常。行精液常规检查:精子活动度>0.15,精子数>023×109/L,异常精子0.15。自诉精液清稀,阴部微冷,余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肾阳不足,阴寒内盛。遂予天雄散加露蜂房,制附子首用10g,服7剂后,无明显不适。之后逐渐加至25g。连续守方服用45天后,复查精子数增至>0.68×109/L,异常精子0.07,精子活动度0.75。遵原方加减配成蜜丸以巩固疗效。1个月后告知其爱人已怀孕。


白清佐重用附子经验

著名中医学家白清佐临证善用附子,每以重剂而获良效。白氏临证中,附子配任之法,约有如下数条:附子配鹿茸,补阳填精,阳痿滑泄者宣;附子伍肉桂,补火力强,以治阳衰肢厥;附子配干姜,温中调脾;得肉豆蔻温脾燥湿,涩肠止泻;附子配参、芪,大补中气,参、芪重用,其效尤著;附子配半夏,温中降逆,寒呕能已;附子配桂枝、白术,温经通络,善治寒湿痹痛;得延胡索、木香,温暖肝肾,治寒痛腹痛;附子配当归,温通血海,冲任虚寒,经水不调者宜;附子配腊茶,清热助阳,对于真寒假热、阴盛格阳之证,每奏奇功。

白氏用附子,特重两点:一日认证,凡确属三阴寒证,阳气衰微,脾湿肾寒者,必用附子。二曰知附子之性,附子大辛大热,能破阴回阳,生者驱邪优胜,熟者补虚为佳。举凡阴寒弥盛,地气盖天,阳气渴绝之寒证,必用附子。盖附子气味雄厚,有斩关夺将之能,直入命门,盖火之原,使神机活跃,追复散失之元阳。此仲景急温之法,起死回生之妙术也。若不识此理,因循失治,阳气耗散,纯阴用事,死期已至,纵有神丹,亦弗能救,此非死之于病,乃医之咎也,当阳微欲绝,神去魂存之际,非唯用附子,且当用生者,而其量重在一两之上为宜。白氏临床常用附子,初用量小,继则量大,遇阴寒重症,附子之用量辄以两计,甚者用至三四两,并伍大剂姜桂,极见功效。

如治一寒厥。李某,会计,患伤寒,四肢厥逆,昏不识人,诸医皆谓邪入心包,热源厥深,投以辛凉苦寒之剂,非唯不效,且日益加重,其妻邀白老诊治。观其面灰舌淡,牙齿清润,小溲白而失禁,四肢厥冷如冰,脉沉微欲绝,询知前医皆用寒凉之品,于是断为寒厥,群阴用事,汨没真阳,当用附子、姜、桂,温补命门,回阳救逆。遂急以生附子60g,干姜、肉桂各15g,甘草9g,加水久煎,候温,缓缓服之。1剂尚未知;2剂则神识少清,四肢能动,阴邪开始溃退,于是易生附子为熟附子;又服3剂后,神清肢温。病势大减,继以温调脾胃之剂,调理月余而愈。

又如治一臌胀。胡某,太原某厂。高度浮肿,并伴发严重之胸水和腹水。身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舌淡,脉沉细。诊为阳虚火衰,不得温运脾阳,湿渍太阴而成臌胀。治宜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方用附子45g,党参30g,肉桂、桂枝各15g,白术24g,温补脾肾之阳,并以甘遂、槟榔、二丑、玄明粉为散剂,攻逐有形之水。服药后6日间,水泻74次,体重由134斤减为102斤,胸水、腹水全消。继用大剂补中益气汤加茯苓、泽泻之属,并吞服硫黄丸而愈。


重用陈皮经验

陈皮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苦;归胃、肺、脾经;其基本功效有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多用于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嗽、肝气郁滞证等。临床常用量为3~9g。


王吴启重用陈皮治乳腺增生病

王氏擅用重剂陈皮治疗乳腺增生病,其自拟陈皮汤:陈皮80g,夏枯草30g,王不留行30g,丝瓜络30g,随证加减,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满意。吴氏认为,乳腺增生之患,气血易理,痰邪难除,故非重剂不能胜任。陈皮汤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热,散郁结;丝瓜络通络化痰消肿;尤其重用陈皮,既有健脾燥湿之功,以绝痰湿生化之源,更有理气散结,以消痰核之效,其性虽温,与夏枯草相伍,并无伤阴耗气之弊。


罗舜达重用陈皮治乳腺增生病

罗氏运用柴胡疏肝汤重用陈皮治疗乳腺增生病,表现为乳房胀痛或放射痛,女性随月经期变化,经前痛著,经后减轻,体检时可扪及单个或数个结节或带状包块,边界不清或部分清楚,活动不粘连。中医辨证属于肝郁痰凝者,症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情绪急燥、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象弦滑。属于冲任失调者,伴有月经不调,腰痛乏力,经量少而色淡,或闭经,舌苔淡红,脉弦细或沉细。方拟柴胡疏肝汤重用陈皮:陈皮30g,柴胡12g,川芎10g,香附10g,枳壳6g,赤芍10g,甘草6g。属于肝郁痰凝者加郁金10g,石菖蒲10g,茯苓15g;属于冲任失调者加当归10g,续断10g。3剂为1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

罗氏临床体会,柴胡疏肝汤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等功用,把陈皮加大为每剂30g时,效果佳,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是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周海平重用陈皮治痛泻

舟山市名老中医周海平主任中医师运用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痛泻症喜重用陈皮。肝郁虚痛泻症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宜疏肝健脾,缓急止痛。周氏拟痛泻要方加味方治之,基本方药物组成:陈皮15~20g,白术、白芍、防风各10g。每日1剂,5~7天为疗程。周氏认为:肝郁脾虚痛泻症主要病因为肝郁,肝失疏泄,而陈皮系理气药具疏泄之功,且具醒脾之效,所以重用得以取效。然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舌红少津、内有实热者慎用。

如治刘某,男性,52岁,2006年9月28日初诊。患者自诉经常感觉到突然间不明原因大便泄泻,泻必腹痛,纳食欠香,反复发作,持续半年余,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治宜疏肝健脾祛湿,拟痛泻要方加味:

陈皮20g,焦白术、白芍、防风、藿香、佩兰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5剂。10月2日二诊,痛泻减轻,纳差未已。上方去藿香、佩兰,加薏苡仁24g,炒扁豆15g。继服5剂。服后腹痛腹泻消失,随访2年,痛泻不再发作。


重用川楝子经验

川楝子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苦;归肝、胃、小肠经;其基本功效有行气止痛,疏肝泄热,驱虫,止痒。多用于脘腹、两胁胀痛、热淋、石淋、蛇串疮、疝气痛、睾丸偏坠痛、虫积腹痛等。临床常用量为4.5~9g。


张琪重用川楝子治胃痛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治疗胃脘痛属于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之证者,治以疏肝和胃为法。凡疏肝之药,不宜温燥,因肝为刚脏,即《内经》所谓“将军之官”。怒伤肝,肝郁化火,阳易亢,阴易亏。但滋阴药又碍脾,脾为土脏,喜燥恶湿,肝气犯胃,每多化热伤阴,故用芍药以柔肝抑肝,平肝之阳以益肝之阴。肝气平则脾不受侮,《本草纲目》所谓“土中泻木”即指此而言。

川楝子又名金铃子,本草载入肝胃小肠经,性味苦寒。“泄肝止痛,治热厥痛”。《中药学》谓:川楝子有毒,成人一次服6~8个即可引起头晕、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心跳、震颤、痉挛等症,而张氏在临证中以川楝子为主配合治疗肝气犯胃作痛,常重用至30g(砸碎煎),不仅未见有中毒反应,而且每获卓效。香附、陈皮疏肝和胃,白术健脾胃,合之为治疗肝胃不和之有效方剂。

 

重用枳壳经验

枳壳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寒,味辛、苦;归脾、胃、大肠经;其基本功效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多用于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胸痹、结胸、气滞胸胁疼痛、内脏下垂等。临床常用量3~9g。


关思友重用积壳治胃下垂

河南安阳名医关思友治疗胃下垂属中气下陷者,每投以补中益气汤重加枳壳(枳实)、全蝎,临床运用体会,其疗效较单纯用补中益气汤为佳。

如治王某,女,55岁,1999年10月14日诊。自述两胁胀满、紧束已月余,就医时诊为肝气郁滞,曾服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数剂,鲜效,刻下:食欲不振,胃脘隐痛,两胁胀满、紧束,时轻时重,喜叹息,舌质淡紫,苔薄黄,脉沉无力。病因缘于3天前,婆媳争吵所致。审视脉证,脉与肝气郁滞不符,乃疑而细询,告曰:食后两胁胀满、紧束,站立时加重,平卧时症状若失。忽悟之,遂瞩X线钡剂透视,报告胃底位于两髂嵴连线下5cm。于是辨证辨病结合,诊为肝郁脾虚,中气下陷,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书方:

黄芪30g,陈皮12g,升麻12g,柴胡12g,党参30g,甘草12g,

当归24g,枳壳18g,炒白术25g,全蝎5g(冲服),3剂,水煎服。

二诊时,两胁紧束感减半,脘痛消失,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上方略事加减,共服药20剂,症状消失,一如常人。复经X线钡剂透视,报告胃底位于两髂嵴连线下约1cm,为巩固疗效,改服补中益气丸以资善后。

关氏认为,胃下垂投补中益气汤加枳壳或枳实、全蝎,疗效比单用补中益气汤好。据临床观察和文献报道,枳壳和全蝎对脏器弛缓有紧上固下的功能,但是用量是个关键,一般说来,枳壳须用15g以上全蝎须用5g以上,全蝎研面冲服较之入煎,药效宏专。  

 

陈国恩重用枳壳经验

通化市名老中医陈国恩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常于补中益气汤中加入大剂量枳壳,疗效满意。陈氏认为脏器下垂多中气不足,升提无力所致。中气虚则气机不畅,气滞中焦,愈积愈滞,升举愈难,重用枳壳宽中行气,气行满除,中气通畅,下垂自可上收,一般用量均在50~100g,无任何不良反应。


靳锋重用枳壳治疗胃下垂

靳氏遵近代医家蒲辅周提出的“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之旨,认为气血之性宜动不宜静,能助气宣通流动者即能补气,能助脾运化者亦能补脾,单纯补气是不够的,要使气行,气行则脾旺健运。所以在补中益气汤中加用枳壳并重用之,使中焦气机调畅,清升浊降,胃则自然复其本位。枳壳剂量10~60g,突出个“运”字,对胃脘胀满者、腹部胀满者,只要是脾虚不运使然,皆可在所选方中重用枳壳而收功。

如治李某,女,40岁。患者胃脘间断性疼痛5年,加重1周。曾在外院做消化道钡透,提示胃下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常感胃脘胀满疼痛,呃逆,泛酸,服三九胃泰、香砂养胃、西咪替丁等药物后虽有缓解,但胀满难消,日益加重。入院时症见:胃脘胀满作痛,甚则掣背,尤以食后胀满为甚,呃逆,口干,泛酸,纳差,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查: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软,剑突下压痛。上消化道钡透示:胃下垂(胃小弯弧线在髂嵴连线以下6cm),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摄纳不力,升举无能。治宜:健脾益气,调气运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升麻3g,柴胡3g,陈皮10g,当归10g,枳壳45g,赭石15g,甘草6g,水煎分2次服。3剂后患者即感胃痛明显减轻,胃脘坠胀若失,泛酸减轻,饮食增加。效不更法,继服7剂,呃逆、泛酸己止,上方去赭石加枳壳至60g,继服半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精神和食纳好转。遂复查上消化道钡透提示胃体已上升3.5cm。嘱其加强腹肌锻炼而出院。

 

重用山楂经验

山楂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集注》,其性微温,味酸,甘;归肝、胃、脾经;其基本功效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多用于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等。临床常用量为10~15g。

 

刘绍勋重用山楂治高血压

辽宁名老中医刘绍勋认为,山楂含有大量维生素C,能扩张血管,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能治疗和预防冠心病。经过临床观察,认为剂量少于30~50g,降压作用不甚显著,但如用量过大,反而会使患者胃酸增多,这又不利于某些脾胃虚弱的病人,因此应以30~50g为基本用量。

曾治杨某,女,63岁。1974年3月就诊。主诉患高血压病已有2年,曾坚持服用中西药,疗效仍不巩固。现有头晕、眼花、耳鸣、口苦、目眩等症状。血压200/100mmHg,舌赤少苔,六脉弦数。此乃肝胆郁热、肝阳上亢所致。拟用清肝泄热、育阴潜阳法,佐以扩张血管药。方药:

山楂50g,沙参30g,五味子20g,麦冬30g,牛膝30g,钩藤50g,生石膏30g,黄芩15g,蝉蜕20g,全蝎10g,夏枯草20g,草决明50g,益母草50g,白茅根50g,龙胆草10g,菊花20g,鳖甲20g,龙牡各60g。服药2剂,诸症俱减,嘱其继服原方4剂,血压降至140~150/90-100mmHg。效不更方,该患又服原方10剂,头痛、眩晕、耳鸣等症基本消失,血压降至140~150/90~98mmHg,病情已趋稳定。嘱其间断服药,以资巩固疗效。

刘氏运用清热降火法治疗高血压病,用的是自拟“平肝降压汤”。主要药物有山楂、草决明、夏枯草、钩藤、菊花、牛膝、沙参、赭石、麦冬、五味子、生石膏等。此方不是治疗各种类型高血压病的通用方剂,仅对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症有较好的效果。在刘氏经治的百余例高血压患者中,属于肝阳上亢者,绝大多数疗效较好,本方即以重用山楂为君药而收功。

 

重用麦芽经验

麦芽最早载于《药性论》,其性平,味甘; 归肝、胃、脾经; 其基本功效有消食健胃,回乳消胀。多用于食积停滞、断乳、乳房胀痛、疏肝解郁等。临床常用量为10~15g。

 

陈树森重用麦芽断乳        

上海名老中医陈树森创回乳方断乳,方以炒麦芽50~100g,每天1剂,煎汤日3次分服,或去皮研细末,每服15g,日3~4次,开水调服。连服6~7天。适应于产后不哺乳或断乳,乳房发胀者。乳房胀痛者加柴胡10g,青皮10g,红肿者加蒲公英30g;同时外用芒硝适量装纱布袋中敷局部则更好。

麦芽本为消麦面食积之药,用以回乳起始于元《丹溪心法》,清《医宗金鉴》谓:“无儿食乳乳欲断,炒麦芽汤频服宣。”用本方回乳安全有效,无任何副作用。

如治尤某某,女,28岁。1985年10月18日就诊。产后2个月,因乳腺发炎泌乳不畅,乳房胀痛,不能继续哺乳。乃予本方服之,连服4天后,乳房松软胀痛大减,1周后泌乳停止,胀痛全消。

 

李历城重用麦芽断乳

山东名老中医李历城擅用炒麦芽回乳。论炒麦芽治回乳,早在《丹溪纂要方》《薛立斋医案》中有记载,一直沿用至今,为断乳之良药。然临证中,其效果全然不一。有的得心应手,效如桴鼓;有的如泥牛入海,全无消息。李氏临证摸索,认为其中存在一个药量和煎制法问题。炒麦芽断乳,取效快的关键在于用量要大,煎制法为: 取生麦芽180g,微火炒黄(注意一定要即时炒,即时用),置砂锅中,加水1000ml,煎至500ml(先文火后武火,煎煮时间需20~30分钟),滤出头汁,复加水800ml,煎至400ml,将两次煎的药物兑在一起分2次温服,服后令微汗出,近年来,李氏治疗百余人,均为2剂服完,即告痊愈。

 

朱良春重用麦芽疏肝

国医大师朱良春亦指出: 大麦芽又为疏肝妙药。但疏肝之药,率皆辛温香燥升散,故只可暂用,不可久用,宜用小量,不宜大量。尤其是肝病日久,肝阴不足,又兼肝气滞者,不疏肝则无以行滞,疏肝则香燥之药难免伤阴,昔魏玉璜有见于此,而拟一贯煎一方,于甘润之中加川楝子一味,川楝子虽能泻肝行气,细究之犹不免苦寒伤中之弊。唯大麦芽疏肝而无温燥劫阴之弊,虽久用、重用亦无碍,而且味甘入脾,其性微温,不仅不败胃,而且能助胃进食,大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妙。朱老治慢性肝炎,肝阴不足,症见爪甲少华,口燥咽干,烘热肢软,纳谷不馨,食后胀闷不适,大便干结,两胁胀痛,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亦常用一贯煎加减,多以生麦芽易川楝子,药如枸杞子、北沙参、麦冬、何首乌、木瓜、蒲公英、生麦芽、生地黄、黄精、鸡血藤等。如肝火炽盛之目赤、烦躁不安、胁肋胀痛,当用川楝子以泻肝止痛者,亦必加大量生麦芽以为辅佐。生麦芽用量以每剂30g为宜。

 

重用莱菔子经验

莱菔子最早载于《日华子本草》。其性平,味辛、甘;归脾、胃、肺经;其基本功效有消食行气,降气化痰,多用于食积气滞证、催吐痰食、咳喘痰多、胸闷食少、降气通便等,临床常用量为6~10g。

 

江尔逊重用莱藤子经验

四川经方大家江尔逊教授善于重用莱菔子,如治疗便秘、不寐、痈肿等病症均奏良效。临床使用莱菔子,应严格区分炒用生用因两者之功效迥然有别。

1.炒菜菔子重用: 降气通便,豁痰宁神

(1)降气通使: 江氏长期验证,炒莱菔子降气除胀之力类似枳实、厚朴,而降气通便之力则优于积实、厚朴,故可用于各种实秘。因本品辛甘平,质润多脂,降气开郁而不伤阴,若加入辨证方药中,又可用于各种虚秘。如临床常见的习惯性便秘,多因脾阴不足,肠燥津亏。此证初服麻子仁丸有效,久服则效差甚至无效。乃因麻子仁丸中有大黄、厚朴之苦燥,久用之,伤阴化燥在所难兔。江氏治此等虚秘,喜用《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常用量为白芍30~50g,生甘草、炙甘草各5~10g,以大滋脾阴,再加草决明、肉苁蓉各30g润肠通便,疗效颇佳。但遇少数顽固性便秘用之乏效时,必暂加炒莱菔子30~50g降气开郁,奏效方速。

临床见有小儿便秘者,大便坚如羊矢,便时哭闹,又艰于服汤药。治此者,可将莱藤子炒熟,捣细。1~3岁,每服3g;4~7岁,每服5g。开水调成糊状,兑少许白糖,每餐前顿服,3~4日即见效。

(2)豁痰宁神: 不寐一症,病因病机多端,而以痰热扰心为常见。治此症一般用黄连温胆汤加味,疗效可靠。但若连服数剂不见起色者,可能是痰甚且顽。元代医学家朱丹溪说:“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故可中加莱菔子豁痰以宁神,如白某,女,37岁,失眼1年余,常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仍难入眠,每隔几夜,必服西药安定片才能勉强浅睡三四个小时。平时头晕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稍数。笔者用黄连温胆汤加胆南星、天竺黄、石昌蒲、远志等4剂,仍无显效。乃加炒莱菔子30g,又服4剂,睡眠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再加炒酸枣仁10g(轧细吞服),续服18剂,睡眠质量进一步改善,丢掉安定片。

2.生莱菔子内服催吐痰食,外用解毒消肿

(1)催吐痰食:《日华子本草》称莱菔子“水研服,吐风痰”,但用水研服,很不方便,水煎服可否?江氏无病时曾尝试用生莱菔子30g,捣破,水煎40分钟,滤取药液约200ml,顿服,服后约半小时,便觉头晕,胃脘不适,呕恶欲吐。而后笔者催吐风痰或宿食,便单用生莱菔子一味,水煎顿服。

如治陆某,男,66岁。宿患慢性支气管炎,因外感诱发,气喘痰鸣。已服小青龙汤加味数剂,外感已除,仍咳嗽气急,喉如曳锯,胸膈满闷,苔白厚腻,脉滑数,予生莱菔子50g,捣破,文火煮沸1小时,滤取药约200ml,顿服,服后约半小时,呃呃连声,频频咳吐黏涎,移时达半痰盂。咳喘痰鸣、胸膈满闷随之大减。转予香砂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连服6剂,渐渐康复。

又曾治张某,男,16岁,因吃汤圆及干鱼片过多,胃脘满闷,噯腐呕恶,头晕目眩,西医授以“饥饿疗法”,已两餐未食。又服多酶片、山楂丸等亦不效。予生菜菔子50g,煎服法如前,服后不及1小时,便频频呕吐,并泻下酸臭粪便,胃脘顿觉轻松,转以七味白术散善后。

然而当今有的药房备用的莱菔子,竞有生与熟不分者。而其始作俑者,或为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张氏认为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笔者曾数次试验:于辨证方药中加生莱菔子15g,脾胃虚弱者服后多有恶心欲吐之感。可见张氏不分生熟混用之说,不足为训。

(2)解毒消肿: 《日华子本草》谓莱菔子“同醋研,消肿毒”。江氏亦曾验证之。一学生,男,18岁,左腋下忽生一痈,皮色不变,肿痛灼热,西医诊为“腋下淋巴结炎”,肌注青霉素,外敷鱼石脂,3日乏效,患者左上肢活动受限,夜间灼痛难寐。予生莱菔子300g,捣极细,用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摊在塑料薄膜上(厚约0.5cm),敷于患处,外敷纱布,再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同时内服柴胡清肝散合五味消毒饮。敷药当晚疼痛灼热大减,连敷4天,痈肿全消。又曾用食醋调生莱菔子细末,外敷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效亦佳良。

 

马山重用莱菔子治高血压

马氏临床应用莱菔子治疗高血压病,常获较好疗效。单纯性高血压病,取菊花10g,泽泻30g,丹参30g,莱菔子30~40g,钩藤15g。水煎服,一般7~15剂即可见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辨证基础上加莱菔子30g。女性因病过早切除子宫或摘除卵果,内分泌失调,有部分病人可致高血压,重者可引起中风脑出血,预后不好,这类高血压病人,中西药降压效果均不理想,马氏在调补肾阴肾阳基础上加莱藤子治疗,获得很好的降压效果。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伴有高血压者,莱菔子为必用之药,因本药除有降血压作用外,还可消积化食,除痞满,止咳化痰。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有高血压者,在辨证治疗时加莱菔子,可消食化积,理肠止泻,降血压;咳喘病伴有高血压加莱菔子,降肺气,理大肠,止咳平喘,降血压,均起到双重治疗作用。

马氏认为,高血压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很重要。便秘病人胸腔、腹腔压力升高,全身紧张,烦躁不安,加重血压升高,这时服降压药疗效甚微,常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病发作,大便通畅,全身放松,适当配合降压药物的治疗,常获较好疗效。故用莱菔子调理肠胃功能,排气通便,同时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降血压常用量为30g,重者40~50g,未见不良反应。

 

重用南瓜子经验

南瓜子最早载于《现代实用中药学》。其性平,味甘;归胃、大肠经;其基本功效为驱绦虫。多用于绦虫病、前列腺增生等,临床常用量为30~120g。

 

孟景春重用南瓜子治前列腺增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用炒熟南瓜子治前列腺增生获良效。孟氏指出,南瓜子,是从菜场中购买的南瓜,取出子后去瓢,洗净晒干,炒熟后食用。它不是炒货店所售白色粒大的瓜子。服用方法: 炒熟后,每天嚼服100g,嚼服时一定要连壳吞下,吐壳则效果欠佳,连续服用1周后,即见效果。见效的标志即夜尿次数减少,小便时亦较通畅。服至1个月,症状明显改善,若进行B超检查,增生的前列腺可见缩小,连续服用,一般无不良反应。老年人若牙齿脱落,嚼服不方便,可加工磨成粉剂,然后分数次用开水送下。但每天一定要服满100g,少则影响疗效,也有人将南瓜子炒熟后,装在瓶内随身带着,当零食吃。虽然服法不同,但服用量和带壳的食用法不能变。(南瓜子必须连壳,才能有疗效!)

 

刘弼臣重用南瓜子治绦虫病

刘氏临床上多采用南瓜子、槟榔合剂以治疗绦虫病,对绦虫有麻痹作用,是目前治疗绦虫病较好的方法,治愈率可达90%以上。用法:生南瓜子100~200g,槟榔100~200g,先将生南瓜子捣碎,早晨1次空腹服下,隔1小时后即服槟榔煎剂,约2个小时后即腹泻排虫,如无腹泻,可用泻药助泻。驱虫时应注意将头部祛出,否则,未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在服驱虫药后,当虫体排出时,应坐在温水盆中,使虫体自然排出,也不能用手牵拉以免折断。要仔细检查虫体,发现头节,才算治疗有效,否则,2周后再重复治疗。驱虫后必须健脾养胃,以助恢复。

 

吴子腾重用南瓜蒂治流产

吴氏对习惯性流产之治疗,首重补脾气、温肾阳,再用养血、滋阴、调气、柔肝之法随证治之。药物重用炙黄芪、菟丝子,川续断、杜仲、白术一类。并当用老南瓜蒂入药,取其益肾补气、壮胎元之力最著。每遇此证,常用老南瓜蒂30~60g,煎水代茶,予患者临产前几个月服之。可嘱病家事先收蓄,每治一个病人,常需数斤之多。曾治一30余岁的王姓妇,结婚10余年,已堕四胎,屡服补肾养血之品,往往至五六个月时而胎堕。适孕第五胎时延余诊治,其脉细软而尺迟,舌淡苔白燥。予炙黄芪30g,菟丝子、炒杜仲各20g,生地黄炭15g,白术8g,南瓜蒂60g。嘱自第3个月开始,每月服6剂,服至第7个月时停药,即用老南瓜蒂30g,每日煎水代茶。足月生一男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验方分享】调畅气机以治胃痛!
治胃下垂秘方(方5首)
中医儿科学——乳食积滞腹痛——香砂平胃散——阴阳解析
胃气呆,所以心绞痛!一张方子,通胃气、保心脏,请学习
保和丸、加味保和丸与越鞠保和丸有何不同?哪种好?该如何选?
痰多、腹胀、不消化,3味药材,化痰、除胀、消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