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堰的由来(下)

姜堰的由来(下)

▲三水镇全图
▲泰东河
▲西溪海春轩塔

    □日立(海陵)

    珍   档

    姜堰,历史上先后有过姜堰、罗塘、三水等名字,又有过罗塘港、姜堰镇、罗塘镇、姜堰镇坝、三水镇、泰县、姜堰市等称谓,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姜堰。

    地名起源南宋庄

    我国的北宋时期,社会较为安定,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水的治理给予了高度重视,泰州境内由范仲淹主修的范公堤,就是在北宋年间修筑的。范公修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良田与盐场,保证国家田赋和盐税收入。距离范公堤很近的姜堰为了便于运盐,为了国家的盐税增收,筑堰以便捷运盐途径,符合历史背景。

    志书载,姜堰在天目山前。天目山与南面的运盐河间有四五里长的距离,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北宋时姜堰的“堰”始建时的准确位置,也不清楚姜堰与上下河联通河道的演变,但我们从姜堰王氏宗祠中的《三水镇全图》上,依稀可以勾画出姜堰沿着天目山到坝口水道的大致路线:即从天目山向南,在北大街西侧,沿下坝河向南接草河,过刘家桥再向南到龙王庙,来到坝口,达运盐河边。姜堰始建以及其后两次移建的位置,当以在这条河上最为接近。

    在天目山与运盐河之间,除了有直通运盐河的河道外,两侧还有不少纵横相接的河流以及少数沟塘分布其间。若干年后,居住的人多了,这里便形成了自然村庄,这与史书上说的“嘉祐二年(1057)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可以相吻合起来。如果前面所说起初姜堰只是个水工程的话,那么嘉祐二年的“南宋庄”就该是姜堰最早的地名。

    姜堰的“堰”移到南宋庄侧之前,以及在南宋庄侧的这个时期内,西溪的盐就近从下河运到姜堰,直达上河,带动了姜堰地区的发展。姜堰南面靠近运盐河口,此后就出现了罗塘港。

    宣和二年(1120)的大水,成灾的运盐河水,聚积到姜堰,并从堰上溢出,流向里下河,盐运的水路条件好了,但过多的大水也给姜堰地区造成了灾难。为了解除大水给姜堰带来的水灾,堰址再次向南迁移到了运盐河边。姜堰的一次次南移,越来越靠近上河运盐河,运盐河北因为堰的盐运经济效应,越来越兴旺,姜堰在淮南盐的外运途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高宗烧姜堰抗金

    南宋绍兴四年(1134),金兵进入了淮南地区,焚烧抢掠。为了防止金兵战船沿运盐河向东占领淮南盐场与保卫扬州、泰州、通州等城池,宋高宗赵构下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蒲堰,其余诸堰,并令守臣开决焚毁,务要不通敌船。”其烧闸与毁堰的目的,是让运盐河的水全都流入下河,不能通船,不让金兵利用运河水道对宋作战,更不让淮南盐场落入金人之手,以保证南宋的盐税收入。在姜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姜堰的名字就是这样进入了皇帝的诏书,出现在中国官修的正史上。

    皇帝下诏烧毁姜堰到底是怎么烧的?我们无从得知。姜堰烧毁后,当时运盐河水是什么状况,史书也没有接着写。

    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兵再犯泰州,姜堰又一次被毁,《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此事,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毁堰后的情况。说堰被毁后,运盐河的水,全都流入了下河,金兵到达泰州时,运盐河包括泰州城河的水全都干涸了。大批金兵进入泰州城,城中军民一片混乱。金兵又是放火又是杀人,守城将领死于乱兵之中。城中有人向东逃往姜堰。姜堰被毁,到处是水,逃往姜堰的人,全被金人捕获。

    此后的姜堰,史料记载无多。明永乐二年(1404),东台至泰州的泰东河开通,从东台西溪外运的盐,沿泰东河西去泰州,比从西溪经姜堰到泰州的路程更近。西溪至姜堰的盐运路线,就这样被泰东河所替代,姜堰运盐的历史从此结束。此后的“堰”就被筑实,成为明代志书上的“姜堰镇坝”,靠近运盐河的罗塘港也不需要了,只留下罗塘作为地名传世。如果明代的泰东河不开,西溪盐仍然从姜堰经过,此后的姜堰与泰州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

    姜氏为运盐筑堰

    姜堰作为一座水工程的名字,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皇帝下的诏书中出现起,至今已800多年,而姜堰之“姜”,早期的史书上也没有交代,直到民国期间,泰县图书馆的夏兆麐先生,在他的《吴陵野纪》中认为姜堰是北宋泰州地方豪富姜氏所筑。

    夏先生根据的是出土的北宋姜谔墓志中“以雄于财闻东南”,姜堰实位于邑之东南,而推论出来的。遗憾的是除了夏先生引用的“以雄于财闻东南”外,志文中并没有说到姜家出资筑堰的只言片语。应该说夏先生关于姜堰地名由来的说法乃是孤证,实为一家之言。其说法是否成立呢?下面我们来做一次粗浅考证。

    姜谔墓志出土于泰州西北的森森庄姜氏家族墓地。1953年,森森庄村民在其附近,又挖到了一座古墓,墓主人马氏四娘子,出土了木质“买地记”、金手镯、铜钱、锡编钟等器物。第二年,当地再次发现一处古墓道,从中掏挖到《宋故姜司马墓志》志盖与志石各一块,带有“姜家坟”铭文的墓砖多块及几件木俑。1958年文物普查时,姜仁惠女、姜谔姐姐的《宋故天水郡姜氏墓志》也被发现,后志石散失,志文留有记录。

    夏兆麐先生当年依据的是一方姜谔墓志,现在除了这方墓志外,还有其姐姐和父亲墓志,特别是其父姜仁惠的墓志,有近千字的记载,很具史料价值,比夏兆麐先生当年对姜堰地名的解释,又多了一些更为重要的资料。

    姜仁惠墓志载,姜字公济(984-1056),泰州海陵人,靠经商20年,积蓄了数十万家财,成为一方豪富。皇佑初年(1049)皇帝发出“入资赐爵”的诏书,他首先“出其私,以佐官用,授本州司马”,花钱买了个地方武官。他生前做了很多有益于地方的好事:“有建佛殿一十座,廊庑数百楹,印置佛书两大藏,一置润州金山龙游寺,一置本州新开禅院;明道年间(1032-1033),泰州发生严重灾荒加瘟疫,他开仓赈灾,为数百个死者买棺安葬,冬天给灾民送去数千件寒衣;关心地方学子,出钱数百缗,买得全监书,以备览阅;泰州有旱涝灾变,首先到宫庙中率领众人祈祷”等等。

    姜仁惠子姜谔(1025-1058),其墓志中记载了他也曾捐钱买了个“将仕郎试将作监主簿”的小武官。此人重儒雅,也乐善好施,只是寿命不长,年仅34岁就离开人间。姜仁惠女姜氏(1005—1066)墓志内容较为简单,说她62岁时,“得疾而终,略无所苦,付之后事,情爽不乱,也是生平积善所致”。

    姜堰构筑的时间,在北宋嘉祐二年前,姜氏一家生活的年代与之相近。姜堰第一次移堰是在1057年,为姜仁惠去世的第二年,也是姜谔去世的前一年。姜堰的始筑之时,当是姜氏父子在世的年代,符合姜氏筑堰的时间范围。

    姜氏父子都曾响应号召“入资赐爵”。造堰所需资金,当局可能也动员有钱人出资。姜氏能出资买官,也就有可能出资建堰。

    姜氏一家,经商致富,有数十万家财,经商内容很可能是贩运食盐。投资一座便于运盐的水工程,利国、利乡也利己。

    姜氏父子、父女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乐善好施,喜欢做有益于地方的善事。这是姜氏筑堰的最为重要的条件。

    除姜仁惠一家外,北宋时的泰州,还有一位姜姓名人——姜延贵。龚鼎臣《东原录》记载:“元丰元年,泰州有姜延贵者,年九十六岁,有孙及曾孙,俱登进士科,而玄孙太亦隶进士业,世所罕见也。”龚所说的姜延贵,也是泰州人。此人不仅高寿,而且其孙、曾孙、玄孙都是进士,因而“世所罕见”。只是龚笔下的姜延贵只有40个字,未有他语。相对于经商的姜仁惠一家而言,姜延贵一家出资筑堰的可能性更小。

    如果没有新的文献资料被发现,没有新的地下文物出土,提供不出新的可靠而又有力的证据,仅据现有历史资料分析研究,夏兆麐先生提出的姜堰为泰州姜氏所建的解读,我们应给予支持。

    最后,简单小结下:姜堰者,北宋泰州姜氏出资为运盐所构筑的水工程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挟江襟淮话姜堰(上)
泰州名胜古迹游览推荐指南
好消息!往来姜堰和泰州的注意了!
曲江见证
【三秦文学】顾盛杉:【大运河情结】(散文)
淮南盐文化古今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