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十年代关于“馍”的回忆

 阚知 30号院

 2022-02-13 18:59


馍,成了艰苦年代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养就了一代人勤俭节约的品德。

原标题:《六十年代忆馍事》

偶翻少时日记,发现60年代初,记有许多关于馍的故事,如今细嚼慢品,其味令人心酸,看到当今青年(特别是部分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随手扔掉的馒头、包子,甚至还有鸡蛋,总有股说不出的心颤,左思右想,很有必要将那个年代的亲身经历付诸成文,告之后辈。

“泥换馍”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在家乡上初一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虽然粮食大幅度减产,但大跃进的势头似乎依旧,工农业继续放卫星,学校也要紧跟。“五四青年节”前夕,学校团总支要出期壁报,我们好强的一(4)班,自然把这个艰巨任务领了回来。找内容、写心得、抄稿子、排版面、画刊头,还要连夜张贴于墙上,只有这样,方可显示“十五年内赶超英美”的快速势态。

凭着被组织信任的激动和年轻人好胜的劲头,我们四个人一气干到零点。晚饭时的菜窝窝所产生的那点热量,早在字里行间中散发无遗。端着从食堂领来的二斤山芋面,班长均出一半多,让女生到小伙房的土灶锅和面炕饼,她们常去帮厨,轻车熟路,不一会,面饼熟了,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我们咽着唾沫,用铅笔刀横竖切开,分成四块,各自拿去贴补肚皮, 我们虽然饿,但是不敢吃,班长说:大家不要害怕,我领面时,总务主任说了,你们也不易,熬夜加班出墙报,我多给你批点面,做点糊糊喝吧,权当是补助费。再说了,即便领了几毛钱,黑灯瞎火的,你们也买不到吃的呀!咱们只是把糊糊变成饼,没犯大错误……。大家这才放心地狼吞虎咽。

过后,恐怕面不够,我们又到操场旁边检些淤泥,用水浸泡,掺在浆糊里,使劲搅和,小心翼翼地粘贴壁报。肚子未空,墙报也满,用泥换馍,身体和精神都未耽误。

现在回忆起来,不知那时的做法是智慧呢,还是无奈?

“共产馍”

1962年,姐姐考上西安的某校,寒假开学了,我执意要去送她,为的就是想从火车上买个馍,据说火车速度快,已经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坐在车上有吃的,还不用交粮票,我们把这样的馍叫作“共产主义馍”。谁知没赶上时辰,与姐同座的一个女老乡,见我可怜,劝我说:“小弟,你回去吧,我到商丘出差,回来准能给你捎一个……”我认识她,她是我同学的姐姐,也是我姐的同学。

五天后,姐姐从学校来信说:“火车刚开动,就凭车票买了一个饼,自己没舍得吃,已托女友谢清琴捎回砀山……”。

父母见信后,说了句“……算了吧,都几天了,要送早该送来了……”。我实在刹不住饿的促使,更想看看“共产馍”到底是什么样子,于是偷偷找到她家,其母病躺在床上,气喘嘘嘘地说:“女儿回家后,又接着出差,自己行动不便,也不知道你们的住处,所以,你的馍没法去送……呶,在那儿放着呢”!我拿过来翻弄着仔细看,就是一般的饼嘛!只是饼已干硬,直叹可惜,一边掰开小块放在嘴里软化咀嚼,一边埋怨大妈:“你该尽早吃掉啊”!大妈笑着摇摇头,说:“女儿也给我捎来一个,我吃过了,这个饼是你家的,是你姐专门捎给你的,你比我更需要……”。

现在想想:老人的理智和我的幼稚,还有两个姐姐的疼爱之心,都在那个“共产饼”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啊!

“父爱馍”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六十年代的砀中,学生吃饭要在教室前面排队唱歌,由值日同学将饭桶抬回,分到各自碗内,大家围蹲在一起,边吃边聊。每每中午饭时,在前排教室的最西头,总站立着两个身影,一个是夏振基老师,一个是阚喜光老师,因为他们俩的孩子都在我们四班里。此时的夏海云和阚正新便轻轻端起自己的饭碗,径向父亲跑去,回来时,碗里总多出一小块馒头或半碗米粥,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后来逐渐发现,夏老师和阚老师送馍时有个预示,只要数量有所增加,最近几天必定考试,果真灵验。

直到毕业,夏老师才说:小孩子正长身体,我怕他考试饿昏头,影响发挥,所以挤出一点给他,其实我也没吃饱……

阚喜光老师拖着浮肿的双腿,每次都是坐在台上讲课,但他省下口粮贴补孩子的举动,一直坚持很久……。

当时的砀中,师生都见证了这道风景,只是后来我们学到朱自清的《背影》后,方才真正理解“馍”里面的父爱……。

“摸黑馍”

1962年X月X日:晚自习后,我的上铺武步俭小声对我说:“我得回家去背馍,饿得受不了啦”。我问他:“星期天干啥来?”他说:“上礼拜该我看校,没法回去”。见我没表态,他接着说:“你放心,明天早操前,我赶回来,如果真晚了,你帮我打个马虎眼”。我是文体委员,带队上操,这一点能做到。

一夜,我都没睡好,他家在陈寨附近的武庄,离学校20多里,一个十多岁的小孩走夜路,太让人担心……

凌晨四、五点钟,我被人推醒,一睁眼,武步俭回来了,递给我一块红芋面馍,还热乎乎的呢。“我回到家,偷偷拨开门,点上煤油灯,自己和面,自己烧锅,贴了一锅锅饼,没敢声张,就连夜赶回来……趁热快吃,我估摸也快上早操了!”。

我问他:“你是怎么进校的?”他说:“学校西边有个厕所,墙外边就是咱的菜园,为了运粪方便,我们就在围墙下面掏了一个洞,平时用几根树枝挡着,我就是从那出去进来的……”。

寝室熄灯后偷偷离校,摸黑快步往家里跑,凑着灶火贴锅饼,披星戴月不误操……整个做馍、背馍过程没见多少光亮,武步俭的馍是标准的“摸黑馍”。

“步行四十里,连夜做成馍,出入厕所洞,说起笑呵呵”。这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那是不可思议的。

“道具馍”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1963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刚刚过去,虽说全国的粮食作物有所收成,但人们仍旧过着“红芋片子是主粮,鸡腚眼子是银行”的艰难生活,能吃上一口白面馍馍,仍成为我们青少年的奢望。

当时我正在安徽砀山中学读初二,学校为了配合“阶级教育”的形势,编排了大型话剧《过去的年代》。因我的个头稍高且略胖,被剧组选定演一个地主家的狗腿子。剧中有个场面:大雪纷飞,逃荒者络绎,狗腿子一边啃着白面馍馍,一边怂狗咬穷人……。为了突出穷富差别,白面馒头成了不可缺少的道具,这下愁坏了导演,因为那时粮食是定量的,每人每月22斤,还一多半是粗粮,绝对没有多余,排练时只好不给实物,随便做个动作。彩排时,总务主任特批二两白面,安排伙房做了一个馒头,不知是道具生疏还是腹中饥饿,我竟贪婪地吃着馍,把台词给“噎”住了。校领导看后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一顿,亏得是演的反面人物,丑化其形象不必上纲上线,否则我与导演都将受到处分。

从此,再排练时导演只好让我用红芋面馍练习,啥时吃,啥时说,啥时大口,啥时小口,让我好好感觉。正式演出了,就让伙房里的师傅在红芋面馍外边裹上一层白面,蒸熟后当作馒头。可每次我都抵挡不住饥饿的迫使,动作总是难以规范。无奈,导演和剧组人员想出了点子,报告总务处请木工用柳木疙瘩做一个“馒头”,涂上白漆,点上红点,在汽灯光的照射下,比真馍还要逼真。这下完全解决了问题,既不会口中有物,吐词含糊;也不会受真馍的诱惑乱了手脚;更重要的是以往每次演出,剧组都要写出报告,让总务主任特批几两麦面做个馒头,现在倒省了好多手续。只可惜,我再也享受不到加餐的待遇。

道具馍,是那场话剧的讽刺,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馍,成了艰苦年代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养就了一代人勤俭节约的品德。如今,社会发展,百姓安康,吃馍,不会再有诸上所述的心酸故事,但,馍仍然是生活的必需,永远是社会的载体,希望它承载着优良品质,让我们有能力去抵御“灾年”,有义务去警钟长鸣于某些“灾人”,但愿这篇小文能够促使“光盘行动”继续加强。

作者:安徽砀山果园场,阚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六十年代过年都吃什么吗,你经历过吗?
回忆我的初中生活(上)
花样馒头2014-07-16
【花样年华-专栏】我们的60年代 / 文:孙小兰
怎么蒸高粱面馒头附图及做法。
玉米面馒头的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