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愁需要大乡建,时代呼唤新乡贤
——《爱在故乡—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集》序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这本书是用无数人的鲜活生命铸就的,而不只是用笔写成的。爱故乡项目团队为了寻找到他们,遍访了全国十余省份的38位人物故事。要知道爱故乡项目的来龙去脉,需从社会上流行的“乡愁”谈起。
我们说乡愁袭来,乡愁从何袭来?答曰:乡愁,缘于近现代工业化所导致的“乡衰”。
今日乡愁之浓郁深切,缘于“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乡村,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存相处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场域, 在历经了百年现代化制度的激进变迁之后,其与生态文明时代所呼应的多样性、循环性和共生性等特质,仿佛日渐消逝了。人们对乡村“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触,已经不再只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唐诗宋词所表达的意境了,而是作为现代性问题出现的、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关照农业文明而滋生的复杂情感。它意味着人们向往田园生活的自然心性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中物欲横流的反动,也是在发展潮流裹挟下对自身生存道德的渴望和追求!乡愁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作为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它在今日每个人的心性里蔓延,也在这个国家的当代民族心性里蔓延。
其实,知识分子从上世纪初开始凝结的百年“乡愁”,就理性认知的层面而言,缘于百年来中国现代化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出现的“乡衰”,本质上反映了近现代以来对国家工业化内在规定性造成“乡衰”事实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工业化的强制性天命与中国既有资源禀赋之间的张力所造成的现代化悖论,是中华民族发出“乡愁”情绪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说,只要有激进的现代化变迁,就会有严重的三农问题,就会有“故乡的沦陷”,以及从个体、群体到整个民族不同层面上的“乡愁”!
我们说爱在故乡,爱在故乡何处?答曰:爱在大乡建,即以乡土文化为根基的共同情感及行动,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群体之中。
因为爱在故乡,所以对乡村生产方式、建筑样式、人文风采、生态景象、生活特色,等等,想念不忘、爱慕不舍;因为爱在故乡,所以行走乡土复兴大道,不只是落花怜惜之忧怨怀旧,更是真性自觉的“恋爱”或“孝亲”般的高级情感!那是绿叶对根的感恩心、回报心,是对故乡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想念不忘”与“爱慕不舍”。在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只是官僚和商人客居的地方,“衣锦还乡”和“光宗耀祖”才是自我认同的乡村方式。自明清以来,城市中来自于同一地缘有着传统根基的同乡人联合体,他们对城市认同和阶级认同均是很晚以后的事情;而他们对家乡的责任和介入,均源于回馈家乡的情感以及对自身扬名立命的追求使然。从中国乡村走出来的谋生者,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就是当代外出打工创业的绝大多数人们,其心灵深处,都潜伏着深厚的恋土和恋家之“乡土情结”。
爱在大乡建,就要从中国文化的精神的实践中去找。落实到一代代活生生的具有整体有机品格的人身上,体现为中国人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达到大智慧、高美德、有担当的境界。 在当前各行各业的现实中,一批批新乡贤涌现了出来,他们不分男女老少,无论名、权、利之高下,他们的共性是在普通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积多年、十余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心力,有理想有思想,有道德有抓手,有成就更有价值。
爱在大乡建,其主体,就是仁者爱人、中正变通的干部;就是为富也仁、义利兼得的企业家;就是崇尚深度自由、厚道科学的知识分子;就是推己及人,化成天下的你、我、他……就是从各阶层中涌现出来的当代新乡贤群体。
时代呼唤新乡贤!
摆在眼前的这本册子,记录的就是这样的新乡贤。
从创办荫城铁器馆、留住黑铁文化根脉的原建国,到创办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留住千年汉水文化的刘贵棠;从打造郫县民俗博物馆、再现川西农耕文化的吴国先,到奔走呼吁、致力文保十年的涂月超;从甘当文化义工十余载、守望故乡民间文化的拾穗者团队,到三十年如一日痴心编撰《上堡乡志》、守望客家乡土文化的李宗汉……他们在用行动试图留住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遗存。也许,当现代人在遭遇现代化困境时,还能籍此追忆、反思一下,我们老祖宗能在一个地方生活数百年、上千年,其经验何在?
从用自然笔记谱写农民心灵史、为自己代言的秦秀英老人身上,从一生专心剪纸艺术、镂剪故乡人文之美的王蓬草老人身上,从治沙状元到致富能手的殷玉珍身上, 我们能否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作为与大自然、宇宙存在心智同构特点的人类,当然不只是向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索取资源和财富并将之破坏殆尽的,而是会像明亮的镜子一样反映他们,像灿烂的阳光一样照耀他们,像知心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换心灵的;从科学证实人体经络存在、推广312经络锻炼法的祝总骧夫妇那儿,从活化传统、创建魅力西昆的孔庆平身上,我们会发问:难道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遗迹(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只意味着过去辉煌的残余吗?当然不是!弘扬中华文化,既不是复古拟古,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为了实事求是地应对当前中国现代化各种困境的智慧。此外,从潜心开展妇女扫盲、开拓回族女童教育的马新兰,从推动大平安村新农村建设、探索知青互助养老模式的张承永,推动新疆公益环保、发展生态科技产业的吐地·艾力,进行十年新村实验、打造生态幸福家园的张浩良身上,我们看到了来自人民群众之中的推己及人、知行合一的巨大力量,看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希望。
还有很多,很多……
15位的突出事迹,38位的感人事迹,更多的未被发现的当代新乡贤群体力量,他们从地方历史传统文化和生活家园的滋养中获得了地火般的大能量,具有推己及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原动力!他们倾其一生、一家人或几代人的心力,坚守着乡村的地方性文化和传统性智慧,坚守着乡村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根。 正是通过他们,我们才能从乡村、从历史去发掘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道德、伦理之源泉;也正是他们,使我们有信心从基层和历史的根底上,系统地去激活乡土社会支撑体系的积极因素,发掘出中华民族的深度智慧和生命力出来! 他们保存祖先智慧、滋润社会根本的的初心,需要像对待珍珠一样地被发现、被保护,他们所从事的事业需要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被重新阐发。因为,就历史变迁来看,去掉了“根”的乡村建设无所处之源由;就现实空间来看,与城市趋同的乡村发展绝无存在之凭依。我们只有在对传统和基层尊重、捡拾祖先智慧的前提下,站在安身立命的根基上,再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可行经验,或许才能走出现代化制度变迁的重重困境?而我们在大街上所看到的“大千气象,华夏正道复兴”、“道义为质,德耀中华”的标语,也才有可能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真的成为收拾人心、凝聚民力的软实力。
乡愁需要大乡建,时代呼唤新乡贤。若在当下各领域能涌现出大量的新乡贤群体,那么,我们才能可能形成这样的社会主体性力量,他们的做法及其汇成的实践趋势,必会避免物质福祉同时所出现的人性解放、物欲放纵所带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缺失的巨大风险。从而,中国乡土复兴的理想,必会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层面有真渗透、真落实;从而,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必会实现,中国梦、乡建梦,必会实现。
2015年12月1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振兴】挖掘乡村文化底蕴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浅析地方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申论】培育新乡贤文化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走出“乡仇”! 走进“乡愁”!
山西运城:激活乡土文化,书写乡风文明新坐标
百 忍 张 氏 庆 合 堂 造 园 记
绿维文旅:乡村旅游创新提升的四大重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