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经典,墨竹一派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

国画中著名的墨竹画法,一说始于唐代的吴道子,一说出自唐玄宗,也有说始于王维,根据是他画于开元寺壁、现已失传的《祗园弟子像》,还有传说始于五代后唐名将郭崇韬之妻李氏。

传说李夫人是郭崇韬的战利品,被俘后收为妻妾。她闷闷不乐,常以书画解闷。有一夜,她隔窗赏月,见窗纸上有婆娑竹影,越看越觉有趣,便用笔墨就窗纸上摹写竹影,天亮后再看,竟是一幅墨竹图。这与唐玄宗“因观竹影而得意”如出一辙,都点明了墨竹画的两个特点,一是因竹影而得,也就是似是而非,别有意境;另一个就是墨写竹影,写此意境,开创了墨竹的技法。不过,无论是谁始创了墨竹画法,艺术史上都以文同为墨竹画宗祖。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善画竹,偏爱画纡竹。纡者,曲也,那种“俯而仰”的竹子就称为“纡竹”。相传他五十岁后,疾病缠身,仕途失意,心情郁闷时就常画纡竹,“为垂岩所轧”,“屈己以自保,生意愈艰”,但又挣扎向上。

北宋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晾晒书画,见到文同所作《筼筜谷堰竹》图时,痛哭失声:半年前的一天,挚友文同去世。现在,还有谁能懂我?

这件事记载在苏轼所作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堰竹记》中。此文中提到的“墨竹一派”这个称谓,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墨竹画法因为文同、苏轼等一代文人的引领而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主流。

竹画多为双勾着色,而且仅作背景。文同则单画竹,并且开创了“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技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辙在《墨竹赋》中讲,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两样;不同品种的竹子,又有哪些各自的样子……文同曾跟苏轼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他是寄情于竹,以竹抒怀。

苏轼也擅长画竹。清代戴熙在其《习苦斋画絮》 中曾转述一则他画竹的故事,说东坡在考试院办公,忽然意兴,随即提笔蘸着批阅公文的朱砂画竹,同事一看,说:“这世界上哪有朱竹?”东坡答道:“世上难道就有墨竹吗?”自东坡之始,这朱竹之画亦成风流,别具情趣。

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名家辈出。如元代赵孟頫、李衍、柯九思、吴镇、倪瓒,明初王绂、夏昶等,均以文同为宗师,后人以“湖州竹派”称之。宋朝官修《宣和画谱》中专列墨竹一门,其中记述:“与可工于墨竹,非天资颖异,而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

(雷册渊 摘编自 《宣纸上的中国》,山东画报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家范伟作品之五:欣赏范伟的竹画 学习墨竹的流派
苏东坡与竹
高呼与可
这俩表兄弟是湖州竹派的始祖!看看他们画的竹子!
苏东坡与宿州扶疏亭有什么关系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