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察|课堂教学评价的数字化革命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能促使教师改善、提高教学工作?从传统的、主观的、经验式的听评课,到数字化、标准化、可测量的课堂教学观察,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项目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更是教育的生态,国家的未来。


  “教师课堂提问指向不明确的数量占13.2%,教师问学生答的比例占41.18%,补问、追问比较少。”


  “学生讨论时间不够,教师讲学生听的比例占21.57%,学生质疑的比例为零,多数情况下为教师自问自答。”


  当这样的评价出现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李老师的面前时,她有点不好意思了,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的课堂,竟然还有这么多“问题”,而且有理有据。


  让李老师心服口服的这些判断,并不是来自专家、教研员之口,而是一个“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这个平台通过嵌入课堂观察量表,利用手机、PAD、电脑等移动终端,以行为编码方式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经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直接为课堂评估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从而让课堂诊断更科学。


  “以前听评课,大多是几个人拿着纸和笔,听一听、说一说,在评课表上划几个勾,最后提几点意见。这种经验主义的听评课方式,在智能互联网浪潮冲击下必将面临一场革命,课堂观察走进大数据时代势在必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雪梅说,而这个课堂观察平台就是她主持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成果的支撑性研究工具。


  2014年,一项殊荣被授予朱雪梅,《“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项目获得教育科研最高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个“年轻”成果缘何荣获一等奖,原因只有一个,它是为数不多的与教学评价有关的成果,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建立数字化评价平台,破解“唯分数论”的瓶颈,正是每一个教育人都渴望的。


课堂观察比“淘宝”购物还简便?

  

  朱雪梅的教育生命,与教育评价紧紧相连。


  当中学教师,做教研员,致力于教育评价的课题研究,更是因为在教育评价方面的出色工作,朱雪梅半年前被调入南京师范大学。


  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指挥棒,当一线教师因为评价而畏首畏尾,不敢改革,朱雪梅的想法很简单,评价可以不是枷锁,可以不是束缚,“好的评价让教师变得更好”。


  如何让教师变得更好,从一节节具体的课开始。


  2004年,当了14年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师的朱雪梅,成为扬州市首位地理教研员。


  做了教研员,就要不停地听评课,但这种经历让朱雪梅开始思考传统听评课的弊端。


  “每次都拿着一个本,听听记记,然后开个短会,给授课教师提建议,至于教师是否听进去了,改进了没有,完全不能把握。”更重要的是,看教师的表情,朱雪梅判断有的教师并不服气。


  “这样的评价,真的有效率?”朱雪梅有点怀疑。


  从小就喜欢捣鼓技术的朱雪梅打起了互联网的主意。早在1996年,这个“技术控”就花了几乎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386电脑,到了2000年,她又成为学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试网络教学实验,“说服”学校投资60多万元建设网络教室。


  “能不能把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评价结合起来,用电脑代替传统的笔记本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朱雪梅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


  周围的教师并不懂技术,也谈不上支持。朱雪梅只好将这个想法分别告诉在北京、上海IT行业工作的两个妹妹,没想到妹妹们非常支持,她们都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技术实现不了的。”


  这句话让朱雪梅大受鼓舞,这个地理教研员开始跨界行动,写互联网平台的技术需求书,设计课堂观察平台主页,设置课堂观察量表,绘制平台的每个页面……做的都是从来没做过的事情。


  “没有任何经验能借鉴,我们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有将近四五年的时间,朱雪梅感觉自己成了教育“极客”,不务正业地走进了IT行业。


  热情是可以传染的。在朱雪梅的带动下,专业技术团队开始加入,对互联网有热情的教师也参与进来。2009年,朱雪梅及其团队正式提出“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几经周折,2014年初,作为课题的支撑性评价工具,课堂观察平台正式投入实验。


  “课堂观察平台应该比淘宝购物更简便,更易操作。”朱雪梅戏言,“两分钟,包教包会。”为什么用课堂观察平台代替传统的听课记录,朱雪梅认为,这样能真实记录和保存课堂教学的多元信息,进而为课堂教学效果评测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


  事实也是如此,记者登录课堂观察平台,发现平台设计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用电脑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那么简单,更确切地说,它克服了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提供了一整套课堂观察量表及教学行为标准。


课堂质量看得见,摸得着,能改进?


  4月6日,扬州竹西中学,一场课堂观察培训活动正在举行。


  扬州市教育局政史地教研室组长居加莉介绍了课堂观察系统的具体项目,即专业表达行为观察、媒体应用行为观察、师生交往行为观察、课堂提问行为观察、学生探究行为观察、田野式观察记录,并现场示范,具体介绍了如何运用软件平台的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教师现场登录个人账号,实践运用各种课堂观察模块。


  从地理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从扬州市到江苏省其他地区甚至上海市,课堂观察平台正在为更多的学校所熟知。


  “以往评课只停留在关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堂活动,而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教师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课好在哪儿,问题在哪儿,课堂评价有了标准。”竹西中学校长刘岚坦言,从知道这项研究开始就非常感兴趣,“平台一开发出来,我们就开始使用”。


  刘岚口中的标准,正是课堂观察平台当初设计的难点。


  何谓评价?简而言之,要什么,评什么。


  课堂观察平台要的是什么?在朱雪梅看来,远远不是分数那么简单。


  “我们希望看到学生的质疑,小组的合作,师生的互动。”朱雪梅说,这正是课堂观察量表中设置专业表达行为、师生交往行为、课堂提问行为、学生探究行为等模块的原因。


  “我们考量的不仅是这节课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师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学科能力和素养。”朱雪梅一再强调这一点。


  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平台不仅包括现场观课,还特别设置了课前会议、课后会议两个步骤,前者确定观察主题,通过后台生成观察量表,后者则依据行为标准,根据可视化观察结果交互研讨,甚至评课会议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平台的论坛上继续发表建议。每次观察,可以是一个主题,也可以是几个主题,可以同地进行,也可以跨越地域。换言之,只要联上网络,登录平台,课堂观察就可以克服传统听评课受时空限制的问题,克服传统听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克服传统听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真正使课堂评估从经验走向科学。


  邗江中学是研究成果的实验学校,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邗江中学特级教师潘竹娟提起课堂观察平台,特别有感触:“平台动态生成的各种图表,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课堂,教师哪些行为有偏差,哪些行为需要改进,所有的数据一清二楚,这个平台真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现在,邗江中学正在运用课堂观察系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循环跟进式”行动研究,即某阶段以一名教师的课堂为课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上课—听课—观察—改进—重新设计—上课等步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为止。


  “第一轮研究完所有教师的课后,再循环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研究。这样,不仅能使被研究者有效矫正教学行为的偏差,也积累了许多资料,为此后我们研究课堂提供了大量数据,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潘竹娟说。


互联网技术倒逼教师成长?


  “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句乔布斯生前说过的话,深深刺痛了“技术控”朱雪梅的心。


  5年前,朱雪梅就对同事说:“互联网技术肯定会撬动教育评价的变革。”


  “当时,大家一片茫然。”朱雪梅不无苦笑。


  5年后的今天,尽管“互联网+”已蔚然成风,但依然有人拒绝技术,排斥技术。


  “有的学校还在要求教师抄写教案,有的学校还在禁止教师使用互联网,这种现象怎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


  但让朱雪梅从心里感到幸福的是,至少在她的团队里,在她的圈子里,大家在享受技术变革带来的诸多“红利”,而其中最大的红利就是成长。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曾经这样说。朱雪梅用数据证明斯皮尔伯格的话是如此“正确”,“几年间,仅扬州市地理学科就有6名教师成长为正高级教师”。


  更重要的是,平台对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用扬州第一中学副校长吴春燕的话说,“技术倒逼教学行为改变”。


  “年轻教师登录平台后,会发现仅提问就有多种形式,是判断型、描述型,还是归纳型、论证型,而教师的解答方式,也有打断、追问、直接评判、组织评议等多种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导向,引导教师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吴春燕告诉记者。


  “有时,观察数据显示一些教师课堂提问指向性不明确,问题的思考性不强,补问、追问比较少。课堂上即使有学生在争论,也是为了顾全面子。”潘竹娟为此组织教研组就课堂评价行为进行专题研讨,对研究课例进行比较,让执教者自己体会其中的高下优劣,从而改变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简单粗暴、随心随意的现象。这些研讨记录刊发在当年的《江苏教育》上,让教师们再次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一次观察和总结。


  当课堂观察迈进数字化时代,朱雪梅又将互联网与校本教研评估工作连接起来,开发了“多元交互式”校本教研评估平台,她说要“改变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探寻教育评估手段从经验迈向数字化的路径”。


  3月5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成立,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数字化教育评价的研究中心,而朱雪梅也为此转换身份,从市教研室来到高校,从教研员成为数字化教育评价的专业研究者。


  “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引发教育的新革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教育评价,能够使评价更科学客观,将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傅康生在中心成立仪式的致辞中这样说道。


  而这也是朱雪梅的梦想,虽然传统评价观念根深蒂固,但这位“技术控”始终相信,互联网技术正在撬动教育评价的变革,一场数字化革命势在必行。记者 康丽)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2016.4.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市开启“互联网 校本教研”时代
以评价推动教学变革
白丁智库丨课堂教学评价已迈进“数据分析云”时代!
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把课堂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观察报告举例
英语课堂观察量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