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服装裁剪疑难解答(肩和衣身篇)


肩和衣身

为什么说用两直角边的比值确定肩斜度要比用某一个肩端深的计算公式确定肩斜度合理?


确定肩斜度较常见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角度控制肩斜度;第二种是用1/10肩+定数或1/20胸 +定数的计算方法来控制肩端深,从而达到控制肩斜度的目的。究竟哪一种方法合理,我们可先分析后回答。

对于基型(或厚型)上装来说,凡穿在人体上都有一个相同的穿着特征,那就是:人体的两肩膀与上装相应部位之间的间隔空隙基本为零。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和人体支撑力的作用,才使得人体和上装在肩膀处紧紧接触着。因此,不管上装的放松量多么大,只要不脱离基型上装的相似形态,都不会改变这种穿着特征。

这说明,上装的肩斜度与人体的肩斜度必须保持一致。並且上装肩斜度的确定与某胸围的大小、放松量的多少、款式的变化(不包括垫肩的作用)等因素都丝毫没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一种角度控制肩斜度的方法是合理的。按此方法确定的肩斜度具有与人体一样的稳定性,而第二种计算方法则不太合理。至少,按此方法确定的肩斜度不具有稳定性。因为,它的肩斜度随时都有可能因胸围、肩阔、领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图61-1所示。


第一种方法虽然是合理的,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为在实际制图时,尤其在实物上面裁剪制图时,不可能全用量角器去定角度。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用两直角边的比来确定肩斜度。因为它既具有与角度方法一样的合理性,又具有可使用一般直尺工具的方便性,如图61-2所示。因此,两直角边的比来确定肩斜度要比用计算方法确定肩斜度合理且方便得多。

一般情况下的后肩缝为何要比前肩缝略长一些?

后肩缝比前肩缝长出的部分称后肩缝吃势,它的大小与面料的质地性能、省缝情况有关。一般地说,面料质地较松疏的,吃势应多一些;面料质地较紧密的,吃势应少一些;有后肩省或后覆势的,吃势应少一些;反之应多一些。一般控制在0.5厘米至1厘米之间,那么,这后肩缝吃势能起什么作用呢?

后肩缝吃势主要是用来通过后肩缝的收缩,使背部略微鼓起,以满足人体肩胛骨隆起及前肩部平挺的需要。其中,后肩缝收缩是通过两种途径得到解决的,即在缝纫时的皱缩或热熨斗的归拢。对于全毛面料或合体要求较高的上衣通常选择后一种途径,对一般的面料或合体要求不高的上衣通常选择前一种途径。

后肩缝的斜度为何要小于前肩缝的斜度?


按照制图习惯,不管什么款式的服装,其后肩缝的斜度总是小于前肩缝的斜度,它们的肩斜差约为2度至5度之间(指正常范围)。其中女性的要比男性的大。为什么要存在这种肩斜差呢?这是由人体肩部形状的特征所决定的。

从俯视角度观察,大体的两肩端部具有向前弯曲的趋势,并呈一定的弓形状,并且肩部中央的厚度要远远地大于肩部两端的厚度。中央的厚度主要是因胸部的挺起而引起的,如图63-1所示。

如果我们在肩部厚度的中间处设置一条分解线(即公共肩缝),如图63-1所示。然后,将肩部的表面在平面上展开。此时一定会发现,展开图中的后肩缝斜度必定小于前肩缝斜度。当肩部中央的厚度与肩部两端的厚度之差为一定时,肩部的弓形状越显著,则前、后肩缝的斜度差也越大。女性的肩斜差大于男性的肩斜差,就是因为女性的肩部弓形状更为显著。反过来,当肩部弓形状为一定时,胸部越高,则前、后肩缝的斜度差也越大。这是女性的肩斜差大于男性的肩斜差的又一个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制图中先确定肩斜差,无非是为了使成型后的服装肩缝能与人体肩部厚度的中央线完全重合。

肩部弓形所产生的肩斜差,仅仅是出于外观的考虑,与服装的结构无多大关系。因为无论肩斜差与实际偏离多远,只要前、后总的肩斜度不变就可以了 。

有时为了使肩缝的条子对准,有意地将肩斜差定为零,即前后肩缝的斜度相等。甚至前后肩缝倒斜,当然增加后肩缝斜度是以减少前肩缝斜度为前提的。

欧洲国家的一些高级西装的肩缝都是向后偏斜的(颈肩点位置不变)。这除了对条容易外,更主要的是运用了视错原理。因为这样一来,从正面看,不再存在肩缝线的视觉干扰(斜方向),从而使得西装肩部更容易呈现水平状,以保证良好的穿着效果。

另外,劈门的大小也是引起前后肩斜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请参见第81题。


为什么有些服装的前、后肩缝要分别呈外弧形和内弧形?它们与归拔工艺有何联系?


根据第63题的分析知道,人体肩部是呈弓形的。这种弓形状使得肩部厚度的中央线略带圆弧形。如以此中央线为分解线将肩部表面平面展开,则可得到如图64-1所示的前后肩缝分别呈外、内弧形的平面结构图。由此可见,前后肩缝的这种圆弧形处理纯粹是为了满足人体肩部呈弓形的需要。当然这种处理仅仅是一个条件而已。要完全符合肩部弓形的弯曲形状,还必须同时保证肩斜差的存在。

根据上面的结论,是否就此认为,所有款式的服装的前、后肩缝都必须呈外、内弧形?这要结合工艺制作方面的情况,才能确定肩缝线的具体形状。如果前后肩缝不作任何归拔工艺的处理,则前后肩缝可分别呈外、内弧形,且凹势相等,如图64-1所示。如果前肩缝处拔开,后肩缝处归拢,则有下面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a)如果拔开程度等于归拢程度,则前后肩缝都应划成直线状。因为,经过工艺归拔后,前后肩缝将会回复到外、内弧形的初始状态。(b)如果拔开程度大于归拢程度,则前肩缝略带内弧形,后肩缝划成直线,或前肩缝划成直线,后肩缝略带内弧形,如图64-2所示。(c)如果拔开程度小于归拢程度,则前肩缝略带外 弧形,后肩缝划成直线形,或前肩缝划成直线形,后肩缝略带外弧形,如图64-3所示。这三种情况下的前、后肩缝在经过工艺归拔后也将回复到外、内弧形的初始状态。


为什么肩缝斜度要参考垫肩的高度而定?


一般地说,上装不装有垫肩时,其肩缝斜度应该与人体实际肩斜度相一致。随着垫肩的产生及其高度的逐渐增加,使得人体肩斜度趋向小的方向变化。
此时,如果再按原来的人体肩斜度确定上装的肩缝斜度,当然是不行的。而必须根据垫肩所增加的高度来推定新的肩缝斜度。假设垫肩的高度为x,新的肩缝与原来肩缝在肩端处的距离为 y,那么,x与y具有近似的正比例关系,即:y=0.7x。有 了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就能轻易地确定新的肩缝斜度了,如图66-1所示。

这里必须指出,垫肩的高度应该是指它的有效高度。因为以棉花、腈纶、海绵等为原料的一类垫肩,在有重物压力和无重物压力两种情况下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在有重物压力下的垫肩高度就称为垫肩的有效高度。当然,这里所指的重物就是上装本身(包括内部的衬头、里子等)。


要使成型后的服装肩头达到水平状态,那么,在结构制图中,肩斜线是否应与上平线平行?


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一下人体的实际肩端深与服装前、后身的平均肩端深,将会发现服
装的平均肩端深要大于人体的实际肩端深。这说明,人体的实际肩斜度小于服装肩缝的平均肩斜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由第63题的分析可知,人体肩部中央的厚度要远大于肩部两端的厚度,如图63-1所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人体在立体中的肩斜度小
于其平面展开后在平面中的肩斜度(即服装肩缝的平均斜度)。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假如人体
的肩形本来就是水平的,那么,人体在立体中的肩斜度(此时为零)必定小于其平面展开后在
平面中的肩斜度(此时大于零)。反过来说,要使得服装肩部覆盖于人体水平肩部上后,具有一致的肩斜度,那么,平面结构中的服装肩缝斜度必须大于零。反映在制图中,它与上平线存在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我们称之为肩缝的临界斜度(平均的)。根据第68题的分析,不难确定前、后肩缝的临界斜度,如图67-1所示,图中的人体肩端深需经实际测量才能获得。

上述的水平肩头必须以安装垫肩为前提,否则,这水平肩头是登不起来的


肩缝斜度的变化会不会引起领圈形状的变化?


肩斜度的变化,必然引起袖笼和领圈弧线的变化,当变化幅度较大时,不作修正是错误的。

我们首先肯定,当前、后肩缝的斜度被认为是在标准状态时,前、后领圈经过肩缝处拼接后应是圆顺、光滑连接的。如果逐渐减小肩缝斜度,那么,前、后领圈在肩缝处将出现凹角。肩缝斜度变得越小,则这种凹角也越大。这是不符合光滑曲面在平面上展开的基本性质的。很明显,此时只有加大前、后领圈的弯势,才能消除这种弊病。

肩缝的斜度变化与领圈弯势的变化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呢?以上只作了定性的说明,它68-1所示。

通过图上的方法介绍及前面有关问题的解释,我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结构线是一种动态的轨迹线,它的变化将遵循一定的几何规律,并且,各种结构线的形状是互相联系的。



在相同规格下,为什么平肩西装的肩阔在视觉上要比斜肩西装的肩阔稍阔一点呢? 


这里所说的平肩与斜肩是彼此相对而言的。有人分别做了一件规格相同的平肩西装和斜肩西装,结果发现,平肩西装的肩阔在视觉上要比斜肩西装的肩阔稍阔一点。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造成。

①人体的肩膀具有一定的厚度,当西装的肩部覆盖在人体肩膀上时,是以人体肩斜线方向作为弯转轴的,如图69-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人体肩斜度越大时,西装肩部弯转后的肩端点离肩阔线越远;肩斜度越小时,西装肩部弯转后肩端点离肩阔线越近。由此可见,肩端点离肩阔线越近,则其肩阔必然会显得阔;反之,必然会显得窄。因此,平肩的显然要比斜肩的显得阔。

②与人的视错觉有关。因为在同样阔度的情况下,水平线要比斜线更容易产生向两端扩展、延伸的视错感觉,如图69-2所示。因此,平肩要比斜肩更容易产生肩阔的感觉。

根据上述结论,如果使自己的平肩西装的肩阔不显得特别阔,则预先将肩阔尺寸减小一点,或在制图时有意将肩阔线向里偏进一点即可。


鹅毛翘肩或前冲肩的平面结构图与一般肩的有什么不同? 


鹅毛翘肩和前冲肩是指如图70-1所示的两种肩部造型。有人认为,鹅毛翘肩或前冲肩与一般的平肩一样,只要将肩垫做得高一点即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           的认识。因为,鹅毛翘肩或前冲肩与一般的平肩不只是在高低上有区别,而且,在肩部表面形状上也有本质区别。从空间几何角度来说,前两者属于双曲面肩形,后者属于柱面肩形,它们的平面展开图形是完全不同的,如图70-2所示。

如果从纯结构方面来考虑鹅毛翘肩或前冲肩的成型效果,则图70-2中的甲、乙两个平 如果从纯结构方面来考虑鹅毛翘肩或前冲肩的成型效果,则图面展开图形是合理的。但由于受到外观因素的限制,不得不将甲、乙两个图中的肩部断开线去掉。去掉后变成了如图70-3所示的两个平面结构图。这样的变化给工艺制作出了一个难题,难就难在将平面变成双曲面。显然,这只有通过工艺归拔才能解决。因此,制作鹅毛翘肩或前冲肩还必须考虑面料的可塑性。只有可塑性较好的面料,才适用于制作鹅毛翘肩或前冲肩。



在一般情况下,肩背差为何要小于肩胸差?


肩背差是指后肩阔线与后背阔线之间的距离,肩胸差是指前肩阔线至前胸阔线之间的距离,如图71-1所示。

从前面一些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人体结构的某些特征。如在俯看时整个肩部呈弓形状,腋围的上半部所 偏斜,背阔略大于胸阔;另外再加上手臂向前活动的幅度要大于向后活动的幅度等。所有这一切都自然地决定了服装胸围线以上部分的基本结构。而肩背差小于肩胸差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肩背差与肩胸差之间的差值一般在0.7厘米至3厘米之间。如果胸部劈门越大,则差值也越大;如果胸部劈门为零,则差值几乎接近于零。如男衬衫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可间接地说,没有劈门的服装结构是不太完美的。

差值几乎接近于零。如男衬衫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可间接地说,没有劈门的服装结构是不太完美的。


上装的劈门是怎样产 生的,意义何在? 


劈门是服装行业中的 俗语。它专指前中心线(即叠门线)上端偏进的量,俗 称劈势。当劈尖落在胸围线的临近处时,则称胸劈门;当劈尖落在肚围线的临近处时,则称肚劈门,如图72-1所示。从人体的测绘角度来说,相同情况下的肚劈门要大于胸劈门。劈门的大小因人、因款式而异。胸劈门的取值一般在 0.7厘米至2.5厘米之间,肚劈门的取值一般在1.4厘米至6厘米之间。那么,劈门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其意义何在?这需从分析体型着手。

众所周知,人体的胸(或肚)部表面,既不是柱面形,也不是球面形,而是一个无法取名但又有一定规则(对称性等)的几何曲面形,或者是一个柱面形、球面形、双曲面形等各种曲面形都兼而有之的综合曲面形。如果将此曲面在平面上展开,则其边缘一定会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锥形“空档”,再将这些大小不等的锥形“空档”集中起来,就会变成两个相等的大锥形“空档”并分布在左右两侧。这个大锥形“空档”就被称之为服装的胸(或肚)省。将其放在肩缝处时就被称为肩省;将其放在领圈处时就被称为领省;将其放在前中心线处时,就被称为(或肚)劈门,实际上就是胸(或肚)省,以此类推。不管放在哪一个部位,胸(或肚)省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某区域的平面变成某区域的曲面,以更好地满足人体胸(或肚)部表面形状的需要。

上面所指的胸(或肚)省与通常所指的女装“胸省”是有本质区别的。严格地说,所谓的女装“胸省”应换成“乳峰省”更为确切。乳峰省的作用是为了解决乳峰的隆起,而不是胸部的抛起。因此,女装中的“胸省”具有特定的含义,胸(或肚)省却不然,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甚至是童装中都存在这种最基本的胸(或肚)省。

在男装的应用中,胸省总是以劈势或劈门的形式出现的,如图72-1所示。肚省总是借助胁省加肚省或劈门的形式出现的,如图72-2所示。在女装的应用中,胸省既有以劈势或劈门的形式出现 , 也有以与乳峰省相融合的形式出现的,肚省则比较少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 劈门实际上是一种胸(或肚)省,其作用是为了解决胸(或肚)部表面的抛起。


对于同一个男性来说,为什么其西装的驳口交点越向下,则其劈门应越大? 


一般的成年男性在自然站立时,前中心线自上而下呈斜坡形(略带有弧形)的。如果用一根铅垂线作为参考基准线,则即可发现,与铅垂线相接触的点并不在胸围线附近,而是在肚围线附近,如图73-1所示。与铅垂线相接触的点可看作是男性胸肚表面的斜坡顶点。西装的驳口交点在中心线中由上而下的任意变化,相当于它从中心线上的坡底处(领窝点)向坡顶处移动。并且,每当驳口交点向坡顶处(自胸围线开始)移动一点时,颈窝点与基准线(通过驳口交点)之间的距离也每增大一 点,如图73-2所示。而这个增大的距离相当于西装在平面结构中的劈门。该距离越大,则劈门也越大。反之,则越小。由此可见,男西装驳口交点越向下移动,最终将导致劈门越大。


为什么量划劈门的部位不同,横、直开领线的划法也不同? 


量划劈门的部位不外乎有两个,即上平线部位和直开领线部,如图74-1所示。那么,相比较哪一种合理呢?

我们认为,合理与否并不取决于劈门的量划部位,而是与横、直开领线的划线有关,因为这将关系到领圈的尺寸是否受到影响。例如,在图74-1所示的量划部位都在上平线,但在横、直开领划法不同的两种方法中,甲图中的领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管劈门的大小如何,领圈尺寸丝毫不受影响。相比之下,乙图中的领圈却有一定的可变性,劈门越大,领圈尺寸也越易变化。由此可见,当劈门的量划部位在上平线上时,横开领线应与劈门线平行,直开领线应与横开领线垂直。图74-2所示的量划部位都在直开领线上,但在横直领线划法不同的两种方法中,甲图的领圈具有稳定性,而乙图的领圈不具有稳定性。由此可见,当劈门的量划部位在直开领线上时,横开领线应与上平线垂直,直开领线应与上平线平行。


为什么说上装结构的关键部位在胸围线之上? 


一件合体的上装穿在人体上,除了放松量和长度要适中外,更重要的是应做到各部位平服,起伏自然,成型饱满。

凡不合体的上装除了其放松量和长度不适中外(宽松型例外),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服装弊病。如门里襟的搅盖和豁开、两肩头的垂落、后领圈下起臃、肩缝后移等,这样的服装病例举不胜举。那么,为何会产生这些服装弊病呢?我们认为,这众多的服装弊病都可归结为胸围线之上的结构问题。

鉴别胸围线之上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袖笼线、肩缝、领圈、劈门线等部位的线形,即斜度、弧度、曲直等是否划得正确。此外,还要看它们之间的各自数量关系是否合理。在这些结构线中,只要其中某一条线划得不正确,就有可能产生服装弊病,尤其是肩缝和领圈,一旦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例如,肩缝后移弊病的产生,是由于后直开领太浅及后横开领太小,或后肩缝太斜,前肩缝太平所引起;后领口不贴颈部弊病的产生,是由于腰节差不足加上后直开领较深所引起;后领圈下起臃弊病的产生,是由于后横开领较大加上后直开领较浅所引起;袖截面向后折转弊病的产生,是由于前肩端角大于90度,后肩端角小于90度以及胸宽大于背宽所引起;人体腋部受阻的弊病的产生,是由于袖笼深太浅,或前袖笼凹势较小,后袖笼凹势较大所引起。由此可见,大多数上衣弊病都是由于胸围线之上某个部位的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 

中山装的里襟叠门为何要比门襟叠门阔一点?

中山装的里襟叠门阔于门襟叠门,这不是一种裁剪上的习惯,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众所周知,中山装的钮眼是横开的。假设钮眼的大小等于2.3厘米,门襟的叠门也为2.3厘米,那么,减去0.3厘米的钮眼冲出量后,实际上只有2厘米,如图76-1所示。此时,如果里襟的叠门与门襟的一样,也是2.3厘米,那么,当门、里襟合上后,里襟的止口线将落在门襟钮眼的里端偏里0.3厘米之处。一旦门、里襟受到横向拉力的作用,则里襟的止口必然会向钮眼外端方向移动,这样,人的视线将透过露出的钮眼空隙,窥见到内衣的其它颜色,以致于影响穿着的外观效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不得不使里襟叠门加大到3.3厘米左右,从而超出门襟叠门的阔度。


 

男衬衫(装领脚)的第一、二粒钮扣的间距为何要小于其它几粒钮扣的间距?


这主要是为了要保证外观效果而特意作出的适当调节。外观效果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①在不系领带的情况下,第一粒钮扣基本上是不扣的,由此产生了颈下部应“暴露”多少的问题。如果将第一、二粒钮扣的间距减小,可以使颈下部的“暴露”面恰巧控制在恰如其分的程度内。

②由于衬衫的面料薄而软,且领头又坚硬,因此,一软一硬使得领头具有向两旁张开的趋势(当第一粒钮不扣,第二粒钮扣上时)。并且,第二粒钮扣越往下移,则领头张开的趋势越大。为了尽可能减弱领头张开的程度,只有将第一、二粒钮扣的间距减小。

钮扣间距的确定方法可参见图77-1所示。

劈门的大小是否会引起前肩缝斜度的变化? 


劈门实质上是一种胸(或肚)省,其作用是为了 解决人体的胸(或肚)部表面的抛起问题。但省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使某局部达到锥面状效果,却无法使某局部达到球面状效果。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归拔工艺。

众所周知,衣片经过归拔后,必然会发生“形变”,归拔量越大,则这种“形变”的幅度也越大。衣片的胸(或肚)部一旦经过归拔,则由此“形变”后的前肩缝斜度必将会小于工艺归拔前的前肩缝斜度,如图81-1所示,且工艺归拔量越大,则前肩缝斜度变得越小。由于一定的劈门大小对应着一定的工艺归拔量,因此,对于较大的劈门,将意味着前肩缝斜度变得较小。为了使归拔后的前肩缝斜度保持不变,在制图时,前肩缝斜度应比原来的稍大,具体方法可见图81-2所示。

必须指出,只有“形变”才会使前肩缝斜度发生变化,而“形变”是以工艺归拔为手段的。


由此可见,如果衣片不需要经过工艺归拔的处理,那么,在制图时就不必考虑由于劈门的增减而引起的前肩缝斜度的变化。

在相同胸围的条件下,为什么收腰的上装比不收腰的上装容易产生偏小的感觉?


人体的表面一旦与物体接触就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触觉感,即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局限于胸围线处,而是潜伏于人体表面的各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在胸、腰之间的哪一个部位,只要先与上装相接触,就会首先获得触觉感,反映在穿着上就有偏小的感觉。

当不收腰的上装穿在人体上后,人体胸围处部位与上装之间的空隙要小于胸围处以下的其它部位。当收腰的上装穿在人体上后,胸围处部位与上装之间的空隙同其它部位相比不再是最小的。并且,腰身收得越小,则这种现象越严重。比较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各自在胸围处的空隙相等,那么,收腰的上装要比不收腰的上装先使人体获得接触感,即偏小感觉。因为,收腰的上装在胸围线以下一段处的空隙要小于胸围处的空隙。由此可见,收腰的上装要比不收腰的上装更容易产生偏小的感觉,并且腰身收得越小,这种偏小的感觉越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还可以知道,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在内部穿着层次相同的情况下,收腰上装的放松量要比不收腰上装的放松量大2厘米左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前后衣身肩线斜度的确定
衣身原型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原型试样 | 各部位的计算与取值
从画图纸到制作步骤教你做儿童T恤打底衫(图纸 教程)
从原型延伸的简单连衣裙基础款,详细的画图步骤(附制作过程)
半袖的三种款式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