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名家画竹,其身与竹化

倪瓒竹枝图卷

历代名家画竹,其身与竹化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中国花鸟画托物寓情,因物喻志。画家通过对客观的描写,来寄托表达个人的主观情感和意志,让观者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精神陶冶。
不因寒暑而荣谢,不以四时而变化,劲不输于青松,曲可比于细柳,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竹子自然就受到画家的喜爱。自唐人“君子比德于竹”,到宋人“其身与竹化”,他们视竹为与自身心灵相通的君子,人与竹的精神联系已达到“物我无间”的境地。
在唐朝的画中,竹子便时有出现,但多为衬景。至宋代,文人感叹于竹子刚直、坚韧等优良品性,加以单独描绘,使水墨竹成为独立画科。北宋文同和苏轼开文人写意墨竹之先河,其写竹不止于状貌,非图其外美,而以纯素之心体竹高洁之性。后世画家,凡写墨竹,无不受到文同与苏轼的影响。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天他画兴勃发,但是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看来东坡先生不仅“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而且不拘泥实际,天上人间、现实精神,颇有神来之笔,是朱竹鼻祖。据说他画竹往往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人家问他:可何不逐节分画?他回答说:“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

文同 墨竹图
这幅《墨竹图》初映眼帘无惊无奇,细看,卓然不凡。远观画面,构图是由几条直线构成的:左至右上三条斜线,中部至右下三条斜线。有意思的是,中下部不同方向的四条斜线大致形成了“介”字形,宛若竹柄端生发的竹叶。与左上两条斜线相配合,整体画面远观就是斜斜的竹竿与一小组竹叶。
近赏则出现了戏剧性转变。竹子主干枝条引导的构图竟然是婉转圆曲的。竹枝由左上方横向伸入画面,呈抛物线状果断右下,在看似枝条不胜重力时竟又圆转向上,戛止于中间高度,完全是开口向下与开口向上两条抛物线完美对接后,被截取了线性最美的一段。构图远观近赏差别如此大的绘画并不多,这是该作的绝妙其一。整体画面有了这条曲线打底,如何处理都鲜活起来。竹子被讴歌最多的是其刚直,此图弯曲的竹枝貌似忽视了竹子这一特性,但实则不然。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弯曲的竹枝及枝端昂扬出的蓊郁新绿,更深切地感受到竹子的坚韧向上和溢满画面的蓬勃生机。细观此画,每节竹竿的墨色衔接都贴合生长及光照规律。

倪瓒《梧竹秀石图》
本幅自题:“贞居道师将往常熟山中访王君章高士,余因写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并赋诗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声入坐寒。想得此时窗户暖,果园扑栗紫团团。倪瓒。”又有张雨题诗一首。图中绘湖石挺立,高梧疏竹映带左右。树干和秀石行笔匆匆急就,以阔笔湿墨描绘梧叶,虽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作,却颇得苍润淋漓之墨趣,别开生面。

倪瓒 琪树秋风图轴
倪瓒的画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图绘琪树二棵,修竹若干,依石而生,笔墨意境清远萧疏。

倪瓒竹枝图卷
本幅自识:“老懒无悰,笔老手倦,画止乎此,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款识内侧有清乾隆帝题七绝一首,钤明代项子京,清代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人王南屏等鉴藏印多方。
倪瓒的《清閟阁全集》卷九中有一段著名的《跋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耐览者何……”。观此图,竹干与枝节形态宛然,竹叶偃仰疏密布置得当,生意十足,可知作者并非真的不求形似,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神似,追求笔墨的逸趣,并借以抒发自己的心性。正如倪瓒自己所说:“下笔能形萧散趣,要须胸次有筼筜!”图中用笔峭劲灵动,似懒实苍,实已得墨竹画萧散清逸的旨趣。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成竹”并辅以高超的笔墨技巧,才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艺术作品。

王渊《桃竹锦鸡图》
《桃竹锦鸡图》将工整双勾的线条和细腻的水墨渲染合为一体,形成兼工带写的绘画技巧,以墨代色,脱胎于五代黄筌“黄家富贵”的工笔设色画风,反映了文人画重墨轻色的审美观。画家以水墨皴擦、晕染、粗细笔并用,行笔稳健而不乏洒脱,水墨层次变化丰富,颇有透明感,全图不着一色已俱见典雅端丽,画意蕴藉清润、幽静深秀。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轴
竹,由于被传统文人赋予了“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象征,因此,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导始,到元代已成为极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从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画竹”与墨笔写意的“写竹”之分。此图即属于“写竹”一路画法。柯九思曾主张:“画竹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珊瑚网·画跋·卷八》)观此图画法,拳石皴法浑厚,实源于董巨一派,而墨竹则全法文同。作者以淡墨写干,用笔挺拔圆浑,宛如篆书,竹节两端再复垂墨,不勾节却连属自然。竹叶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 “大叶长梢动冕旒”,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正是源自文同。(米芾曾言:“……(画竹)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自文同始。”)再加上劲健的小枝穿插其间,使丛竹于庄重、淳厚之中显示出活脱的生韵。

赵孟頫古木竹石图轴
枯木竹石图是历代文人善画的题材,约始于唐代,至北宋文同、苏轼有较大的发展,南宋、金元间继有作者,至赵孟頫加以强调,形成一时风尚,终元一代盛行不衰。
赵孟頫画枯木竹石,在继承文、苏的基础上,将书法的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他主张“书画同源”,即以书入画,其驰名古今画坛的名诗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此图即体现了这一理论,用书法的“飞白”写出石及枯树干,章法简洁,笔法苍健洒脱,透出力度。竹以流畅的笔调,以“个”字或“介”字,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笔墨情趣,体现了文人画家的风雅韵致。从此图署款和绘画风格推断,当是赵孟頫晚年之作。

赵孟頫 兰石图轴
兰石图轴图绘坡石之上,兰竹丛生,荆棘咨意生长,野趣盎然。赵孟頫擅长草隶篆行各体书法,提倡“书画同源”,将书法的笔意应用于古木竹石的绘画创作上。此图即是赵孟頫艺术理论的实践,图中奇石作飞白法,运笔潇洒有致,富有韵律。墨竹以浓墨书写,与奇石形成鲜明对比。全图运笔各尽其态,墨色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极富笔情墨趣。

边景昭竹鹤图轴
图中一对仙鹤姿态优雅,轩昂高洁,在翠竹间怡然自得。画家以工细的笔法描绘仙鹤的形象,高超的技法使笔触融汇于物象之中,仙鹤洁白轻盈的羽毛片片分明,好似浮在画面之上,令观者屏息凝神。仙鹤的头颈与尾羽处则用重墨,再加上鹤顶的一点丹红,格外醒目。画竹以墨笔双勾再施色彩。全幅设色对比鲜明,整体画风是边景昭的典型风格,承继了五代黄筌以及宋代画院花鸟画的富贵品貌,带有浓郁的宫廷气息。

周之冕竹鸡图轴
此画绘一只公鸡在竹林间的草坡上觅食,发现美味,不禁抖擞精神,后腿发力,欲将猎物一举擒拿,情景生动。整幅画面墨气湿润,笔意秀挺,公鸡虽以小写意手法表现,然公鸡的体态神韵,尤其是公鸡身体随地势向前倾斜意欲发力奔出之时的动态表现得逼真写实,得形神兼备之妙,反映了周氏在写意花鸟画上的深厚功底。世人言:“有明以来写花鸟者,自沈周之后,无如陈道復与陆叔平二人,但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之。”所言不虚也。

王臣双钩竹图轴
此图用白描双钩法画竹一枝,姿态潇洒。用笔圆劲精细,竹干的挺拔、节的梗脆、叶的阴阳向背都表现得十分真切,结构层次和空间处理的十分恰当,繁而不乱,疏密有致,笔笔清晰,无一笔虚设。

陈淳 兰竹石图轴
陈淳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开拓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新境界,也是明代中期写意墨竹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此图立意新颖,构图别致,布局疏爽,所绘兰竹石造型洗练,笔墨放纵率意,恰如文征明对他的赞誉:“约略点染,而意态自足。”整个画面兰、竹、石变化多姿,情致盎然,呈现出一种无法言明的意蕴,体现了陈淳晚年“草草水墨”所形成的“疏斜历乱、淡墨欹豪”的绘画风格。

朱耷 芭蕉竹石图轴
此幅绘芭蕉倚石,蕉石之间生竹几竿,水墨淋漓又含蓄内敛,有撼人气势,却又温和敦厚。

文徵明兰竹图卷
图中兰叶、兰花以淡墨描绘,墨色温润,行笔轻盈流利,行转有致。竹子则以浓墨出之,劲健潇洒。对衬景的描写,作者亦颇具匠心,如坡角土石皆以干笔勾画、皴擦,再以荆棘穿插其间,卷尾一段溪流淙淙,都显示出环境的荒率冷寂,从而愈发衬托出兰、竹高雅清芬、不从流俗的品格,突出了传统文人赋予兰竹的人格精神。作者在自题中言道:此图意在师法宋元时期善画兰竹的诸位文人画大师们的画法。观此图,作者直以行草书、“飞白”笔法入画,正是深得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的艺术理论及创作实践的神髓。在如此鸿篇巨制中,作者尽情浑洒,充分表现出了笔墨的逸趣,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画佳作。

马守真兰竹水仙轴
作者以娴熟的笔墨勾画出清风吹拂下兰、竹摇曳的形貌。兰、竹是妓女画家们最热衷描绘的题材。其因:第一,兰、竹与松、梅被历代文人赞美为画中的“四君子”,通过表现有君子风范的兰、竹 可以标示出画家自身的高洁情怀;第二,兰的清幽、竹的虚静均能映衬出妓女们的某种特殊心态;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即绘画为文人雅士与青楼女子交流的一项文化内容,兰、竹形象简单,创作时所需的时间较短,纵情涂抹三二枝便可形完气足,以助一时之兴。因此,在明代涌现出众多以擅绘兰、竹闻名的妓女画家,马守真是其中的佼佼者。马守真以画兰之精、之专而扬名江南,因此自号“湘兰”。
马守真在兰、竹创作上不重视对兰、竹外在形态的细致刻画,而重在写出兰、竹的内涵精神,聊以抒发心中之逸气。因此,她从用笔、施墨到构图都极其随意,但内藏机巧,不失韵味。她笔下的具飘逸野趣的兰、竹不同于文俶等闺秀画家精工细描的庭院中的闲花静草,而与男性文人画家、尤其是“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等人的花卉艺术有更多相近之处,反映了妓女对男性文人画家的迎合及师承关系。
题:“九畹多清况,碧云与仙子。结交素心人,乃得兹香芷。临管夫人三友图于秦淮水榭,湘兰子马守真。

夏昶《湘江风雨图》
夏昶画竹,以其精深的功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名重一时。他一改前人画竹独幅数竿的表现形式,而用巨幅长卷描绘竹树的千竿万梢,同时还“延之以洲渚,加之以风雨”,更显浩浩荡荡,气势恢宏。他笔下的墨竹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人式的寄兴抒怀,而是还竹于其自然的生长环境之中,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此卷竹林随湘江两岸景致的变化而隐现,起自淡阔的沙洲,之后是平缓的坡陀,继而是坚硬的岩石,又入清冷的江水,再后是壁立的山崖,最后经急湍飞瀑、汩汩溪流而入山,竹树或整或零,或疏或密,老干新枝,各尽其态。画家充分利用了长卷的广度精心描绘出一种起伏张弛的流动性和情节性,实际上是传统墨竹与水墨长卷的结合。夏昶画竹,强调气韵,主张“一气呵成”,“画巨幅尤须如此”,此卷竹叶落墨即是,不见复笔,山石以斧劈皴法大笔侧锋挥扫而成,从首至尾,气脉通连飞动。

夏昶 戛玉秋风图轴
夏氏最初从王绂学画墨竹,后渐以名家。传派亦广,有魏天骥、冯起震等。谢希曾《契兰堂所见书画录》评曰:“仲昭画竹不减松雪,肥泽多姿,与孟端(王绂)趋向各别。”此图写墨竹数枝,临风翻动,枝叶纷披,生气蔼然,偃仰浓疏,皆合矩度。又以飞白法写石,结构严整。

孙克弘梅竹寒雀图扇页
图绘一只雀儿栖息于梅枝上。雀儿笔墨简约,造型生动,它警觉地向左侧张望的神态扩展了画意,给人以想象的画外空间。梅树的花以线描空勾,竹叶为墨笔写意,它们既是突出雀儿的点景之物,也以自身的风采,为画作增添了神采。
竹是郑燮最擅长表现的题材,他能出神入化地准确捕捉住竹枝、竹叶在风中摇曳的动态和神韵,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亦最能体现郑燮刚直不阿的人品。郑燮(号板桥)郑板桥通过描绘竹子不畏狂风傲然挺立,歌颂了竹子坚毅不屈的品格。明为写竹,实则写人,是郑板桥不与恶势力妥协的写照。

郑燮墨笔竹石图轴
本幅自题:“昨日山头烂酸归,路旁密筱乱牵衣。何须定要千寻竹,自有清光满翠微。见翁年学长兄正画,板桥郑燮。此图描绘了在清风中摇曳的劲竹与石相伴而生的画面。构图简洁,笔法健挺洒脱,于写意之中见写实功底,将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尽现笔底。

郑燮墨笔竹石图轴
画上自题:“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因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竿,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作好幅赎过耳。板桥弟郑燮。
郑燮最喜画兰、竹、石,认为它们有节、有香、有骨。他笔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扩大了文人画自娱的内涵,或用以寄托“用世之志”,或歌颂不为俗屈、挺然坚劲的精神。这种画外意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从题诗上看,是他临时找来一幅自藏的画作,再补题诗以赠。图中以竹之劲挺、兰之清雅、石之坚韧来比喻“饮牛四长兄”的高尚品格。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纵横交错,天机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画法上用具有力度的隶书笔法画竹,以纵逸的草书之法画兰,陡峭的岩石则以侧峰用笔简括勾勒出轮廓,略作皴染,三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岩石上的题款使画面本身倾斜的对角线构图变得平稳厚重,此外以楷书融入篆隶的“六分半”书欹正相生,清劲纵逸,亦增强了主题的内涵。

郑燮竹兰石图轴
图绘不畏环境险恶的兰竹在悬崖峭壁上生机盎然的景象。构图奇巧,不落俗套。以兰竹打破石壁单调的平面,令画面丰富而多变。同时,平整的石壁亦将纷纷杂杂的兰竹统一起来,令画面于繁乱中不失齐整。用笔率意,施墨润泽,为郑燮竹兰石画的代表作。
本幅自题七律一首,劝慰友人要象有君子之谓的兰、竹一样心胸开阔,“容纳百千端”。款署:“绍言老寅长兄教画,板桥弟郑燮。”

蒋廷锡梅竹图扇页
梅花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品格,竹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特性,与兰、菊同被历代文人赞美为“四君子”,并且成为重要的表现题材。图绘枝干虬曲的梅向右出枝;叶片肥厚的竹向左取势。作者将本是各自独立、不相连贯的梅与竹有机地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图中的梅花以墨笔圈线为瓣,线条细劲圆润,显现出其“暗香浮动”的诗意;竹叶以润墨阔笔直接晕染,显现出其高标清韵的格致。此图不刻意求工、求似,唯求自然天趣的笔墨,显现出蒋氏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

居节兰竹石图扇页
此图自题“戏墨”,当属居节自娱自乐之作。图中兰、竹笔力劲健,不乏灵动。山石以枯笔勾轮廓,干笔皴擦石面,显现出坚实方硬的质感。在秀雅中含有一种凛然难犯的韵味,反映了画如其人。居节是位注重气节的画家,其人品犹如坚硬的石品和清雅自得的兰、竹之品。他曾因刚直不阿的倔强性格,受到织监孙隆的诬陷,但是他无怨无悔,始终以笔墨丹青遣兴抒怀,最后竟以穷死。

李方膺竹石图轴
自题:“有肉之家竹不知,何堪淡墨一枝枝。老天愁煞人间俗,吩咐清风托画师。乾隆十八年六月写于金陵望鹤冈深巷。李方膺。虽然李方膺在诗中说画竹是表现文人所谓清新脱俗的情趣,实际上恰恰相反,“扬州八怪”的艺术已迥异于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他们笔下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是借以发挥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是极为入世的。李方膺的好友、“八怪”之一郑燮也善画竹,两人在艺术风格上却意趣不同,各自有法。郑燮画中的静止之竹多细竿粗叶,秀劲挺拔;李方膺则喜画狂风中的墨竹,自言道“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所画之竹多粗竿长叶,雄健恣肆,表现它们与狂风搏斗的精神,以气势胜。
画面采取“截取”的方式描绘了墨竹的下半段,以示竹子高大茂盛的气势。三竿墨竹破石而出,坚韧挺拔,经狂风吹动,竹叶纷披,形态各异。画家“于难处夺天工”,选取竹叶在狂风骤雨肆虐下瞬间的典型形象,打破了传统画竹之法,认为“画竹之法须画个,画个之法须画破”,大胆求新,均以秃笔直扫,将竹叶画成倾斜的方向,叶尖成扁方状,略有变形,用笔横涂竖抹,脱略恣肆,以此表现出狂风的雄强之势。整幅作品有声、有势、有情,使人如身临其境,是李方膺画竹的代表作品之一。

恽寿平松竹图轴
本幅右上自题五绝一首并款署:“徒倚白云外,盘桓陶径深。相看惟石友,同有岁寒心。瓯香馆制,白云溪外史寿平。”钤“南田草衣”白文印,“寿平”、“寄岳云”朱文印。此图所绘松、竹、石是文人画家惯写的题材。因恽氏晚年自号“白云溪外史”,题画诗中首句“徒倚白云外”当为实写。“盘桓陶径深”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表达了作者拟学陶渊明而归隐白云溪之意。所绘松竹苍劲秀丽,画面所呈现出的明洁秀逸正是画家晚居时悠然淡逸心境的写照。

缂丝乾隆御笔朱竹图轴
此图摹乾隆皇帝御笔画稿缂织而成。画稿虽无工巧之细,却注重清雅之趣。着笔用色虽稚拙刻板,然颇有显贵之气,富于文人画之韵味。为追摹原画这种宁拙勿巧的意境,缂织者也相应地多用平缂、搭缂、长短戗等简单的技法而不追求繁复多变的缂法,仅用色丝的深浅变化来表现山石的皴染、朱竹的立体感,较好地再现了原画的神韵。

金农 墨竹图轴
本幅作于乾隆十五年(1750),作者六十四岁,时在扬州。金农中年以后多有画竹之作,同年尚刊有《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五十八篇。本幅以湿笔写墨竹两株,一近一远,一浓一淡,两相映照,旁作漆书长跋数行,亦属朴拙。

蒲华《竹石图》
此幅竹石水墨淋漓,墨点斑斑,作者以草书之法写竹,出手迅疾,笔意奔放,为晚年之佳作。蒲华一生画了大量的墨竹图,此件巨幅竹石图充分体现了“蒲竹”节长、灵动、柔中寓刚的三大特色,长竿通天留以人遐想,整个画面水墨氤氲、淡定从容。所绘巨竹占据画面主角地位,以巨石为根基,顶天立地,潇潇洒洒。节长而竿直具备千寻竹的气势,从旁簇拥的新篁则增添了老竿的生机,使画面显得生气蓬勃。谢稚柳先生说:“蒲华的画竹与李复堂、李方膺是同声相应的,吴昌硕的墨竹,正是从蒲华而来。”吴昌硕亦评:“墨沈淋漓,竹叶如掌,潇潇洒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

蒲华 每日报平安图轴
该图是蒲华早年巨幛画竹的代表佳构,画家运以八大山人(朱耷)之法,淡墨勾勒苍崖块石,浓墨点苔,墨汁未干之际运水渲染,墨气氤氲生动。复以淡墨于画左罅隙处伸出二杆劲竹,画面的空白处以浓墨写竹叶,成组出现,疏密得当,一片天机。地面以干湿笔互用,爽利的线条画出参差不齐的小草。整幅作品,犹如墨汁翻飞,得苍茫浑厚,淋漓潇洒之趣。

吴昌硕 兰竹石图轴
吴昌硕画竹喜伴以兰、石,如《兰竹石图》,分别以浓、淡之墨写竹竿数枝,虚心高节,昂扬向上,竹叶纵横交错,如金错刀。画右下水墨画磐石二,其下焦墨撇写幽兰数丛,兰叶纷披,构图取往左下倾斜势,与画右上之淡竹相呼应。笔墨苍浑凝重,充分体现出吴昌硕晚年对绘画造型驾驭自如、纵横捭阖的能力。

吴、蒲合作岁寒交图轴
此幅《岁寒交》由吴昌硕写老梅,遒劲枝张,蒲华补写瘦竹,细韧挺劲。梅竹相交,益显清气满溢而风骨自存。蒲华淋漓疏放的风格对吴昌硕早年的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其一生穷困潦倒,却始终不改对艺术所怀有的初心,更令吴昌硕深为感佩。吴昌硕题为“岁寒交”,正是缘物寄情,象征着二人不畏霜寒,历久弥坚的深情厚谊。

徐悲鸿竹林雄鸡图轴
自题:“槐准先生新居落成,悲鸿作此申贺。廿八年九月。”钤“江南布衣”朱文方印。郁达夫题诗堂:“朱冠白羽曳淄纶,五德彬彬备一身。云外有声天欲晓,苍筤深处卧裴真。槐准先生深居郊外有裴真子风,悲鸿画鸡以申贺,属达夫题之,时己卯秋也。”
此图是徐悲鸿祝贺韩槐准先生乔迁之喜所绘的小品画,并嘱寓居那里的郁达夫作题,显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图绘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立于茂盛的竹林前,神情安然自得。雄鸡以寥寥数笔勾就,形体结构准确,毛羽质感蓬松柔软,笔墨写实生动,显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造型功力。
鸡与吉祥的“吉”谐音,作者借绘鸡祝愿朋友吉祥如意。同时,鸡又有“五德”之誉,人们依据鸡的形貌与习性认为它:文,头生华冠;武,足爪能搏;勇,敌在前敢斗;仁,见食招呼同类;信,报晓不误。作者借绘鸡而赞誉其友兼备文、武、勇、仁、信五德之美。

傅抱石竹林七贤图轴
此图写就万竿幽篁,挺秀可人。七贤优游其间,或谈书论文,或冥神苦思,或闭目养神,姿态各异,神采自存。竹用淡墨,勾画率意,取清灵秀润之气。衣纹没有使用惯常的细线勾勒,而采用略粗的笔道快笔写就。画家精心构思,狭长的纸幅上七人错落有致,布局巧妙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一章:宋——南宋 3.文人画:(2)文同的《墨竹图》轴
【每日一图】宋 文同《墨竹图》
普及 | 成竹在胸,物我合一
历代文人画之四湖州竹派
清代墨竹名家夏翚
吴镇:闲情归隐逸 野竹作风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