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蜈蚣性味归经及名医用药心得及临床验案
问止中医·名家系列

精选中医名家、名著、名篇临证精粹,勤求师训、博采众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名称】:
蜈蚣

【别名】:
百足虫、天龙、蝍蛆、吴公、百脚、千足虫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毒。 
③《玉楸药解》:味辛,微温。

【归经】:
入肝经。 
①《纲目》:厥阴经。 
②《医林纂要》:入肝、心。

【入药部分】: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产地和分布】:
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形态特征】: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

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 

①《本草衍义》:畏蛞蝓。 
②《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③《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或脓将溃,咸在所忌。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㖞;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毒蛇咬伤;疮疡;瘰疬。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②《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④《日华子本草》:治癥癖。蛇毒。 
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⑥《本草述》:治疠风。 
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附方】:
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②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并去失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通为末,入麝少许。每服一钱,熟(酒)调下,日一服。(《世医通变要法》) 

③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④治惊痫:蜈蚣、全蝎各等分。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小儿急惊: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圣惠方》万金散) 

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儒门事亲》蜈蚣散) 

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一日二服。(《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 


⑧治瘰疬溃疮: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步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涂之。(《本草衍义》) 

⑩治蛇头疔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共为末。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疡医大全》蜈蚣散) 

⑪治蛇头疔:蜈蚣一条,雄黄二钱。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吉林中草药》) 


⑫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济生秘览》) 

⑬治聤耳出脓:娱蚣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⑭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⑮治痔疮疼痛:(一)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调敷。(《仁斋直指方》)(二)蜈蚣三、四条。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孙天仁集效方》) 


⑯治风癣:大蜈蚣一两,乌梢蛇二两。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江苏中医》(6):37,1961) 

⑰治蛇咬:白芷一两(取白色者),雄黄五钱,蜈蚣三条,樟脑三钱。各为极细末。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洞天奥旨》蜈蚣散) 

⑱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撒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手册》)

名医用药心得及临床验案


蜈蚣熄风,本草中多有记载。《本草纲目》谓其治“小儿惊痫,抽搐脐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蜈蚣 “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据笔者临证之偶见,蜈蚣用以治肝风,用量要大,一般20~40条。量小则效微或罔效。若用于虚风者,量不宜大,2、3条足矣。

基本配伍为:蜈蚣20~40条,全蝎6~9克,僵蚕9~12克,生黄芪30~60克,赤芍9~12克,乳香6~9克。


蜈蚣配以全蝎、僵蚕熄风之力更雄。配以黄芪者,乃借黄芪升举之力,托蜈蚣直达于巅。且黄芪“主大风”,量小则升,量大能熄大风。加赤芍、乳香者,开破气血之凝聚,助蜈蚣之行窜搜风。

其它配伍可随证加减,如肝热者,可加胆草、栀子、丹皮;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阴虚者,加白芍、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挟痰者,加陈皮、半夏、胆星、菖蒲;脉弦劲者,加牛膝、生石决明、生牡蛎,脉沉细而弦急者,加川楝、姜黄以疏沦气机。

关于蜈蚣的毒性问题,我们临床屡用,甚至每剂用至60条,亦从未见有毒性反应。1973年我曾以5条蜈蚣为粉,一次吞服,除有草腥味外,别无不适,头脑反觉清爽。


1975年时,曾试用以蜈蚣为主的静脉注射液治疗癌症,因条件所限,先以自身试验。以1:5蜈蚣液静点,连续3日,分别为30、60、100毫升,无任何毒性反应。可见蜈蚣毒性很小,恰如张锡纯所说:“其性原无大毒”。

关于用法问题,我们从来都是以全蜈蚣入药,不去头足,不炒不炙,以大者、生者为佳。锡纯先生亦云:“愚凡用蜈蚣治病,而必用全蜈蚣也”。

病案举例


例1:


证属肝阳上亢,挟痰化风,予:蜈蚣40条,全蝎9克,生芪60克,僵蚕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乳香9克,怀牛膝15克,陈皮8克,半夏9克,茯苓12克,菖蒲7克,胆星8克,郁金7克。

连服7剂,风息颤止,原有之高血压亦平,随访3年未再发。

例2:


任某,男,52岁。1976年10月7日诊。患高血压已10余年,头晕脑胀,烦躁易怒,口苦耳鸣,心悸腿软,脉弦数有力,舌暗红苔少,面色紫红。血压180~210/100~120mmHg。

证属肝阳化风,予;蜈蚣40条,全蝎9克,僵蚕12克,生芪15克,乳香8克,怀牛膝15克,胆草9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白芍15克,生石决明3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3剂后,蜈蚣增至60条。

再4剂,症除,血压140/86 mmHg。后予六味地黄丸连服3月,以巩固疗效。至1979年底,血压一直正常。

例3:


王某,女,34岁,司药。因进修考试落第,郁闷成疾。步履蹒跚,踉跄如碎,欲左反右,欲前反后,常撞墙碰人。手抖不能持物,进食时不能入口,常把饭菜送至目、颊,生活难以自理。

曾3次到北京某医院检查,认为共济失调,但原因不明。服药颇多,始终无效,反日渐深沉,焦急异常。1977年6月12日求治于余,诊其脉弦细。

证属肝阳化风,肝血不足。予:蜈蚣10条,全蝎9克,生芪30克,僵蚕9克,川芎6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10剂后症稍减。

将蜈蚣增至20条,共服40余剂,复如常人。后用逍遥丸调理月余,巩固疗效。至今生活、工作正常。

关注问止中医视频号
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关注“问止中医”视频号,学习更多中医知识,发扬中国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蝎又名蝎子、全蝎、奎、干蝎、全虫、蝎尾、蝎梢、淡全蝎、主簿虫、杜伯、虿尾虫、淡全虫、盐水蝎、咸全蝎、...
(1)中药: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二十四) 平肝息风药(一)
每天学一味贴敷常用中药【僵蚕】
含有蜈蚣的处方(六)
中医治疗小儿癫痫的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