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红舒:我们的教育问题就是局限于校园教学

▲郭晶晶绘

【康红舒专栏】

我们的教育问题就是局限于校园教学

原创作者|康红舒

一直以来,我们都沿袭和习惯于把孩子们关在校园,关进教室,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们在下面听记。这种教学方式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好像普适于中国教育,于是习惯并沿用。

近些年,不少教育人士大力提倡改革,改革学校过于行政化,改革学校过于重智轻育,改革课堂过于满堂灌,改革选拔过于应试化,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取得不小的成效。

但好像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问题在哪里呢?

我们看看这么多年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看看我们的孩子经过十几年的学校生涯,训练出来些什么。普遍的孩子,即使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的教育,已经到十八岁成人,但却都非常幼稚而不经世事。他们营养好但身体素质不及以前的孩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心理没有抗压力,眼里没什么见识,情感也没有体验。他们不会甚至抗拒与人交往,更谈不上自然生存和社会基本技能,且性情多自我自私,没有社会感和责任感。在他们身上,最多就是学点书本知识,会应付一下试卷考试,而自身呢,并不热爱学习,可以说,除了考试,基本什么都不会。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受过教育孩子的样子,远远不是。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再到大学,基本花费二十年的青春时光,一到社会,常常找不到东西南北;面对工作和人事,常常被撞得鼻青脸肿。接受多年的教育之后,他们竟还是小白,要从头学起,无法对接社会和生活,恍如隔离社会啊。

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夏山绘

那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

孩子是小人,所以正在长大,身心正在完善,通过多年的教育,我们应该培养出身体强健、人格健全、热爱生活的人。他们生活能自理自立,能自如与不同的人交往,具有生存能力和人生方向。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来健全的人。

所以我们要把孩子当独立的人儿,要给孩子自己慢慢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要锻炼孩子生活的能力,要多带孩子见识这个多彩的世界,要带孩子学会与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交往,要把孩子在校园学的知识与社会结合,给他们体验和实践。

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历练,孩子的学习也需要历练。

如果孩子一直学习理论,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实践和实证精神,将来也就难以发展为继。而且长期的知识学习让孩子形成的口头理论习惯也是有害的。

譬如练武,先学招式,再进行实战,才能防身和御敌;当兵,先强身、拉练,再学习使用武器,实战演练,才能上战场;学徒,先看先听,紧跟着就要上手实操,才能出师。

学习也一样,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才能真正应用,才能变成孩子的能力。

我们千万不能只一味地重分轻德,牺牲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培养高分低能的机器,我们的选拔机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才利于教育向孩子的成长规律践行。

那我们的教育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

症结就是我们的教育只局限于校园教学。校园教学的特点就是老师三教:教书本、教做题、教考试;学生三课:课堂、课外、课本。老师除了讲还是讲,学生除了做还是做。

当课堂、课外和课本充斥了孩子的眼脑,挤满了孩子的时间,孩子就只剩下书本知识,从此他们缺了童年、缺了玩耍,缺了天性,缺了观察、缺了交往、缺了生活,缺了见识,缺了体验,孩子要么变为书呆子,要么就叛逆,慢慢得了空心病和玻璃心。

天真可爱的孩子全部被送进学校,关进了教室,接受统一的教育,培养成一样的人。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不管孩子开不开心,不管孩子受不受得了,每天有听不完的讲,做不完的题,不堪重压。

从进学校后,孩子慢慢没有烂漫的笑容,慢慢连话都不叽喳了。

如果教育渐渐磨蚀掉孩子的天性、个性和灵性,那一定是我们成年人制定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给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我们很现实地看到很多达官和富豪们,他们都目睹这样的现状,不想让孩子成为现行教育的产品,而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或者国内的国际学校。我们不能说他们崇洋媚外不爱国,只能说他们有能力(当然也有见识)让孩子规避中高考的应试教育而选择精英教育,免受当下教育体制的苦(孩子真的很苦,从幼稚的小学,到懵懂的初中,再到成长的高中,一直在教室里学着枯燥的知识,孩子无处可逃)。

如果不改变教育体制,如果不改变校园封闭的课堂教学,如果不真正以人为本,所以的改革都只是皮毛,只是变相地压制孩子,穿新鞋走老路地让孩子听讲、做题、考试。

孩子如果不均衡营养,身体就不健康;如果不全面成长,心性就不健全,就很难在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面对当前过于局限校园教学式的教育,我们该如何思考和解决呢?

1、重新规划各阶段教学和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一直是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大学四年,但小初高的教学内容越来越深,且由于重点学校的设置,使得从小学开始就进行选拔分流,这就导致家庭、学校和孩子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学和育分上,孩子只能埋头读死书,没有时间来看外面世界和发展自己的天性和特长。其实,一个人最好的读书年龄是在大学阶段,那个时候不管是身体还是思维都能够承受学习和探索。我们应该按孩子的年龄身心成长规律来规划孩子的学习和要求,可以大大降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内容和难度。缩短小学初中在校时间,让孩子有时间亲近大自然,亲近父母家人、结交朋友,有时间发现自己的特长兴趣。适当缩短基础教育时间,并加大大学学习内容和难度,宽进严出。小初高的基本要求就是通识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维和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可以自己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这样,将来不管做任何职业,一般都不会差,这就是面对未来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2、校园与校外结合。我们习惯于课堂教学,闭门读书,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真正认识事物、理解知识的。很多学科知识,是需要让孩子去真正观察、思考才能得到知识的源起,才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如生物里的各种动植物的习性、四季的变化;如物理的原理、化学的反应、数学的应用,你怎么讲,对学生来说就是死记硬用。但如果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去实地观察,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带到模拟空间进行演算,孩子们一下子就领悟了,就有兴趣并想继续探索进一步的知识了。再比如语文,听听演讲、看看好的方案,读读名家的文章就自然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了;英语,多搞些对话、情景剧等,或与街上的老外交流,孩子就知道原来知识是很有用的。我们的教学一定不能老拘泥于校园和课堂,要积极地把一些知识搬到课外,延伸到校园的围墙之外,才是真正学以致用。教,只是信息知识;孩子们去观察、领悟和使用,才是真正的知识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练能人。

3、学校和社会结合。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一直把孩子关在学校,没有让孩子在社会上得到体验和锻炼,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以致怯于任何陌生人、场合和社会。但孩子成长和发展一定是需要经历和体验,才有自己的见识、感受和智能的。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教育体制,从小可以让孩子有时间和机会到社会上去接触和锻炼各种能力。如小学生做社会调查,可以持证到政府、职能单位和工厂去采访,找社会专家指导,最后形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再如初中生可以去参观科学院、拜访科学家,可以自己做生物实验,观察生物生长,最后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高中生可以到工厂去体验职业工作,到市场去体验生活等等;大学更应该学习和体验相结合,要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社会、体验职场,到社区、养老院去做些义工。只有真正让孩子全面融入生活和社会,有些基本的体验和经验,他们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和人生,而不只是不知所措的书呆子或混世虫。这是决定孩子能否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4、学问和做人结合。教育是让人整体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教养。学校的教育不能只重学问和知识,更要重视和引导学生做人这一课。对孩子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都要关注和教授。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孩子交往,教孩子向真向善向美,学会悦纳自己,接纳他人,学会自省,自醒,学会建立自己的底线,竖立自己的骨气,树立自己的志气,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和做人结合起来,知书达礼、举止文雅,与人为仁,修正不止,才是德才兼备。

局限于校园教学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健全的人的,更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材。要让孩子真正成为人,成为适应现在也适应未来的人,成为能担当未来社会的人才,那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打破校园的壁垒,打破课本就是孩子的世界的教材教学,规划各阶段教育,使校园与校外结合,学校和社会结合,学问和做人结合,培养不会遗忘而伴随终身的人格、见识、智慧、思维、气质等综合素质,教育才回归人本,才面向未来,才能造就出各种各样的人才。

作者简介:康红舒(1974——),男,汉,本科,副高,阳光教育集团,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为康红舒校长原创投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教育(6)增长孩子的见识
要从高位广域视角看待教育发展
处处用心皆课堂
程红兵:先读懂趋势,再谈论“学校现代化”
致家长:学校是你必须敬畏的地方!(家长老师必读)
尊师重教从家长做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