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高级的自律,是学会“玩儿”

作者:碳水化合物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你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心血来潮,想学弹钢琴,学习两个月,就半途而废。

想学国画,基本笔法还没学会,就想放弃了。

不仅是小时候,长大后,我们也有很多“放弃时刻”:

有一阵子,我想学摄影,兴致勃勃地买了单反,一心想拍大片。

但看着单反上繁多的模式和功能,我就感到一阵烦躁。

上手后发现,拍出来的照片,还没有手机效果好。

挫败之下,我把单反扔在了柜子里,很多年都没再碰过。

图片来源:pexel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

很多人会把这些放弃,归咎到“没毅力”,“半途而废”上。

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标准答案心态。

01

标准答案
心态,让人半途而废

什么是标准答案答案心态?

仔细回想一下,很多时候,我们多半抱着这样的心态。

学钢琴,我们想要弹一手流利的钢琴。

学国画,我们想要画出大师风范。

学摄影,我们想要拍大片。

而一旦有了这些标准答案。

下一步,我们会问老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老师可能会说:

弹钢琴,要根据哪一本书,熟练哪些曲子。

学国画,要从哪些画学起,基本手法有哪些。

学摄影,要学摄影的基本参数,学构图,学后期。

而一旦,我们有了一些“正确路径”。

我们就把这些路径奉为圭臬,打算一步步,扎实的学下去。

但这往往是通往放弃的第一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旦我们开始遵循一个标准路径,我们的自主性也被阉割了。

图片来源:pexel

就拿我学习摄影的例子来说。

拿到单反后,我就上网搜了很多教程。

很多教程第一堂课,会说:

你要熟悉单反的功能和参数,才能拍出好照片。

然后,就开始科普每个功能和参数的作用。

一开始,我凭借着三分钟热度,学的挺起劲,可多上几节课,就会觉得有点枯燥。

似乎在真正拍照之前,脑子里得装下一座“相机功能说明书”。

一想到这一点,我就感到痛苦,以至于想放弃。

这个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个过程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感觉”。

美国心理学教授 Edward L. Deci 在《内在动机》一书中,表示:

自主行事时,人们愿意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且带着兴趣和决心沉浸在做事的过程中,其行为源于他们真正的自我感觉。

而一旦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感觉”,就会感到一种被控制的感觉。

想想是不是这样:

一开始,你兴致勃勃的想要弹钢琴,这是你的自主感觉,可一旦老师说:

来,你根据这本书,每周学会弹一首曲子。

是不是瞬间就感觉,你变成了被操纵的木偶?

我们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变成了麻木,无感的状态。

图片来源:pexel

而这种被控制的感觉,在心理学中,叫做“疏离”。

心理教授Edward L. Deci表示:

受到控制意味着人们在压力之下行事。

假如人们受到控制,他们的行为并未表达自我,因为自我已经屈服于他人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人们的状态描述为疏离(alienated)。

当然,也许你会说:

这也是很正常的啊,学习什么不需要吃苦。

这种枯燥,痛苦,是我们必然要承受的啊?!

可是,试想,有多少这种心态下的孩子,选择了放弃?

如果一种心态,让我们彻底失去了学习和探索的动力,这何尝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那么,到底怎样的心态,才能让真正的成长呢?

02

探索
心态,打开新世界

2年前,我看到歌手郑钧的一个访谈,被他讲的一段话震惊到,他说:

我们的教育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总是说万事具备了才能开始一件事,这个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我的理念是先玩起来再说,一定要先动起来。

你不会乐器没关系,把琴拿着先弹。然后大家在一起玩一首歌。

而不是说练和弦,也不是说练音阶。

你把一首歌里面用到的两三个和弦学会,其实就可以开始玩儿了。

听到他的这段话,我仿佛打开新世界,原来学习可以是完全探索的,享受的状态。

图片来源:pexel

直到多年后,我也有了很多的爱好。

我才深有感触。

我发现,那些让我深深享受的东西,都是这样一点点玩儿出来的。

而这些,也悄然变成了我最擅长的事。

就像心理写作。

我对人的内心感到深深的好奇,不自觉的看了很多心理书籍。

看的过程中,我又喜欢思考。

渐渐的,形成了一个体系,成为一名心理写作者。

但是,如果我一开始说,我要学会心理写作,然后报一个课程,被要求:

你每天要看多少书

你每天要写多少内容

可能我一样会半途而废。

不仅是我喜欢的活动,就连我不喜欢的活动,只要拿出探索心态,也会发现新世界。

前两天,我又拿起封尘已久的单反,打算再玩玩儿。

图片来源:pexel

有趣的是,这次我居然爱上了摄影。

我没有预设说,要拍大片,要做什么。

只是抱着一种“玩儿”“探索”的心态。

我探索着单反的每个功能,发现原来这个功能,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那是不是可以用来拍流水,拍行走的人?

这么想了以后,我试了试,发现出来的照片意外的好看。

顿时成就感满满。

回家后,又忍不住P了一顿图,发现照片瞬间有了电影的质感。

我才发现,原来摄影这个东西,居然这么有趣。

那么,这种“玩儿”,“探索”心态,又为什么让我们愿意坚持呢?

其实,更核心的是,“玩儿”和“探索”中包含了一种自主。

自主让我们拥有了选择权。

我可以选择,我要研究哪个部分。

我可以选择,我要怎么实践它。
图片来源:pexel

美国心理学教授 Edward L. Deci做过这么一个实验:

他让两组人拼图,让一组研究对象选择拼哪些图,另一组则规定他们拼哪些图,并且明确规定时间。

结果表明,拥有选择权的研究对象比没有选择权的研究对象花更多时间玩拼图,并表示更喜欢它们。

研究对象拥有的做出这些小小选择的机会,改变了他们的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内在动机。

为什么仅仅允许自主,就能让我们更喜欢一项活动呢?

因为自主的背后,往往是好奇心,欲望,情绪驱动。

而这些动力的驱动,往往比外在目标更让人快乐,也更持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更喜欢那些自主的活动。

03

如何
开启探索心态?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断地探索呢?

其实核心在于,它成功构建了内在动机。

那么内在动机又要怎么构建呢?

Edward L. Deci 在《内在动机》一书中,表示:

构建内在动机的三大要素是:自主,胜任,联结。

因此,为了建立内在动机,我们可以这样做:

a. 放下客体视角,拥抱主体视角

当我们想要弹一首好钢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放在被观看,被评价的位置上。

我们是一个客体。

但恰恰是这种视角,会让我们目标导向,追随一些标准路径,自主性也被阉割了。

而我们要做的是,从这个客体视角,转化为主体视角。

即,问问自己,我在这件事中的感受是什么,我开心吗?

而一旦我们拥有了主体视角,我们就更愿意去自主学习,探索,也能够真正的乐在其中。

图片来源:pexel

02 建立小目标,寻找胜任感

正如上文所述,胜任感是内在动机的重要构成。

因此,当我们探索一个新活动时,不要企图设立一个大目标。

而是设立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目标:

比如,你喜欢画画,一开始,可以试着画一些小卡通画。

比如,你喜欢摄影,一开始,可以试着记简单的记录生活。

一旦你达成目标,你就会有很大的胜任感。

而这会激发你坚持的动力。

而这是构建内在动机的第二步。

03建立联结

Edward L. Deci表示,联结即爱人与被爱的需要,是内在动机的主要元素之一。

我更把这个元素,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自爱。

其实,很多人无法好好的探索,核心原因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容错的环境里。

在父母有条件的爱之下:我们往往要优秀,要厉害,才有资格被爱。

我们不被允许犯错,失败。

只能为了优秀,去寻求一个标准路径,一个标准答案。

然而,当我们长大时,脱离了原生家庭,我们就有了重新养育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学会无条件的自爱。

我们被爱,因我们的存在,而不是表现。

图片来源:pexel

允许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去好奇,去感受,去犯错,而不再是一个被评价,被控制的客体。

这种心态,才是探索的核心。

END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并且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壹点灵针对新用户不定期推出心理咨询计划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同时可以详细了解心理咨询师报考哦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创作动机
移情和反移情 内心敏感的人该如何保护自己?
孩子成为学霸的内在心理发动机
心流场|懊悔与内疚,如何面对这些负面情绪?
国家注册督导师给心理咨询师的忠告 | 吴艳茹
懂得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却依然治不好自己,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