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咳嗽的辨证论治(2) ...

     (接上文)     

        三、咳嗽的沿革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机转归,治疗等作了系统论述。并有专论咳嗽篇,对其成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外因是外感风寒,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内因则是寒饮入胃,冷饮之邪,从胃口上膈,从肺系上干于肺而致咳。

        从证候分类及临床表现来说,《咳论》篇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从病机转归来说,首先认为咳嗽是肺的病变,其传变规律是: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传于六腑,是从脏腑表里关系相传的,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而关于肺”。个人认为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脏病传腑”。

       治疗上可取脏腑之经络而分治之。

        汉·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中对咳嗽证治作了许多具体的论述。

       如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的小青龙汤;《金匮》中的表邪夹寒饮咳喘气逆的射干麻黄汤;治寒饮内停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均为后世治咳的著名经典之方。

        隋·巢元芳氏《诸病源候论》在论述《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基础上分为10咳,(风、寒、支、肺、肝、心、脾、肾、胆、厥阴咳)自此隋唐以后,对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的论述而更趋完善了。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咳嗽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3类。

        宋·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专文论述了“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和“湿气所伤论”的咳嗽成因。

        至金·刘(完素)张(子和)更明确地把咳嗽与六气联系起来了,并提出了“风寒暑湿燥火皆令人咳”及“咳分六气,无拘以寒说”的著名论述,进一步阐述了咳嗽与自然界的关系。

        刘完素还认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有痰也;指出了咳嗽与肺气、脾湿的关系。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张子和在《儒门亲事》中分别制定了方剂,提出“老幼强弱肥瘦虚实不同,临时审定权衡可也。”对治疗咳嗽要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元·朱丹溪则将咳嗽分5种,(风寒、痰饮、火郁、劳嗽、肺胀5种)上半日咳者,此属胃中有火,用石膏、知母降胃火;午后嗽者,多属阴虚,必用四物加知柏降火,明确从时间上加以分辨,为咳嗽的辨证赋予了新的内容。

        到了明代,医家们对咳嗽的辨证论治更有新的补充。如:

        王纶提出治法须分新旧虚实。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提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阐述了肺、肾与气的相互关系。肺主一身之气,肾主纳气。

        赵献可在《医贯》中进一步论述了咳嗽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对于火烁肺金之咳,力斥寒凉之弊,力主用六味丸壮水以制阳光。“滋其阴即所以降火,补北方正所以泻南方。”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景岳全书》对外感、内伤咳嗽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论述颇详,提出:“外感咳嗽由肺及他脏,故以肺为本,他脏为标。内伤咳嗽由他脏及肺,故以他脏为本。肺为标”的见解。使之治咳也要注重标本缓急。

李中梓认为:“总其纲领,不过外感内伤而已。治表,药不宜静,忌寒凉收敛;治内,药不宜动,忌辛香燥烈”的用药原则。

喻嘉言《医门法律》提出:“燥的病机及伤肺为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应为秋伤于燥”的见解也大有指导和临床参考价值。

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出:“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指出肺、脾、肾三脏是咳嗽的病变主要所在,病情加重由肺及脾,由脾及肾。并论述了16种咳嗽,列出了84则方。可以参阅。

程钟铃在止嗽散用药时提出:“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成为治外感咳嗽的著名方剂。至今仍广泛使用。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从隋唐至明清,对咳嗽的分类、病机、治疗原则、方药等均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使有关理论及实践经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为医者,不可不知,只有传承,才有发展。

四、病因病机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

咳嗽的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两途。外邪袭肺,肺失宣降。他脏病变,传至肺脏。

先贤张景岳总结为:“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清·陈修园在《三字经》中云:“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前人对我们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无不有帮助和启发,故我们后学不得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穷究医源,博采众长,而不要轻浅浮躁,深入钻研是每个中医人应有的品质。

 1、外感咳嗽

主要由六淫之邪犯肺所致,六气皆能致咳,但由于四时气候的不同,人体感受外邪亦有区别,在临床上会出现风寒、风热或燥热等不同咳嗽。

风寒为多,因“风为百病之长”。

在外感咳嗽中,不论风寒、风热、燥热,多以风为先导,夹寒、热、燥邪等外邪入侵,伤于肺系而为咳嗽。吸入烟尘秽浊之气,入肺亦可致咳。

外邪犯肺不外二途:从皮毛入侵,或从鼻窍直接入侵。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因而引起咳嗽。另一方面,为了使呼吸之职得以正常进行,必然要改变肺气闭塞的现象。

所以咳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是人体为了通畅肺气,排除病邪的表现。临床中外感咳嗽初起,切忌过用苦寒或收敛之品,往往会造成外邪恋肺不解,出现咳嗽迁延不愈。前人总结的“见咳休止咳”寓意深刻。

2、内伤咳嗽

多系肺脏虚弱,或他脏有病,累及于肺,而引起的咳嗽,均属内伤咳嗽范畴。

3、脾虚生痰

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脾虚日久,导致肺气亦衰,症见咳嗽、气促、语声低微等症状。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上渍于肺,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出入,遂为咳嗽。故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指的是平素中阳不足之人,其寒饮入胃,从胃上膈至肺脏再上至肺系,导致肺气不利而为咳嗽。另外,嗜酒及食辛辣燥热之品亦易化火生痰,迫肺为咳。

4、肝火犯肺

肺与肝以经脉相连,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则气机升降正常。若肝气郁结,失其升发疏泄之能,会影响肺气的肃降,而致咳嗽。例如有些慢性咳嗽,每因情志郁怒诱发,就是肝对肺影响的表现。若肝火上炎,灼伤肺阴,出现咳嗽,症见咯痰不爽、咽喉干燥、胸胁胀满等症,称为“木火邢金”之咳。

5、肾气虚弱

肺主气,肾主纳气。肾精充足,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下纳于肾。若肾精亏损,不能助肺吸气,就会出现呼吸短促(呼多吸少)等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虚咳嗽表现为:呼多吸少,上气不接下气,动则气喘尤甚,多因肾虚不能纳气所致。临床要细分肾之阴阳,方能定夺。

总之:不论外感、内伤咳嗽,均为肺系受病所发。外感咳嗽起于肺,内伤咳嗽则他脏生病,累及于肺。咳嗽之发生,都必须在肺脏受累之后。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医学三字经》中咳嗽篇云:“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劳损瘵,内撞鸣。”所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此乃咳嗽病因病机之大略也。

五、诊断

本病的发病特点:

外感咳嗽,咳逆有声,或伴喉痒咯痰。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常久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其他脏腑失调症状。

中医不应排斥西医,可借西医之化验、X光、CT、核磁共振及肺活量等现代检查,不难诊断。

六、辨证论治(以下多系教材中搜集整理,在学习时则较为系统,若临床时,则要灵活机动,不能死搬硬套,特此声明。)

咳嗽的辨证,首辨外感、内伤,分清虚实寒热,确定标本先后,方可随证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内01——感冒、咳嗽、哮病
咳喘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试题
咳嗽的辨证论治
中兽医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咳嗽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咳嗽之辨证论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