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为自己找到信仰
        胡适:要培养引领思想、文化、学术潮流的精英。
        鲁迅:北大的传统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真正的民族思想文化精英,必然是民族与人类良知的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必然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对世界、国家、民族、人民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承担意识和牺牲精神;同时,又是有着强烈底层关怀的,既要“脚踏大地”,又要“仰望星空”。但现实的所谓“尖子”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往往是一些“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论知识与能力,他们都属一流,但致命的问题是没有信仰,最大限度地利用体制的弊病,迎合体制的一切需要,以谋私利,恰恰是这样的人最容易成为、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现行体制的接班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根本性的隐患。
         爱因斯坦曾经强调:大学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职业的培养所,它的最基本的任务和职能是培养“和谐的人”。这其实也是蔡元培先生的思想,把“养成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上大学,不仅要求知识、学技术,还要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为一辈子的安身立命找到信仰,奠定一坚实的基础。大学阶段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有两个建议:首先要自由地读书、自由地思考。(一是古今中外基本经典的精读,另一方面是尽可能广博地泛读,尤其是专业之外的书)。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必然会发现和你“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大师,作为你一生治学和做人的基本精神支柱。除此之外,还要适当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到农村去志愿服务,这对你了解中国国情民意,大有好处,这也是为学、做人的基本功。
        鲁迅说过,做“天才”固然很好,但“泥土”也是不易做的。在基层岗位的大学毕业生,能坚持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能力、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问心无愧地做胡思想的“泥土”,那么他们在同一行业中的表现也一定不会“泯然众人矣”,必有过人之处的。
       在鲁迅看来,无论传统知识分子或现代知识分子,都非常容易抢劫自己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知识分子要处理和“官”、“商”、“大众”的关系,不要沦为这三者的帮闲,要做到“定”、“清”、“静”,这一点上在今天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知识的忧伤
信仰是需要经历绝望的
身份错位与“后现代”的出世
救治国民精神——鲁迅小说集《呐喊》思想价值研究
四 川 | 蔚文立平:月明风清——浅谈陈载暄的散文(诵:在远方)
中国文化的重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