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冠中艺术展上,怎么会出现两只粪筐?

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

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5月3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玉龙松》1997年
    
2019年是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100周年诞辰,在他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中,水陆兼程,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油画本土化的进程,而且为中国现代水墨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他无疑是一位交叠多重意义的艺术巨匠。在他的青年时代,目睹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他带着留学艺术之都的深深记忆,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以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才华与勇气,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积极的先锋作用。
    
“三五官费留学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
    
1946年,吴冠中以全国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选派赴法留学。当时批阅他那份试卷的陈之佛先生在卷尾写道:“三五年官费留学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陈老先生还亲手抄录了一遍,保存在家中。后来,吴冠中到陈老家报喜,老先生问清了他论文写法后,欢喜地告诉他:“我判的那份最出色的卷子,原来就是你的!”这一段师生之情延续到六十年后陈之佛诞辰110周年之际。他的女儿将试卷复印了一份,赠送吴冠中珍藏。
    
如今,这份由陈之佛抄录的试卷的复印件就陈列在“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的正厅之中,与吴冠中多份亲笔写就的文章一起,诉说着绘画外的故事。

1942年,杭州国立艺专毕业时的吴冠中
    
正是在1946年,吴冠中凭借出色的发挥,争取到了宝贵的公费留法机会。他怀着艺术的憧憬,越洋来到了西方艺术的中心法国。随后的三年里,他在巴黎的日子是清苦而忙碌的。尽管他当时的志向是为艺术而生,可是,在别人家的“大花园”里转了一大圈后,渐渐地,他感到越来越苦闷,他体验到了梵高、高更及塞尚等画家寻找自己灵魂的苦恼,感受到了艺术之途的坎坷。于是,他下定决定,离开巴黎,回到故土。他曾在日记里写下:“我下决心走自己的路,要画出中国人民喜爱的油画来。”
    
在漫长而艰辛的艺术生涯中,吴冠中不仅把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付诸实践,还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艺术理论研究者与倡言者。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以“笔墨等于零”与“风筝不断线”等精炼言论,引发了整个艺术理论界和绘画界的大讨论,带动中国艺术界重新审视中西方艺术的共性与差异。数十年来,吴冠中不但像蜜蜂采蜜一样背着画箱游走四方,还写出了上百万字的艺术笔记与理论文章,从视觉与文字两个方面,反复论述与实践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
    
“粪筐画派”
——为什么展览厅里会放着两只筐?
    
这是由吴冠中家属捐赠的两个粪筐,一边一个,立在展柜两旁,好像两位质朴而善良的老农,蹲在柔和的灯光下,隔着玻璃柜彼此凝望。磨得光溜溜的背把,应该是吴冠中当年背着“画筐”走过田埂时留下的岁月痕迹。

吴冠中儿子吴乙丁捐赠的粪筐 摄影/王建南
    
“文革”期间,吴冠中被指派到部队管理下的河北农村,但这种背朝青天、面向黄土的枯燥生活却没有扼杀他的画意。他从北方农村的土墙泥顶感受到了温暖,发现了简朴的造型美感。金黄间翠绿的南瓜,黑的猪和白的羊,花衣裳的姑娘,这些纯朴浑厚的色调,深深地打动了吴冠中,他由衷地赞美道:“这些色彩在欧洲画廊名家作品里是找不到的。”
    
在不允许画画的管制稍稍放宽之后,他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在村里小店中买到了田间地头记工分用的小黑板,在上面刷一层胶,就替代了画布。而老乡家的粪筐,那高高的背把正好作画架。筐里放上颜料和画笔,背着到地里写生,真是方便。同行仿效他的做法,不久便形成了“粪筐画派”。

《苦瓜家园》 1998年
    
他在天天看惯了的北方景物中不断发现新颖的素材。比如冬瓜开花了,结出毛茸茸的小冬瓜。吴冠中会在每天傍晚蹲在旁边看,他在藤线交错、瓜叶缠绵中,摸索到形式美的规律,那正是生命的脉络。这段经历促成了吴冠中一批精品的诞生。此后,他又反反复复创作这些田间稻粮主题,也许是借以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1998年他创作的《苦瓜家园》,正是他那一段心路历程的写照与升华。

《青高粱》1995年
    
展厅里有作于1995年的《青高粱》,绿油油的庄稼,齐刷刷地挺着胸,仰望着蓝天。画中几道干净利索的刻划线,是画家利用笔杆作画的巧思,有力地加强了高粱的挺拔姿态。
    
大画架与大画毡
    
在两个粪筐之间,展厅的正中,摆放着一个大玻璃柜,里面有一块折叠起来的大画毡,这是吴冠中创作水墨画时的“亲密战友”。而在玻璃柜正前方是他另一个“老朋友”——常年使用的大油画架。两个分属中西艺术创作的标志性用具,见证了吴冠中穿梭于中西绘画艺术之林的千回百转。

大油画架 摄影/王建南
    
画家曾以故乡旧宅门口并行前伸的小道和小河做比喻,说明他在水墨画和油画两条截然不同的艺术之径上的艰辛探索,被他形象地称之为“水陆兼程”。他曾说:“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当我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

《童年》2003年
    
吴冠中的水墨画显示出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大胆突破和创新。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形式和理念,在自己多年艺术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了既具有传统色彩,又具有现代性的独特视觉形象。吴冠中的水墨画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如塞尚的结构与色彩构成,如梵高的色彩表现方法,如莫迪里阿尼的夸张变形。而他的油画作品也带有强烈的中国水墨画气质——意境美。

《鹤舞》2002年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对意境的营造,吴冠中创作的素材大量来自江南水乡,在描绘时尝试采用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观念。他往往在画面上用线条勾勒出大框,形成明确的几何图形,再以黑、白、灰作为色彩基调,使江南民居的白墙黑瓦分外鲜明。他还大胆地运用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概念,使几何图形的组合既呈现西方绘画现代性的元素,又饱含中国绘画所具有的诗情画意。
    
“搜尽奇峰打草稿”
    
对于每一位艺术创作者,情感的传递才是艺术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优秀的艺术家善于利用不同的时空营造强烈的情感共鸣。吴冠中借鉴西方以写生为核心的创作方法,40多年来,走遍祖国山山水水,跑遍城镇的大街小巷。他喜欢引用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石涛那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不仅在创作上向这位前辈学习如何进行大胆的构图,更是在写生的旅途上努力体验大师们的心迹。七十多年的艺海沉浮,四十多个寒暑春秋,他总背着沉重的画具从东海之角到西藏的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岛,踏遍水乡、山村、丛林、雪峰……他住过大车店、渔家院、工棚、破庙……他曾幽默地说自己早已“锻炼成一种生理上的特异功能”——可以连续作画一天,中间不吃不喝。他备好的干粮,总是在收工回住处时边走边啃,“吃得很舒服”。

《再绘高昌》1987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冠中终于从缤纷繁复中抽离出形式美,这是属于中华大地的美的韵味。他曾说:“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吴冠中作品中的现代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年西湖艺专的学习经历,来源于校长林风眠,主课教师吴大羽和潘天寿。无论是提倡中西艺术融合的林风眠,还是强调中西绘画之差异性的潘天寿,都把“现代绘画”的观念传递给了这个异常勤奋而又具有极强“艺术叛逆性格”的学生。吴冠中对于形式美的追求体现在作品中具有的强烈抽象美感、构成美感和装饰性上。这些作品达到了一种音乐般的律动感。他擅长用点、线、面进行组合搭配,画面看似无章可循,却又柳暗花明,处处表现出美的节奏。这都是作者苦苦探求的结晶。
    
“毕加索加城隍庙”
    
吴冠中曾借用张仃的妙语“毕加索加城隍庙”,指出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民间艺术的结合正是油画民族化的大道之一。他多次去云南的玉龙雪山,在对景写生画稿上,他不断地做减法,于是一幅名为《松魂》的作品诞生了。白雪皑皑的背景上,两棵黑如铁的劲松伫立在前端,粗犷的墨线曲折奔腾,相互纠葛,在与冰雪的搏斗中激起斑斑的彩点,那仿佛是洪荒时代所遗留下的生命痕迹。尽管如此,观众仍能够一眼就看出松与雪山,因为吴冠中在探索抽象构成的同时,仍时刻牢记着“风筝不断线”的艺术准则。他认为这根不断的线始终联系着作品与生活的源头。如果断了,就会失去观众与作品的交流。
    
吴冠中画的《乐山大佛》是他灵活运用中西两种思维观察与创作的典范之作。他在笔记中记下了创作体会:“坐镇江滨,因其大,俯视、昂视、左视右窥,皆不见全貌。远退至江中遥望,大佛被透视学缩小,虽见全身,却失真容,少了气势。只有学习古人,像小燕子,绕佛三匝,绘出我佛本祖。上下左右绕佛行,更到江中观佛面。她坐着高七十六米。佛太大,画者太小,无法写生,却是写生。”、

《南方人家》1996年
    
画画要讲法,又不可受法之束缚。为此,东西之法皆为吴冠中所用,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他的双眼无时无刻不在追踪与捕捉错觉中的意象美,他的双手永不停歇地记录下错觉美中的造型特征。他1996年创作的《南方人家》,以一堵高高的民居白墙形成了画面中的视觉中心。围绕这堵白墙,其余的屋顶与门窗,甚至是穿插其间的行人,都是配角。纯黑的屋顶与门洞,纯白的墙,灰蓝的天空与河水,处处对比鲜明,人间冷暖喜忧,深藏其中。

《故宅》1997年
    
而一幅1997年的《故宅》,墙体与门窗形成了巨大而鲜明的视觉冲击力,黑、白、灰不均衡分布,是几何图案的交响曲,前后相隔一年,吴冠中把江南的主题由具象推向抽象。
    
70多年的创作历程,按吴冠中自己的说法,叫作“横站生涯”。他顶着烈日,迎着寒风,始终站在艺术探索的岔路口,力图在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绘画和美学传统之间架成一座美的桥梁。他穿梭在油画与水墨家园之间,采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媒材与技法,将不同的绘画语言和创作观念付诸实践。今天的我们,系统梳理吴冠中先生留下的绘画作品,对于反思当下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艺术探索与创作的方向,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现实意义。

文|王建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名作】不负丹青---吴冠中(附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画吧】吴冠中:艺术的学习应从大师的画室,回到自己的家园和心底
袁运甫和吴冠中同属“粪筐画派”被尊为“画荷国手”
吴冠中:艺术就是真性情
吴冠中油画代表作《秋》(香港佳士得2014)高清详解
他们的画一律禁止出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